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让四川人说几个和老电影有关的词,“峨眉电影制片厂”定会榜上有名。

《红衣少女》、《焦裕禄》、《被告山杠爷》、《鸦片战争》这些峨影出品的经典影片是老一代影迷的集体回忆。

新一代的影迷或许对于“峨影”比较陌生,但是峨眉电影频道,太平洋电影院,《看电影》杂志,峨影1958电影城,峨影音像出版社这些产业你或许有所耳闻。

这个老牌电影制片厂为什么会以“峨眉”打头,六七十年代为什么会销声匿迹十几年,如今又是什么模样?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前世今生。

01、 砥砺前行

蜀地的电影事业发展较早。

1924年,成都第一家以“电影院”命名的新明电影院就在今天的春熙路开业了。

1933年,大同影片公司在成都成立,拍摄了四川第一部故事片《峨眉山下》,可惜因为经费不足,三年后这家制片公司就停办。

1938年,成都的第二家电影制片公司出现了。或许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家由西安迁来的西北影业公司拍摄了《华北是我们的》、《风雪太行山》等多部抗战片和故事片。这家电影公司比大同影片公司多存活了一年。1942年,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就下令该公司停办。于是四川地区的电影制片业进入了很长一段空白期。

用“一波三折”来形容四川电影制片业的发展最恰当不过,接下来它一直都在走走停停。

13年后的1957年5月,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李井泉利用在京开会间隙,邀请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郭沫若等人在北京饭店观看川戏。在北京饭店看望外国友人的周恩来总理听闻此事也顺道过来看望。

根据文字资料记载,当时邓小平一边看川戏,一边对坐在旁边的周恩来总理说道,“现在全国上下都是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支持,我看能不能给四川批个电影制片厂,好让他们把四川的风土人情、名川大山、戏剧文化都记录下来,一可以让全国人民了解四川,二可以让全国人民看到四川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四川建立电影制片厂的事情就被正式提上了议程。一年后的1958年8月10日,“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筹备处”在位于成都盐道街的四川省文化局正式挂牌成立。

还有件事做在了挂牌之前:取名。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峨眉电影制片厂是建在峨眉山脚下。直到很多年以后我翻看资料时才知道,有“峨眉天下秀”之称的峨眉山当时全国闻名,是不折不扣的四川象征,所以就把新的电影制片厂取名为“峨眉”。

名字取好了,接下来就是题字的问题。

如同北京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挂有启功题字招牌的机关、学校、商店、风景名胜。这在当年也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做法。那么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厂标题字是谁写得呢?

1959年3月,峨影厂第一任厂长朱丹南以厂长的名义,向文化部电影局汇报了峨影厂的筹建情况。汇报完工作以后,他就到了编剧阳翰笙的家里串门,开门见山地就说想请郭沫若为峨影厂写一个厂标。阳翰笙是一个很厉害的作家,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剧本《三毛流浪记》就是他编撰的。阳翰笙与郭沫若也算是旧时,1955年6月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举行成立大会。他与郭沫若、周扬等人同为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委会会员。

阳翰笙听了朱丹南的请求,二话没说就给郭沫若打了电话。三天后朱丹南就收到了郭沫若写好的厂标和条幅。厂标自然不必赘言,条幅上是这样一首《咏电影诗》。

“绘声绘色流芳远,有质有文着彩多。银幕平匀翻宇宙,明星灼烁耀山河。刹那谈笑成千古,世界和平共一歌。打破红黄棕黑白,永教玉帛化干戈。“

条幅后边落款是,“一九五九年三月十一日,作咏电影一诗,题赠峨眉电影制片厂,用以补壁”。

从此以后,郭沫若写的厂标一直立在峨影厂的大门上,也出现在峨影厂生产的每一部电影的片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峨眉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7月1日正式成立了。挂牌仪式在成都通惠门外罗家碾举行。

罗家碾在今天成都的石人南路附近,紧邻现在的峨影1958电影城。现在这片车水马龙的位置在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郊野之地。

峨眉电影制片厂在建厂的初始就面临了诸多问题。

缺衣少食,没有设备的问题还可以想办法克服和解决,当时摆在峨影厂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懂得制作电影的人。

“峨影筹备处”刚成立时,职工只有十几个人。到了1959年6月峨影厂快正式挂牌的时候,职工已接近百人。但是这些人里面几乎都只有文化和艺术相关领域的从业经验,能直接上岗参与拍摄的人寥寥无几。

