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中说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六国论》中又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可见,秦国和六国不管从发展规划、态度和理念上都是有着巨大差距的。秦国多少代君王的接力,想的是秦国的持续富强。

六国呢?说句不好听的,真的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当然,六国也曾有过杰出君王,但齐桓公也只不过想当个老大,带着其他诸侯国“尊王攘夷”、“楚庄王能耐大一点,他去找周王室问了鼎,可他趁着楚国强大也没想起来和秦一样去统一天下啊。

赵国本弱,胡服骑射后终于有了一战之力,但赵国真的没有吞并天下的能力和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赵国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

相对于齐国的富庶、楚国的沃野千里和彪悍战力、魏国的李俚变法和魏霸西河。赵国即便对比其他六国也没有任何优势,甚至于还要靠齐国“围魏救赵”去救。历史上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真的是数次兵临城下。但凡有一次失守,战国七雄也就没了赵国什么事了。

这样弱赵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赵武灵王时期,在他的主持之下,赵国开始慢慢崛起。但赵国的快速进步也是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换句话说,胡服骑射后的赵国,才刚刚够得上“战国七雄”之名。然而,伴随着赵武灵王被亲儿子饿死,赵国又险些分裂......

好在后面有了廉颇、李牧、赵奢、蔺相如等一系列文臣武将为赵国保驾护航,这才站稳脚跟,和秦国真正有了一战之力。

但赵国的短期崛起只是昙花一现,他真的没有秦国那样一统天下的野心和实力,从历史文献上看,赵国君王太过猜忌,比如逼走廉颇、逼死李牧。所以,即便长平侥幸获胜,赵国也只能当第二齐国和齐桓公,学着“尊王攘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注定会东山再起,大概率地继续实现一统六国的大业。

赵国不占地利且君王多疑,即便长平之战侥幸获胜,也难以一统六国

前边说过了,秦赵的长平之战多少有点矬子里拔将军的嫌疑。

长平之战时,楚国刚刚被秦国打趴下,而齐国经济相当富庶,在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持续推进下,根本不愿意插手秦国与其他五国的事端。所以,秦国的假想敌自然会挑到六国中当时排行第三的赵国身上来。

我们再来看,长平之战的起义是什么?对,上党郡。

秦国当时并没有出入北方的战略要地,是韩国把上党郡献给秦国息事宁人。然而,在多方势力的持续发酵下,韩国直接把上党郡转送给了赵国祸水东引。秦赵长平之战的起因,正是于此。

赵国这次多少有些得意忘形,去收了韩国的一块飞地而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哎,风停了、雨晴了。赵国觉得自己又行了。

赵国作战思维过于单一,统一六国或成泡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廉颇是骑兵将领、李牧是骑兵将领、赵奢是骑兵将领、就连赵括都是骑兵将领。面对装备了新式兵器(韩国冶炼技术制造的青铜器)的秦军,几乎遇到天敌。没有办法发挥兵种的最大实力。

你说骑兵如何去强攻秦国的方阵和箭阵,又如何能够守得了城。

战国大战多为车战,一辆战车被称为一乘,所以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加上赵国是从胡服骑射后开始崛起。所以赵国的作战思维基本都是马和骑兵。

一句话,面对秦军的战阵都已经是天克。别说马匹不好行走的楚国湿地和淤泥了,遇到其他地形依旧难以取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