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是中国的一张传统名片,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瓷器。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直到元朝就发展成熟。明朝是青花瓷发展的繁荣时期。真正的巅峰期应该要属清朝,尤其以清康熙时期为最。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翠毛蓝的青花瓷。

公元1662—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是清康熙一朝。这一时期,经济贸易发达,景德镇御窑厂恢复,青花瓷的制作上更是取得突出成就。青花色艳,造型端庄古朴,纹饰优雅美丽是本朝青花瓷的一大风格特点。康熙青花瓷的色阶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的分别,这也是康熙青花瓷令人喜欢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康朝中期的时候,随着技术的成熟,尤其的官窑器采用更多的高岭土,对于原料的淘冶也更加细腻细致,因此瓷胎更加细腻,润滑,胎体也更加洁白,坚硬,因此康朝青花瓷有断面“糯米糕”之称。因为瓷胎组织均匀细密,所以康朝青花瓷胎薄,但分量重的特点。

清三代瓷器一直都是瓷器收藏板块里的“硬通货”,是热门收藏板块。既有升值潜力,又有保值作用。因此民间对于清三代瓷器的收藏热度一直只增不减,很多仿造者看到了这一机会,制作出许多赝品出来,那么赝品康熙青花瓷有哪些特征呢?

一:看青料

康熙青花瓷的青料使用的是石子青料,珠明料,浙料。石子青料又叫无名子,根据史书记载,产自瑞州诸处,从元朝一直到康朝早期,都是使用石子青料。石子青料的发色是青中发灰和发黑,少数非常浓艳。

珠明料来自云南,清朝景德镇和明清时候的瓷窑较多用这个青料,钴量成分高,烧制成功后的色彩青葱浓艳。明末就已经出现使用珠明料的瓷器,大量流行起来实在在崇祯、康熙时候,也是珠明料真正体现墨色分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料:主要产自绍兴,金华一带。从明万历时期开始就已经使用,但是明朝使用的较少,主要还是在清朝使用多。景德镇大部分官窑器都是采用此料。浙料发色淡翠中发一点黑,还有个别晕散不是很清晰。

那么为什么会有青花发色不同的现象呢,这是和青花陶冶提纯的时候不够模式化,精细度和提纯度不同造成的,毕竟都是人工完成这件事,那么肯定会有误差。

二:看纹饰图案

康熙青花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阶段特点不同。灰暗-明亮-灰暗是其变化发展。但是最巅峰的时期是康熙中期,因为此时的工匠已经熟练掌握了青料的配制秘方,用一种青料就可以把深浅层次,阴阳向背给渲染出来,既有层次感,又让整个画面生动。有中国画的效果,色彩浓艳,因此又有“翠毛蓝”和“宝石蓝”的美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青花的画工一流,绘画精湛,题材也广泛,广泛应用中国国画技法。尤其是“分水法”的画法,在那些一绝的康熙瓷上都可以看到。比如山水,比如亭台楼阁。 康熙青花的施釉也是非常有特点,尤其是圆器类器物,如果器身施的亮青釉,器物底部就会施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器底的釉比较薄,可以通过釉面看到似隐似现的细旋痕,而且在釉面上留有非常小的鬃眼。

民国晚期有很多青花瓷是在仿康熙一朝的,但是因为皴法不再出现,从而看起来画法软弱无力,没有康朝时期的精神神气。

三:看款式

康朝早期,清廷因为不希望破损的瓷器连同尊号一起埋在土里,所以有“不上尊号”的习惯。所以很少有本朝年款者,堂名,斋名还有花押款大肆流行。祭器外部偶见纪年款,书写最多的是前朝年款。

康朝中期时候,也就是康熙十九年,清官窑开始建造,同时也大量开始书写本朝年款,“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四字青花楷书款“康熙年制”书写于器物底部和内心,有单圈,双圈款。还有双方款,凹雕,凸雕,楷书,草书等。

康朝晚期,青花款识就变得多样起来。除了本朝年款者,还要有干支纪年款,吉语款以及大量的堂名、斋名款等等都出现在了器物的底部。著名的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图形花押者也可见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熙爷不仅丰功伟绩卓越,在瓷器的发展上也大力推进一步。这些青花瓷,也许承载着是康朝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