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节选自《怪诞行为学5》,作者【美】丹·艾瑞里,中信出版集团。网易蜗牛读书,每天免费读书1小时。】

在之前几页中,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一些技巧来应对我们在心理上对金钱的部分错误认知。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知道应该做出改变和实际做出改变是两回事。面对金钱更是如此,我们不仅要同自身的喜好作斗争,还要同处处充满陷阱、引诱我们做出糟糕财务决策的金融环境相抗衡。在我们所处的世界里,外界总想从我们身上榨取些什么,我们的金钱、时间和注意力,这使得理性思考和明智行动成了困难的事。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如果只根据利率来衡量各种贷款,人们很容易就能找出更理想的那一种,4%的利率明显比4.5%的利率要低[即便如此,人们往往还是不太会花时间去寻找更便宜的抵押贷款。许多人没明白,纵使只是略微下调(比如从3.5%降到3.25%),从长远来看,也可以省下一笔不少的钱]。

然而,当贷款经纪人给选项加上积分系统(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支付一笔预付金,假设是1万美元,来减少……比如0.25%的利率)时,我们就会没法权衡比较各种贷款。突然之间,需要计算的内容从一个方面(百分比)变成了两个方面(预付金和百分比),在这个略微复杂的决策环境中,我们会犯下更多的错误。

现在,你可能会说:“哦,好吧,没事。想要搞清复杂的事情本来就很难。”是这样。但是,贷款经纪人熟知我们在面对多方面权衡时做出决策的艰难。于是,赶快!突然,贷款就有了越来越多的附加选项。这些选项摆出一副“为消费者选择”的样子,打着为我们提供更多信息以做出明智决策的旗号……不过,更多的信息和选项显然也意味着,我们容易犯更多的错。这个系统并不是用来帮助我们的,而是用来加剧我们的财务失策的。

因此,想要改善财务决策,我们不仅要同个人缺陷做斗争,还要同旨在加剧这些缺陷、利用我们自身不足的各种系统做斗争。因此,我们得加倍努力才行。我们必须逐个调整自己的思维过程,以便更加明智地思考应该如何消费。而且,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假设我们希望周围的人也能做出更好的财务决策),我们还得设计出和我们对金钱的看法相一致的系统,这样,我们的决策才会令自身和社会受益,而不会让那些杂乱的系统利用和滥用我们在思想上的不足。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现在越来越充分地了解自身的各种缺陷和不足,未来才能更好地处理和应对各种问题。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我们的投资、健康、职业也好,世界大事、明星总统、红酒饮用机器人也好,没人能预测。

我们所知道的是,今后的消费决策会变得更为艰难。从比特币到Apple Pay、视网膜扫描、亚马逊推荐以及无人机送货,越来越多的现代系统会让我们的消费变得更多、更轻松、更频繁。我们所处的决策环境根本谈不上周到、理性或合理。而因为这些现代化工具的存在,我们只会越来越难以做出有利于自身最佳长远利益的决策。

信息的诱惑

现在,我们知道,许多商业利益会榨取我们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可以为此做些什么。不管怎么说,我们坚信自己是理性之人。所以,只需要具备相应的正确信息,我们立刻就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不是吗?

吃太多了?只需提供卡路里信息,一切就会好起来。存款不够多?只需使用退休计算器,接下来,就等着看存款增长吧。一边发信息,一边开车?只需告诉所有人,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孩子辍学?医生在检查病人前不洗手?只需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们应该留在学校、告诉医生为什么应该洗手即可。

可悲的是,生活并非如此简单。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也并非由于缺乏信息所致,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通过提供额外信息来改善行为的方式总是以失败告终。

我们正处在一个颇有意思的历史转折点,技术可以用来帮助我们,也可以用来对付我们。目前,大多数金融技术都在和我们对着干,因为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多更快地消费,而不是更少更慢地消费。技术寄希望于能够减少我们对消费的思考,让我们更频繁地屈服于诱惑。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直觉和始终可用的技术,我们就会受到绝大多数机制的支配,它将使我们不断做出难以抵抗的短期决策。

例如,电子钱包被称赞为“当代消费行为演变的一个巅峰”。它使我们即使脱离现金也能灵活应对各种交易,同时还能节省时间,减少资金管理的麻烦,我们会得到一份数据,列明过去的所有消费。这听起来像是技术极乐的乌托邦时代。消费更便捷,签字更快,访问和享受更加轻松、更加迅捷、更加方便。付款变得不再麻烦,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财务极乐的后金钱时代。

