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近10年,我国这场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化,似乎再进一步走向水泥森林。

最近,楼Sir看到一篇文章,提到深圳罗湖区布心村、水围村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其中布心村将建8栋62-75层的住宅、2栋53层的保障房,水围村将建5栋77层的住宅。

同样的还有广州,作为旧改项目的广钢新城,目前是广州住宅容积率最高的区域,容积率普遍达到5-8,至少有17栋住宅楼超过了100米,最高一栋或将超过200米。

珠三角的发达城市,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向空中扩张,容积率进一步拉高,甚至取消了上限。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城市、这些区域的人口密度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拥挤。

当然,这也是有好处的,会让一座城市、一个区域越来越繁华、有活力,但显而易见的是道路与地铁会越来越拥挤、停车会越来越艰难,宜居程度会大打折扣。

在我们看来,买房基本要素的采光、停车位等,或许都将会变成奢侈品,更不要说景观视野了。

北京、上海两座一线城市,还有像重庆这样的山地城市,虽然还没看到如此夸张的住宅容积率,但道路与地铁拥挤、相关成本上升、密密麻麻的高层住宅,还有一些老旧高楼走向衰败,同样很不宜居。

想想上海街头,很多老住宅都把晾衣架挑到马路中央,这也是采光受限的无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万国旗”。来源:新浪乐居

楼Sir每去一次香港,都会对高层住宅失去兴趣,回到大陆,却又觉得总体还好,远没香港那么夸张。

然而从上述信息来看,我们的一二线城市,难道也要向香港看齐吗?

02

然而在现阶段,仍有大量人口向一二线城市迁移,主要原因还是优质的产业发达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以及丰富的商业文娱生活,为此他们愿意承受这种压抑的居住环境。

当然,也有人在一二线城市待了几年就回来的,除了想最终落叶归根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昂的房价。也就是说,花了大价钱,还只能住上这种压抑的房子,甚至还住不上。

但是对很多年轻人来讲,在三四线城市生活,住房压力轻了,也可以住得更宽敞、轻松、有品质一些,但可能以事业难有大突破、选择面狭窄、教育医疗等资源不够优质、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为代价。

就像那句很流行的话,一二线城市容不下肉身,三四线城市容不下灵魂。

至于我们温州,在楼Sir看来,作为一座具有部分二线城市特征的强三线城市,似乎介于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很多高端、先进事物方面,温州不像三四线城市那样一无所有,多少有一些,但规模小、不成气候,无法与一二线城市比肩,在温州可以做,但做不大。

所以,楼Sir始终认为温州有别于绝大部分三四线城市,仍有搏一把的机会,不应就此轻易放弃。

不过,当前的温州尚无“大城市的命”,却已有一些“大城市的病”,这就大大降低了温州的宜居性与性价比,尤其是居住方面。

比如,虽然温州超高层住宅还是少数,且为豪宅,但温州的普通高层住宅非常多,也颇有水泥森林之势,同样居住地很压抑。

而且,这种水泥森林不仅在核心城区,还蔓延至七都岛、林里这些岛屿、山地间。以至于,近期温州那些七八层的多层住宅,都开始号称“洋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都岛在建的批量高楼。

而温州的普通高层住宅,似乎大部分也问题不少,早期建设的品质较差,后期建设的因拓展面积也留下了一些隐患。

但它们普遍都不便宜,要么单价高,要么面积大带来总价高。总之,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讲,压力山大。

03

如果说,一二线城市的压抑、昂贵,仍有各项优质资源来对冲。也就是说,哪怕家里尺寸小一点、采光差一些、下楼道路拥挤一些、停车难一点甚至不开车了,但孩子能就读优质的学校,妻子能过上更小资的生活,父母能享受更好的医疗,自己的事业也能更有前景。

在温州,上述资源还不至于像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那么差,尤其是医疗还能达到二线城市的水平,但总体上依旧与一二线城市差距不小。

在这种情况下,温州在居住方面,真的不应该像一二线城市那样,一味地选择向空中发展,降低宜居性。

前几年,网上开始流传“未来高层住宅将沦为贫民窟”的说法,楼Sir一定程度上也是赞同的。

高层住宅在老化后,建筑更新、设备更换方面不见得那么容易,再加上缺少容积率的提升空间,有关部门和开发商都很难有拆迁改造的利润点与兴趣。

事实上,在北上广深,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上世纪建设的超高层住宅,已经破败不堪,香港更是。但它们即使破败,仍有城市的优质资源依托,但是我们呢?将来这些高楼旧了,如果周边没有优质资源依托,或许真的会沦为贫民窟。

以至于,很多温州人来到一座普通城市,哪怕只是一座县城,只要是看到宽阔的马路、路上人流和车流稀少、绿化浓密、建筑不高但整齐、房价不高,就会来一句“这里比温州好。”其实真的比温州好吗?

