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明忆

字数:5101,阅读时间:约18分钟

编者按:对于历史爱好者们来说,各个朝代国家的粉黑撕逼,基本已经算得上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不过嘛,在粉黑之争吵的最不可开交的明朝,有一个制度,却成功获得了粉黑两伙人一致差评,这神奇的制度,便是明朝的——卫所制。

一说到明代的卫所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嘉靖大倭乱中,被倭寇们打的丢盔弃甲的江南卫所兵。虽说明代这些江浙卫所在面对倭寇时的表现的确惨不忍睹,但是如果拿他们来代表整个明代卫所兵的战斗力,这就有点以偏概全了。毕竟江浙地区从靖难之役后就再也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事,而且随着迁都北京,江浙地区的行政管理资源被极大削弱,导致江浙地区的军备和训练严重懈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浙地区的明军

况且明代的卫所制本身,到了嘉靖年间,因为各种原因也走到了崩溃边缘。加上正如之前文章说的,嘉靖倭乱时期深入内陆劫掠的倭寇,很多并非所谓中国人假扮,而是货真价实的日本浪人,甚至是日本大名派出的正式军队。和这些究竟沙场的武士相比,那时候江浙的卫所兵,要是这时候真能以一敌多干烂这些日本倭寇,那反倒才是活见鬼了。与之相比,明代北方的许多卫所兵,不仅有像北边卫所兵敢于以少击多,主动出击攻击俺达骑兵主力的猛男,也有山东卫所兵被调到江浙,把倭寇追着吊打的事迹。因此像大明帝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军队的战斗能力,本身就不是能简单几个例子来进行归纳的。

▲嘉靖倭乱中上岸的劫掠的倭寇,并非像很多科普中所说的多以中国人为主

其次,对于明代卫所制,还有一个比较大的误区,那就是某些科普中,直接将卫所兵说成是平时种田,打仗时拉去做炮灰的“农奴兵”。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对明代卫所制完全不了解。明代的卫所兵制和元代的军户制不同的是,明代的卫所军户分为屯军和战兵两种,根据《大明会典》记载,两者的比例:“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痔‚地方冲缓为差”。两者的功能顾名思义,屯军负责耕种朝廷拨给卫所的农田,收获上交卫所,用作卫所日常开销和士兵军官的军饷。而战兵本身不需要进行耕种工作,而是每个月从卫所领取“月粮”,以及战事从朝廷领取的“行粮”,来维持生计和作战时所需。

换言之,明代卫所制的战兵,从制度上来讲属于常备军。理论上来说,他们不仅不需要从事农业劳动,而且还会定期进行集中军事训练。而且这种体系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极大的缓解明代财政的压力。在明初划定卫所时,明廷为各个卫所划拨了大片土地。根据《春明梦余录》记载,“国家所额屯田八十九万二千七百八十九顷余”,这些土地即使在经历之后从上到下的侵占,到卫所兵制基本已经被募兵制取代的万历年间,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依然剩余“计屯田之数六十四万千余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卫所城

因此单纯从账面来看,除了边境地区,一些战事频繁,土地贫瘠的卫所,需要“开中制”来让商人为边境运送粮草物资来填补不足外,其他大多数卫所都能实先自给自足。甚至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卫所制已经彻底崩溃之后,还有少量的卫所,依然能够维持较好的财政状况。

▲边境地区的卫所相对内地密度和战争频率更大,因而对粮饷的需求也更大

从这些角度来说,卫所制之所以能从洪武一直持续到嘉靖年间,可以说的确是有道理的。毕竟这个制度不仅相较于后来的募兵制要省钱的多,而且在卫所制前期,作为常备军的战兵,在包括靖难之役这样的内战,对蒙古的一系列的战争,以及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都能发挥出相当优秀的战斗力。不过嘛,本期呢可不是简单给卫所兵制洗地,在先礼后兵说完明代卫所兵制的长处之后,就要来分析一下,明代卫所兵制,究竟有哪些问题。

