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组定于2021年3月31日(周三)下午15:00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西直门办公区新闻发布厅(西城区北礼士路甲38号)召开委例行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有关情况。

关于这个问题是这样,首先2月9日,我们在武汉联合专家组开的新闻发布会,我们是就报告主要过程、发现和建议做了介绍,但那个时候我们对这些方面形成了一个共识,那个共识是个框架性的、结论性的,因为当时时间很紧,我们在武汉工作28天时间,回来以后要写成一个完整的报告,是需要花时间的。因为我们中外的专家对每一句话、每一个结论、每一个数据,都是要进行认真的核实、梳理,另外我们每个段落之间,都是要做逻辑的一些判定和推理,科学上是否言之有理,因为这是个科学家的研究报告,科学性是最为重要的。证据为基础,是它必须遵循的。同时这个报告,我们的科学家从武汉2月10日分别各自回到自己的祖国的时候,我们联动起来也有时间上的问题,不像我们在同一个地方很方便,大家说集中就集中,我们要开个会的话,要凑大家的时间,可能有的是晚上,有的是下午,有的是早上,有的是深夜,这块更为重要。这个报告是中英文版本要同时推进,每出一个英文版本,要翻译成中文,中文的版本过来以后,外国的专家也要再看,我们中文的翻译和英文是不是完全一致,所以多个来回的反复磨合,这里面牵涉到很多。

我前面说了,非常细致的、非常必须的途径核实。专家都说,我们写这个报告,拿出了绣花的功夫来写这个报告的。因为我们也深知,这个报告出来以后,全世界是关注的,不仅仅是我们搞这些专业人士在关注,我们的公众、我们的媒体,甚至普通的老百姓,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我们这个报告。所以报告的总体框架,报告的每一句话的逻辑关系和科学性,我们必须要确保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水平范围之内来把它做好。基于这种情况,所谓推迟发布的问题,我以为在我们专家之间似乎没有建立过这个概念,我们当时一直有一个原则是质量第一,时间一定是服从质量的,只有中外双方联合专家组共同认可了这个报告,这个报告才能发布。所以我们并没有预设时间,当然我们也知道,全世界都在关注,我们是夜以继日地在努力赶时间,我想把这个关系讲清楚。所以,不是因为某些干扰,更不是科学家们的懒惰,也不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使这个报告推迟发布,我们是在保证质量,让它更科学、更完善,所发布的这个结果,这一点我想给你解释一下。

关于数据完整性的问题,我还是说这个问题,任何一项研究,谁都不敢说他所收集的资料、他所掌握的信息就是百分之百的完美、完整,再无懈可击了。对一种新发、突发的传染性疾病,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基本的,第一次视频会议上我们就说,我们可能最终这个报告的产出,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因为科学在进步,人类对这个病毒、对这个疾病的认识在深入,我们的技术也在变化。所以我们只能努力地使我们掌握的信息当中作出科学的判断、科学的结论和推理,所以始终是奔着这块来走。什么叫数据是完整的数据?这又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多少数据才完整。现在要把所有的数据都收集到,没有解决一个科学问题,什么叫所有的数据?所以对数据的完整性,可能在科学上来看,很难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多少数据、什么类型的数据收集才叫完整的。

当然,作为一个联合研究团队,我们一开始在到达武汉以后,包括7月份,我清楚地记得,世卫组织先遣小组来了两个专家,我们中方的专家和他们一起工作了几个礼拜,就专门的在世界新冠病毒溯源的中国部分的研究做了一个工作任务大纲,我们叫TOR,其实重点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从什么维度、从哪些范围来收集数据?这些数据涵盖在动物上,在早期病例上,在检验检测上,以至在相关的一些链条上,哪些数据要收集?这些数据从哪获得?这些数据的种类是什么样的?这些数据的获取方法是什么样?其实我们做了很深入的研究。

我们也清楚地记得,外方的专家到达武汉以后的前14天,按照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是处在隔离状态。我记得我们第一周的时间,花了五天到六天的时间,我们在一起集中讨论的就是,这次我们定一个研究计划,这个研究计划就是每天我们干什么,做哪些工作,其中大量的时间是讨论,我要达到这个工作目标,我在数据上是如何获取,获取什么样的数据。其实,我现在回过头想想,我也一直认为,从现在的知识水平,从现在的条件,我们该收集的,都在努力收集了。

当然,必须承认,永远不可能说就百分之百的数据都收集到了,这一点我想说明一下。我们的整个结论是基于我们已经掌握的数据,加上科学家们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加上推理,加上推论,形成的结果和结论。并不是回过头来说,少了,说它就不完整了,这个结论就不可靠了。在医学研究,在公共卫生研究方法当中,有一种方法叫抽样调查,其实往往在某种程度上比普查可能更有效,也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数据完整性,是要有边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