综合实力还真不见得,但仅从居住方面,不比温州差。

04

其实,谁都希望过上一种既宜居,又有前景的生活。但是如今,国内的发展依旧不平衡、不充分,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恐怕这个问题依旧会长期存在。

除了少数有钱任性的人,恐怕大部分人,在宜居与前景之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这样看来,在一切以效率优先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个人的宜居总被排在后面,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似乎进了一个怪圈?

不过楼Sir认为,作为强三线城市的温州,若能让资源紧跟二线城市步伐,又比多数一二线城市更宜居,做好这个平衡点,仍能让城市有一定吸引力。

一方面,温州仍需持续进行产业升级,提升教育、商业、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保持医疗优势并打响知名度。

另一方面,温州需加强住房方面的宜居性,充分发挥山水优势,控制高度与容积率,与一二线城市走差异化道路。

这不是说对住宅高度进行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比如,在核心城区,尤其是CBD附近、各大商圈附近,仍需有高层、超高层住宅,增加人口密度以促进现代化商圈、高频度经济活动的形成,改变温州并不美丽的城市天际线。

但是在核心城区外围,比如作为江中岛的七都岛、水网密布的三垟湿地周边、山地开发的林里、群山环绕的三溪片、两山夹合的仙丽片、净空区覆盖的龙湾与瓯江口、海岛洞头,是不是也要像核心区那样高楼林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楼Sir认为不需要,在这些地方当前已经有一些高层住宅的情况下,适度控制,建议以多层、小高层为主,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化与公共设施。

总体上,整座城市呈现“大疏大密”之势,水泥森林与低密洋房都有,经济活力与宜居环境兼具,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多样化的选择。

05

其实,在温州核心城区外围这些地方,当前已经建了一些高层住宅。

南湖新区,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特征已渐渐淡化,河道夹在高楼之间,显得非常狭小。

七都岛,低密度的别墅、洋房已渐渐停下脚步,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高的住宅,岛居的感觉在减少。

林里片区,低缓山坡上同样有一片密密麻麻的高楼,从远处就能很明显看到,但是山地上建那么多高楼,合适吗?

高楼林立的南湖新区。来源:百度全景

仙丽片,被大罗山、吹台山两座大山夹着的狭小平原,又是温州市区南下瑞安的最近廊道。如今这一片尚未大规模开发,却也建了零星的高楼。

如果哪一天这里真正启动了城市开发,在本身交通廊道拥挤的情况下,再建大量高楼、增加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可想而知。如今,群山环绕但平原面积更大的三溪片,各条干道也已较为拥堵。

温州长期以来人多地少,导致了土地利用非常集约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宜居性。但是,在短期内难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框架还在不断拉伸的情况下,是时候可以降低核心城区外围的建设密度了。

把住宅建设地更宜居,不像一二线城市那么压抑,这其实也是一个留住人口、吸引人口的手段。

而温州的山水优势,很适合打造低密度宜居住宅,完全可以做出一二线城市所没有的特点和亮点。

中式、法式、英伦等建筑风格,都可以局部因地制宜、总体百花齐放。但是这一切,当前温州的住宅并没有利用好,反而对其有些破坏,尤其是一些开山、填河。

市区西部山地住宅开发。来源:温州淘房网

另外,在建设密度降低、减少纵向发展的情况下,横向发展后的城市拓展,也会拉长市民的通勤距离。

这时候,城市快速路与轨道交通,必须跟上,可围绕轨道交通车站,建设小范围的高楼,结合商业形成区域性中心。至于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温州已经挺分散的了,反而核心城区缺乏强有力的集聚。

当然,前面所提到的宜居,还是比较狭义的,主要从降低建设密度、提升环境的角度来讲。楼Sir认为,真正的宜居,要在此基础上,还应做到生活配套齐全、房价合理可控。

事实上,当前的温州,无论是资源还是宜居,都做得远远不够,距离上述目标仍非常遥远。

但是,搏一把就有望紧跟二线城市的温州,想要在这场城市战争中仍能保持竞争力,若资源难以与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匹敌,除了尽可能缩小资源差距,还应该把城市打造地更宜居,兼顾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才能让人们在温州安居乐业。

温州,能否让人既容得下肉身,又容得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