要说能导致一个政治体系崩溃,那么最重要的要数三个原因,那就是人员、财政和管理,而明朝卫所制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外乎这三点。那么首先就是人员问题。受到嘉靖倭乱的影响,可能在很多人心中,都将募兵制出现,认为是卫所兵战斗力低下,所以才进行的制度改革。但正如前文所说,江浙地区的卫所,在明代其实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换言之,并不是所有地区的卫所兵战斗力都像江浙卫所那样不堪,但是却依然出现了募兵制取代卫所制的情况。所以简单来说的话,整个明代卫所制崩溃,最大的人员问题其实并非简单的战斗力问题,而是另有原因。

明朝卫所面临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正是所有世兵制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兵源的减少。虽说世兵制在人力方面,能够长期稳定的为国家提供兵源,这一点算得上是这一制度的一大优越性,但与此同时,稳定,也意味着这一制度在人力方面供给,本身是存在上限。虽说在明代卫所制在士兵死亡后,也有士兵家里再出人丁的替补,或者干脆从其他民户中强制参军的“勾捕”,但如果在大的战争中出现严重伤亡,那么但靠这些,很难在当地快速填补上兵力上的空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大规模的战争毕竟还是少数,因此真正导致卫所兵员大量流失的关键,还是要数兵士和军户的逃亡。毕竟相对于单纯的士兵战死,一旦出现大规模的军户逃亡,那么将会从根源让卫所失去兵力来源。而明代军户的逃亡问题,就不得不结合一下卫所制在财政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第一个可能不大被大家注意到的问题,那就是军户和卫所军官们家属都住在哪?一听到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肯定是住卫所里啊。如果屏幕前的读者老爷真的这么想,那么可就大有问题了。实际上卫所制管理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家平时住哪。明代地方的卫所千户和指挥使大多是世袭武职,所以说这些军官老爷,是生活在卫所里,那确实是没啥问题,但是下面的士兵,却不是这么个情况了。明朝卫所制为了防止逃兵,卫所所属的军户,并非是本县居民,而是居住在附近县甚至是他省的居民。这种方式对于预防逃兵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先不讨论,只说这一安排,就已经造成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最直观的影响,便是相对于世代居住于当地,树大根深的卫所军官相比,从各地而来的卫所士兵显然处于一种地位上的绝对劣势。虽然这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在战时军官们的指挥,但是相对的,在面对卫所军官的盘剥时,这些来自各地的士兵,也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自卫。况且就算是要自卫,面对世袭的军官家族,除非引起重大事件让朝廷出手干预,否则很难对现有的情况产生什么改变。比如洪武年间就出过平阳卫所的两个千户带五百军人外出筑城,结果因军官克扣粮饷,两个月内军户被饿死一百人的恶性事件。当然朱元璋的处罚也很有创意,一个千户斩首,另一个千户被命令去跟一百名军人对枪比武,于是顺利的被愤怒的大兵们乱枪戳死……而且这种制度本身,在战争中也存在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毕竟在乡土情怀浓厚的古代,想要让这些士兵心系大明,不去管自己老家怎样,只管在他乡抛头颅洒热血,这在当时还是有些难度,更何况这种堪比卡片搜集的军队,在作战中能有多大的凝聚力,这也很难说了。

除此外,对于士兵们来说更难受的,还不是他们很多人每年要为了到卫所报道而跋山涉水,而是这个路途所有的花费都需要他们自己自费。当然了,理论上明朝卫所播发给士兵们的军饷,士兵们只要不是随意挥霍,那其实自掏旅费还是没啥问题。但这里问题就来了,那就是士兵们的军饷,有没有出问题呢?

▲明朝银锭

很不幸,虽然不能说全部,但是从明初开始,就已经有很多的卫所在军饷发放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其中最惨的,甚至有点还出现了严重的收支问题,也就是现在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词——“财政崩溃”。首先从数量占多数的屯兵来说,虽说明朝朝廷为各地卫所划拨了大片土地,但是全国各地的农田本身就是质量不一,而且更糟心种地嘛,靠天吃饭的活自然也有丰年和灾年。但是吞并要缴纳的粮食却是一个固定的定额,因而对那些分到的土地贫瘠,而且又经常遇到灾年的地方,当地的屯军军户,要上缴的粮食远高于自己的耕种所得也并不奇怪。加之从永乐时期开始,明朝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不断给屯军派遣差役,这对于他们的农业耕种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双重打击下,很多屯军唯一的出路,也就只剩下带着全家逃亡了。根据《明经世文编》记载,当时的一些北方军事重镇,如榆林“屯田荒芜者强半”,蓟镇则是“而屯田之荒芜者凡一千一百顷有余奇。”甚至哪怕是作为明朝南方首都的南京附近,也有“行数十里,俱是旷地。葭莽极目,不胜荒芜。”