幸好这时候八一电影制片厂出手相助了。

当时文化部仿效“经济协作制度”,在电影行业也实行建立互助协作关系。具体来讲就是由已有的四大电影制片厂对新成立的电影厂进行指导。当时指导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

从厂址的选择到厂区设计规划,从选派员工到八一厂培训学习到协助拍摄电影,八一厂从各个方面给予了峨影厂帮助。

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帮助下,峨眉电影制片厂在1958年至1961年三年间,出品了三部经典电影《嘉陵江边》《达吉和她的父亲》《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受到了全国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好事自然要多磨,四川的电影产业一直在走走停停中成长。

1962年3月,文化部在向国务院呈送的《关于调整电影制片厂的报告》中,提出对全国电影制片事业做出调整,撤销各地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其中专门有提到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去留问题。

“至于建设中的西南区峨眉电影制片厂和新疆、内蒙古两个民族电影制片厂,建议这三个厂暂停建设,保留主要创作干部,抓剧本创作,提供剧本与老厂合作拍片。”

1962年8月,峨影厂挂牌成立三年又一个月后暂停建设,直到1975年才逐渐恢复拍摄工作。

时间快进到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的峨影厂无疑是电影产业的明星。他每年都能产出十几部电影,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十月的风云》、《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被告山杠爷》、《红衣少女》、《顽主》、《鸦片战争》、《毛泽东的故事》这一系列的经典电影让峨影厂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八大电影制片厂之一。

可以说峨影厂的诞生象征着四川现代电影产业的开端。他不仅是当时西南地区第一家电影制片机构,同时也是一代电影爱好者的启蒙老师。

02、 经典佳作

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经典影片很多。

四川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本土电影《嘉陵江边》,惊动周总理的《达吉和她的父亲》,“戏改“的喜剧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的《顽主》,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焦裕禄》都给影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峨眉电影制片厂最初的两部电影有着很明显的八一厂和长影厂的印记。这与前文提到的建厂经历密不可分。最初峨影厂受限于独立拍片能力不足,前两部影片《嘉陵江边》和《达吉和她的父亲》分别寻求了八一厂和长影厂帮助。

不过峨影厂按照建厂时的初衷,仍然在有限的范围内争取凸显四川地区旖旎独特的巴山蜀水,神奇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就使得这两部影片带着极为有趣的风格和结构。

峨影厂的第一部电影《嘉陵江边》改编自成都本土作家沙汀的小说《这就是战斗》。导演由八一厂王少岩担任,峨影厂人员参与到各个拍摄环节进行协助和学习。

峨影厂选择拍摄的第二部影片是四川少数民族题材的《达吉和她的父亲》。这部电影同样改编自一位四川籍作家的同名小说。这部电影是由峨影厂和长影厂共同拍摄,不过仍以长影厂为主,峨影厂继续厚积薄发的学习。

令峨影厂没想到的是,第二部电影上映后受到了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川内许多高校师生开始热烈讨论它,一时间从原创小说,到剧本,到电影,媒体都好评如潮。

这部电影引发的热潮甚至惊动了周总理。后来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论艺术民主》的重要讲话,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得。

“我昨天看电影也几乎流泪,但没有流下来……因为导演的手法使你想哭而哭不出来,把你的感情限制住了。例如女儿要离开彝族老汉时我们激动得要哭,而银幕上的人却转身子,用手蒙住脸……”

拍完两部电影之后,峨影厂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电影制作经验,厂里一批电影工作者也很快成长起来。于是峨影厂便决定独立拍摄一部影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时下的眼光来看,峨影厂的第三部影片是一部小成本的室内情景喜剧电影。

之所以这样说,《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这部川剧古装戏没有外出取景,全部在棚内拍摄完成,电影拍摄成本十分低。

这部电影的剧情取自明朝冯梦龙的《醒世恒言》,讲述了孙玉郎男扮女装代姊拜堂,刘慧娘易钗而弁代兄娶妻。婚约误配,闹上公堂,乔太守将错就错,成就三对佳话的故事。这一段介绍看完,你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了老式港片里几对欢喜冤家的剧情。

这样讨喜的剧情自然大受欢迎。老舍曾称赞这部电影的改编,使得这部传统戏“成为一部优秀的喜剧”。

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峨眉电影制片厂在电影界可谓是大放异彩。《红衣少女》《焦裕禄》《被告山杠爷》《鸦片战争》皆荣获当年“金鸡”、“百花”、“华表”奖,并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奖。