其实,没那么快。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些现代金融工具将进一步加剧我们的消费行为,我们会花更多的钱,而且花起来也更轻松、更草率、更迅速、更频繁。如果我们是一名账单收集者或一位破产律师,这样的未来可谓光明,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光明只会源于把我们钱包烧出一个洞的火光。

并不一定要变成这样。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让消费变得“更加轻松”的技术,不一定会让它变得“更好”。人们开始思索,不仅要改变自身行为,同时也应该改变我们的金融环境、金融工具以及各类财务默认设置。

我们可以设计有利于自己,而不是引诱自己的各种系统、环境和技术,来增加我们的知识。我们可以几乎原封不动地利用对我们有害的行为和技术,让它们对我们有利。我们可以将其颠倒过来。我们可以利用自身怪癖来为我所用。

我们怎样才能改变金融环境?我们怎样才能创造出与Apple Pay以及Android Pay对抗的系统,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才能让消费变得不那么草率,让自己更清晰地做决策呢?不能在完成某些事之后才采取行动,我们要做的不是创建一个在消费行为发生后才记录所有开支的记账系统,而是应该创建一个在一开始就可以帮助我们做出财务决策的系统。但是,应该怎么做呢?可以想象一下,我们这样的人(时间、精力和认知能力都有限,同时有着许多怪癖)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支付工具?我们哪些事做得好,哪些事做得不好?从这里入手,我们或许就可以设计出真正有利于自身消费和储蓄的工具。

我们希望这本书,以及它所揭示的人类缺陷,以及利用缺陷为我们带来好处的一些方式,能够激励我们所有人采取进一步措施,并开发出这样的工具。

诈骗应用心理学

想象一下“应用程序”的世界。10年前,这些东西闻所未闻,但是现在,它却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是用于娱乐、教育并令人着迷的工具。如果说应用程序能够有助于我们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那它说不定对财务健康和财政健全也有着同样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开发出一款帮助我们不停进行大量对比和计算的应用程序,来追踪机会成本,会怎样?它可以自动对比:想买双100美元的鞋?砰啪!好了,这是两张电影票,拿去和自己的爱人看场电影,你们还能买份爆米花,剩下的钱可以在电影结束后供你们喝点酒。看起来是不是还不错?

创建一个消费类别和消费上限的应用程序怎么样?这样,我们就能同时兼顾心理账户的优点和缺点,当某个类别的消费金额接近上限时,它还会发出警告。

为了避免损失厌恶,也许我们可以开发一款应用程序,它能无视决策在现状中的得失,估算决策的预期价值。想要卖掉你的房子?也许这款应用程序可以帮你克服主观依恋,设定正确合适的价格。

以上只是一些初始想法。还有一个很有前途的理念是,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不仅可以用来诱惑我们,使我们分心,还能实时地为更好的决策提供各种工具和手段。在硅谷,每家咖啡厅里都有一大批失业的程序员,等着帮助你开发更多这样的应用程序。

过犹不及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太多的信息反而会阻碍行为的改变。监测睡眠、心率、卡路里、健身、步数、爬楼以及呼吸(更不用说支出和网络使用以及其他行为)的应用程序让我们活在一个个人信息被量化的时代。我们可以随时掌握自己正在做的、已经做完的,以及应该做的一切。拥有这些信息很好,但实际上,太多的数据反而会降低我们从诸如健身、睡觉、节食和存钱这些健康活动中获得的乐趣。随着数据的积累,我们必须努力做出权衡、跟进并思考,活动本身从“生活方式”变成了“工作”。这么一来,我们参与这些健康活动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所以,虽然数据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但太多的数据还是会阻碍我们做任何事的愿望任何事情,从红酒到冰激凌,到技术,再到小睡,都有一个度,这一点很关键。是的,即便是喝酒和吃冰激凌也得适度(我们不想把这句话加上去,但我们的律师和医生坚持让我们写上)。

刮刮乐

如今,电子钱包的存在让我们不会那么在意付款所带来的痛苦,这无形中也就增加了消费行为,为了应对这一状况,我们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消费意识,来加强付款所带来的痛苦,从而减少消费行为,增加存款。

我们往往不会想到要去存钱。即使我们终于想起这件事,也不代表真的就能存下多少钱。为了测试电子钱包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丹曾经和自己的同事以肯尼亚成千上万的移动支付系统用户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实验调查。一部分人每周会收到两条短信:一条是在每周开始的时候,提醒他们要记得存钱,另一条是在每周结束的时候,总结他们这周的存钱情况。另一部分人收到的短信内容略有不同:它假装子女的口吻,要求他们为“我们的将来”存钱。