▲明太祖在世时就已经因为卫所的管理的问题出现军户逃亡

不过就算侥幸分到了一片肥沃的田地,卫所的天地就能高枕无忧。实际上虽说是屯田,但是明代卫所的屯田并非是汉代边境的那些屯堡一样,围绕屯堡开拓的田地,而是散落在卫所附近。正如前面所说,明代卫所军官,基本都是世袭的军职,现在再结合这个情况,导致明代朝廷对大大小小,各地封闭的卫所,它们所掌握的田地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一直是非常模糊。这一管理上的空隙,导致从卫所军官到朝廷官员,从宫廷太监到民间乡绅,都有对各地卫所田地上下其手的机会。根据《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作为首都北京门户的大同、宣府两地,就出现了“膏腴土地无虑数十万顷,悉为豪强占种,租税不供。”

▲即使是那些位于一线边关的卫所,也难以避免屯田兼并的问题

屯军逃亡,屯田侵占,这让从根本的财政收入方面就已经沉重打击了卫所制的根本。加之后来到了弘治年间,用来吸引让内地商人向边关运送粮食的“开中制”,因为也已摇摇欲坠,最后被弘治皇帝干脆废除。这也最终导致明朝北边卫所的运营,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

▲弘治帝废除开中制的问题过于复杂,这里就不展开了

既然财政来源都出了问题,那么作为上层建筑的战兵们自然也没法过的安生。由于明朝从开国之初,明朝中央都没能对其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因此封闭的卫所的管理,就更是放任自由。换言之,即使是那些没有屯军大规模逃亡和屯田被兼并的卫所,战兵们能不能按时领到自己的军饷,很大程度上也要看军官们的良心。而历史给人类的一大教训,那就是靠良心,那是肯定靠不住的。对于那些位于边关,或者靠近边边关的地区来说,姑且还可以靠战时朝廷播发的“行粮”,和打败敌人后的通过敌人首级领取赏钱来补贴家用。这种扭曲的以战养战不仅让不少边境卫所,如西南地区卫所,时常自己就充当了冲突的制造者,而且也让如北边地区的卫所那样形成了普遍性的贪功冒进习惯。话又说回来,诺大个明朝,本身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战可打,那些屯田丧失殆尽,又无仗可打的卫所,那就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而且考虑到明代卫所战兵的分散情况,这军户一旦全家跑路,那卫所想要追回来,那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明代逃亡军户许多成为了庞大流民团体的一员,给明代社会安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除此外,在训练方面,明朝中央和地方,征发战兵来进行劳役的情况也是数不胜数。尤其是在北京和江南地区,这些在嘉靖之前,享受了长期和平,而且还有大量王宫勋贵的地方,这样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明史》记载,嘉靖六年,就曾“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这种劳役不仅会占用军队的训练时期,导致战斗能力降低,而且还会极大影响他们的士气。更关键的是,考虑到那些世袭的卫所军官们,尤其是像江浙这样地区的军官,在经历了数代人的和平之后,他们祖先的军事指挥能力早就被丢的一干二净。

▲经历多次改革和重组的京军尚且军官素质和士兵战斗力堪忧,更不用说长期被朝廷有意忽视的江浙卫所。

最后总的来说呢,如果要给明代卫所制来打个分,十分制的话,笔者大约是能给个5~6分吧。从宏观角度来看,明代卫所制确实在一个相对廉价的条件下,帮明朝养活出了一批堪用之兵。但是另一方面,明朝的卫所制从创建伊始,就已经是漏洞百出,而且之后随着明朝如同其他封建王朝一样,逐渐走向臃肿和复杂之后,这些漏洞最后也成为了撕裂这一军事制度的阿喀琉斯之踵。但是正如同如果只从宏观看问题,那就会成为盲眼的巨人,终究会将自己撞死在小石子上。只从微观看问题,那最后也只会像井底之蛙一样,只剩下和自己的信徒一起,在信息茧房里抱在一起圈地自萌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明忆,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