简阳市融媒体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

农民富裕富足

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

《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意见》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如何用文学形式对当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记录与书写呢?由此想到从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一直长销不衰的简阳籍著名作家周克芹创作的农村题材经典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深情记录与时代、与农民群众比较一致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创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只不过是由于长期地同基层干部与群众生活战斗在一起,积累下一些与时代、与农民群众比较一致的思想感情罢了。”在《周克芹散文随笔》中记者找到好似缘由的文字。

周克芹写作发乎自然,可谓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他坚持为人民写作,为时代画像,在创作题材上选择“写自己最熟悉的”。他最熟悉的莫过于几十年的农村生活经历,莫过于农民和农民的故事。

他曾说:

“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农村,同农民一道奋斗,就会发现农民身上有着许多美好的东西,美好的心灵世界,崇高的道德情操。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勤劳、善良、聪慧、忍耐、克己等等,在农民中比比皆是。这些好的东西,可以激发文学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我们需要把这些东西发掘出来,注入自己的美学理想,加以展现。”

于是乎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我们看到采用“家庭纪事”的结构方式,以葫芦坝农民许茂一家的矛盾纠葛和人物性格的变化来反映时代的足迹,精心设计安排了许茂并不痛快的心情、四姑娘对婚姻幸福的追求、金东水的刚正不阿、九姑娘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吴昌全的埋头苦干、三姐的急躁、七姑娘的一时糊涂等人物特性,集中反映了农村改革的特点,并以文学而非搬弄概念的方式,提供了农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代人的乡村心灵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是作家的母亲,生活是文学的沃土,周克芹把自己置身于生活旋涡的中心,使自己的艺术触觉在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生活前进的声音,甚至能够感受到生活即将发生的某种变化的趋势,以便自己去艺术地展示生活的美好前景,创作出真正的佳作。

他在日记中写道:“‘许稿’写了两年,两年的写作过程,遍尝了当‘作家’的苦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沉委婉的情韵,不仅蕴蓄着作者“常常是站在一个农民,一个先进农民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看生活的变化”的理性思考,也展现了作者坚持“直面人生,开拓未来”的艺术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心打磨成就经典

广大读者把《许茂和他的儿女们》读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2019年在重读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札记中写道:

“这几十年读下来,具有经典品质,或者说,可以当经典作品来读的小说数量还是不多,算来算去就那么几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可以算是一部。”

这大概道出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长销不衰的秘密——经典永流传。

一部优秀作品的意义与价值,说到底还不完全靠作家,还要靠读者。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重要,更有决定权。好作品说到底是读者读出来的。历史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刻,人们从一部应运而生的小说中捕捉到了新时代的信息,自然是兴奋激动异常,思想就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克芹从1975年初构思,到1978年动手写作《许茂和他的儿女们》。在写作中,还推翻花了一个春天写成的第一章,分析名著结构,然后才提笔成功写出了第一章《雾茫茫》。当他写完“许稿”,“觉得好像大病一场,四肢无力,每一蹲下,两眼直冒金花,两耳嗡嗡直叫。他大睡了两天”,“他去量体重,减轻了十二市斤”。

精心打磨,迎读书热。1979年8月,周克芹完成《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沱江文艺》连载到第二章时,引起重庆文艺家殷白的重视,被其安排在当年年底出版的《红岩》上全文刊登,1980年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

1980年4月,《文艺报》刊登周扬、沙汀关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通信和殷白的评论《题材选择作家》,

周扬说:“的确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沙汀说:“它不只是三年来反映四川农村生活的佳作,就从三十年来反映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也相当难得。”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发表全国叫好声一片,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同时决定改编和拍摄,八一厂选择了王馥荔、斯琴高娃主演,而北影厂则选择了李秀明、张金玲、杨在葆主演,并很快全国上映,这在我国电影发展史上是罕见的。1982年,又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

周克芹忠实于生活的真实,做时代的书记员,为同时代的读者写作,自然读者也给予他应得的回报,张陵说:

“是读者把《许茂和他的儿女们》读成了文学思想解放的先声,读成了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读成了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生活背对文坛

让向阳精神之花不简单开放

“翻开:在冬季里,偏僻的葫芦坝上的庄稼人,当黎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天的日子就开始了。再翻开:颜少春笑道:‘当然会有阻力嘛!明天,我无论如何要到四队去看看昌全的科研组,在那儿干点活路,学点科学知识。往后呀,农业要搞现代化,可就得走科学种田的道路啰。农业要靠科学吃饭才有前途呢!现在的年轻人,叫他们永远像他们爷爷祖祖一样的肩挑背磨,当然是不行的嘛!将来,是机械化、电动化、园林化、化学化,一句话,文明生产——想想,那有多美!今年年初,周总理在四届人大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你们都学了吧,想想看,那是多么鼓舞人啊!’”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弋舟在《再寻周克芹》中写道。他看着窗外的简阳景致,与书中对比,不由感叹“窗外简阳今日之成就,便瞬间显出了某种堪称瑰丽的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典的力量让《许茂和他的儿女们》不断被翻开。书品即人品,也许最让人愿意去翻开的源动力还在乎作者的人品。

周克芹曾说:

“做人应该淡泊一些,甘于寂寞……只有把个人对于物质以及虚名的欲望压制到最低标准,精神之花才得以最完美的开放。”

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少年时,他作为班上年龄最小、家庭不富裕的学生,读书格外努力,并自信可以超过同班那些富家子弟。1957年,他被学校“处理”回家当农民后,生活长期贫困。在饥寒中苦苦挣扎时,他没有沉沦,不甘蹉跎时光,读书、写作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白天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夜晚还要读书写作。冷彻心骨的严冬,烤着“烘笼”,拥着被子写作;烈日炎炎的酷夏,一把蒲扇、一堆锯木面或艾草驱蚊,心记手写,从不懈怠。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他抽的都是“经济牌”香烟。为了礼让,区别于一位电影和音乐的作者“周克勤”,当时名声在外的他把户口簿和工作证上的名字“周克勤”隐藏,加上笔名“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儿女们》刊发后,简阳城乡掀起了向周克芹学习,多创作好作品的热潮,很多人向周克芹请教,他都不厌其烦地指导。市作协名誉主席杨小愿说,见过周克芹很多次,听过他讲写作,也听过他聊天,还曾与他同桌进餐,很平易近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如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更多的文学文艺作品去记录和书写,需要文学创作者去作为,杨小愿表示,再读《许茂和他的儿女们》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意义,面对生活,背对文坛,放下一些心态,扎下根,创作方能枝繁叶茂,向阳精神之花才能不简单开放。

记者 | 曹礼芹 谢明刚

编辑 | 唐艺月 郑玥岚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益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长销不衰!看简阳农村题材经典长篇小说如何书写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