年轻的影迷或许对于《顽主》、《焦裕禄》这样的影片无法产生兴趣,或许对峨影厂的印象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但是如果你有闲观察,会发现峨眉电影制片厂这个名字悄然出现在各种“大片“中。

峨影厂采取自主拍摄、联合拍摄、参与投资等方式,推动开放式的创作生产,制作或参与制作了《红星照耀中国》《大路朝天》《十八洞村》《家园》《天上的菊美》《邓小平遗物故事》《红旗漫卷西风——红军长征在四川》《让子弹飞》《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60余部影视作品,其中不乏当年的票房冠军和黑马。

03、影迷记忆

2003年峨眉电影集团成立以后,它立马就成为了国家六大国有电影集团之一、西南地区唯一具有影视制作、生产、发行、放映、播出全产业链的影视产业集团。

很多我们关于峨影厂的记忆都在这里得到了延续。

峨眉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频道、四川太平洋电影院线公司、《看电影》杂志社、峨影音像出版社、峨影1958电影城……这一长串记忆点中,总能找到你的过往回忆。

《看电影》这本杂志算得上许多老一代影迷的集体回忆。

如果细究《看电影》与峨影厂的关系,比起太平洋电影院线、峨影1958电影城这些元素,他算得上是亲儿子。

《看电影》杂志原名《电影作品》,创刊于1980年4月12日,隶属于峨眉电影制片厂主办的杂志,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厂办电影杂志。

在20世纪80年代初厂办杂志很多,比如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创作》、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八一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新作》、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文学》等等。《电影作品》在其中只能算作一个后起之秀。

之所以将《电影作品》杂志作为一个话题单独拿出来讲,是因为他的成长经历见证了峨眉电影制片厂的潮起潮落,侧面反映了中国电影产业的云卷云舒。

从诞生的1980年起开始计算,《电影作品》历经了千变万化,在双月刊与单月刊之间交替出现。期间它经历了发行量60余万册的巅峰,也经历过杂志编辑部解散的低潮。有着改名《看<电影作品>》的尴尬,也有《看电影午夜场》的横空出世。

或许《电影作品》最初的创办者也没想到,它会如此受欢迎。在《电影作品》创刊之时,峨影厂并没有期望它一期能销售50万册,更没有将其作为赚钱的手段。仅仅只是单纯地将它当作自家电影的一种宣传手段。

有一段时间电影产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变,峨影厂一度脱节。作为附属的杂志销量也逐渐萎缩。到了后来,峨影厂甚至不得不将杂志编辑部分离出去,取消对杂志的补贴,让其独立运作。这也有了《看电影》杂志的“大嘴鳄鱼”时代。

如果细究《看电影》杂志为何在国内影迷地位如此之高,大概有两点是值得单独一说的。

《电影作品》这本杂志有一个微妙的特点,它每期的出版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前后连贯的整体。就像是老派的武侠小说一般,总喜欢留一个“下回分解“的钩子让读者念念不忘。如果说每本杂志是一颗颗的珠子,那么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就是将其串联起来以保持生存的生命线。

相比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作品》,后来改名为《看<电影作品>》的杂志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栏目板块到文章内容,从杂志用纸到装帧设计无不一一精细化打造。精彩的剧照、火爆的明星照霸占杂志的主体空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鲜明的个性给予了杂志以强大的生命力,瞬间让他脱颖而出。

后来在《看电影》的时代,它将自己定位在“中国影迷第一刊”。那个时候杂志以欧美大片和国内大片为宣传重点。在西方电影工业的冲击下,欧美大片和好莱坞大片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之一。

准确的定位,让报刊亭中见的最多的电影杂志就是《看电影》,远远越于《电影世界》《环球银幕》之上,巅峰时期每月的发行量接近60万册。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收到了峨眉电影集团发给我的一些文字资料。

我们一起来看看“峨影”这个有着62年历史的老牌电影制片厂现状如何。

峨眉电影制片厂共摄制故事片300余部,电视连续剧3000余集。投拍的电影国内外获奖无数,仅在2019年就获得了国内外奖项32次。

院线公司共有影院329家、银幕1921块、座位234451个,构建了横跨四川、湖南、甘肃、陕西、福建、北京、上海、深圳、重庆、云南、贵州、天津等25省市的终端发行放映网络,继续稳居西南地区电影院线公司之首。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道,当你以为他已经消失的时候,没曾想他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你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