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四川成都一小区业主爆料称,小区内多名女童疑似被一男孩猥亵。网传监控视频显示,一男孩先后将两名女童推倒并压在身下,疑有不雅动作。

事件在网络上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3月22日晚,@成都金牛公安通报,称警方已依法开展调查,并传唤13岁涉事人至公安机关接受询问。

3月23日,舆论热度再次升级。数据显示,该事件的网络传播热度于3月23日10时达到峰值:54.99。此后,舆论焦点向未成年人法律普及、未成年人性教育等衍生内容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未成年男孩被指“猥亵”,舆论负面情绪强烈

13岁男孩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会对异性产生好奇。但不管出于何种心理,对多名女童做出猥亵动作,男孩的行为让人“触目惊心”。

事件经过短时间的发酵后,迅速在全网升温。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平台统计显示,3月22日至24日,全网相关信息总量高达9.03万。时间段内,事件的敏感信息变化走势几乎与全网信息的变化走势保持一致,涉及到未成年人恶性猥亵这一敏感议题,负面舆论相对较多。

从微博网民转发、评论相关信息最常使用的表情来看,负面情绪强烈且显著。网民最常使用“微笑”表情,表达对未成年人涉嫌猥亵的讽刺与不满;再加上“吐”“怒”表情的高频使用,舆论愤怒情绪凸显。

此外,“摊手”“再见”等表情也表现出部分网民的无奈。而博文中使用的表情Top10中,无一表达正面情绪的表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不乐观,性犯罪引起舆论警惕

事实上,成都13岁男童猥亵多名女生的案例不是孤例。近年来,包括“性犯罪”在内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不容乐观,愈发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去年6月,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14—2019)》中,全面梳理总结了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涉嫌罪名情况。其中“盗窃罪”是占比第一的涉嫌罪名,抢劫、故意伤害、斗殴、寻恤滋事、强奸等涉嫌罪名的占比同样较高。

未成年人暴力型犯罪、财产型犯罪、性犯罪的高发,已经引起舆论的重视与警惕。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平台统计显示,过去一年,常见的未成年人犯罪(涉嫌犯罪)行为中,“强奸”罪的讨论度最高,抢劫、猥亵、故意伤害等的舆论声量也都超过7万条。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性侵、猥亵案件中的施害方往往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当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实施伤害的案例曝光,给公众带来了巨大担忧:造成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此前,《2019-2020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指出,网络不良信息已经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淫秽色情信息的占比超过15%,血腥暴力、消极思想内容等不良信息的占比也都超过15%。可以说,网络的便捷使得未成年人极易接触到这些暴力和色情信息,并产生好奇心理,但这也极易引导未成年人做出模仿动作,进而诱发犯罪。

03 性教育缺失成犯罪“帮凶”?性教育普及话题重启

此次13岁男孩疑似猥亵女童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未成年人“犯罪诱因”与“犯罪预防”的深刻思考,也对当下早熟的青少年和缺失的性教育之间的矛盾关系发出了拷问。如@丁香园发声称,性教育的缺失,还可能成为犯罪的“帮凶”。

观察发现,#成都华侨城13岁男孩猥亵事件# #警方通报未成年男孩猥亵女童# 等相关话题被微博网民频繁提及的同时,#学校有必要开展性教育课程吗#的话题讨论也在热烈展开。

教育博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理学者认为,合理、系统、全面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全面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可以消除青少年的性愚昧、促进青少年的人格的健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北师大儿童性教育则强调:“性教育不等于防性侵教育。性教育包括身体权利、性别平等、人际关系、健康、福祉、尊严等。”

网民的呼吁声中,不乏学校开设性教育课程,家长正面引导等建议。部分人指出,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性观念,是减少类似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

今年3月,中青评论曾发布《谈性色变?未成年人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一文指出,现在有性教育教材会明确告诉低龄的学生“别人不能随便碰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当然也会告诉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基本的道理。

显然,能接受这种性教育的孩子,学到的不只是简单的生理知识,更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不会侵犯他人。

#警方通报成都13岁男孩猥亵女童#

数据说明:本文由新浪舆情通撰写制作,数据来源于新浪舆情通、微热点、铀媒等蜜度信息旗下大数据产品,部分引用外部公开数据与资料。欢迎引用及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