还有4组参与者,通过贿赂的方式令其存钱(正式名称是“财务激励”)。第一组参与者,在存第一个100先令时,可获得存下金额10%的奖励。第二组参与者,在存第一个100先令时,可获得存下金额20%的奖励。第三组和第一组的奖励机制一样,不过是以损失厌恶的形式。第四组和第二组的奖励机制一样,但也是以损失厌恶的形式。(研究人员在一开始就会把全额奖金,10先令或者20先令,存入第三组和第四组人员的账户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最终能存下多少钱,就能保留多少对应的奖金,没能存下的那部分,对应的奖金也会从账户里转走。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种损失厌恶的方式和周末提醒信息差不多,但其理念在于,眼看着钱从账户中被转走是一段痛苦的体验,这会激励参与者去存更多的钱。)

最后一组参与者收到了和之前那群人同样的短信,以及刻度数字为1~24的金色硬币,表明计划将持续24周。这些人被要求将硬币放置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并用小刀在数字上画上记号,以此记录他们那周是否存下了钱。

6个月后,实验结束,表现最佳的是(请滚动!)硬币那组。其他方式的实验参与者的存款也略微有所增加,不过,拿到硬币的那些人,存款高达只收到信息的人的两倍多。你可能以为,获胜的是获得20%的奖励或附带损失厌恶的20%的奖励的其中一组(大多数人都预测这是最有效的方式),但你错了。

简单的一枚硬币,是如何让人在行为上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异?还记得那些收到短信提醒存钱的实验对象吧。考虑到每一天,人们存下的钱的数量都不尽相同,所以硬币并不是在人们收到短信的那天发挥用处——它最大的影响是作用于除此之外的那些日子。通过改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思考的事物,金色硬币让人的储蓄行为变得更加突出。人们时不时地就会瞥见房子里的硬币,偶尔还会碰到它,谈论到它,意识到它的存在。通过这些身体上的接触,硬币将存钱的念头、存钱的行为融入日常生活中。虽然硬币的这种作用并不是一直持续的,但它时不时的出现,足以让人采取行动,有所作为。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显示了我们是如何看待金钱,又是如何将自身缺点转而为我所用的。照理说,面对能让资金最大化的方法,我们应该反应最强烈才是(存钱的奖金,这是免费的钱),但事实并非如此。塑造我们的记忆、注意力和想法的事物,比如硬币,反而对我们影响更大。比起痛心于金融人格障碍,我们倒不如设计一种系统,让它在生活的诸多领域提供类似上文中硬币的功能,从而激励我们存钱。

展示价值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基本理念——将存款直观地展示给用户会让其更醒目,并将其扩展开来,试着调整社会价值,向人们稍微施压,让他们去存钱,而不是消费。

我们经常通过观察身边同行和邻居所做的事(通过他们的房子、车子和假期)来权衡自己的消费水平。这些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而另一方面,存款是无法被看到的。我们不会去打听自己的同事在401(k)中存了多少钱,也不会雇个俄罗斯少年黑客去窃取信息,所以,我们没法知道别人的具体存款金额,我们只知道他们在添置衣物、厨房装修和购置汽车上花了多少钱。因为意识的存在,我们只会在消费方面感受到“跟上琼斯”的社会压力,而在看不见的存款中,这种感觉并不存在。

我们可以看看其他文化。在非洲的一些地方,人们通过购买山羊来存钱。如果进展顺利,我们的个人财产里会有越来越多的山羊,每个人都会知道我们有多少只山羊。还有一些地方,人们通过购买砖块来存钱,他们把砖块堆在房子外面,直到足够盖另一间房为止。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人也知道每个人有多少砖块。

现代数字文化中并没有类似的存钱方式。当我们把钱存进大学储蓄账户或401(k)时,不会有喧闹的喇叭声和明晃晃的假日灯光。我们在给孩子买礼物时,他们会看到我们的付出,心感激。但当我们把钱存进他们的529大学储蓄账户时,他们对此毫不知情,更不会有任何反应。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这些“看不见的事物”变得可见呢?怎样才能让这些良好的行为被大力赞赏呢?怎样才能让存钱这件事在家庭和社会中引起话题呢?这样,我们才能说服大家为了将来做出一些牺牲,哪怕这些牺牲隐秘而保守,无法为他人所知。

人们在投票箱前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时,会得到一张写着“我参与了投票”的贴纸。像伊拉克和阿富汗这样的新晋民主国家,公民会自豪地竖起染着紫色墨水的手指,来作为参与其中的标志。那么,存钱这件事可不可以也采取类似的做法呢?有没有某样东西能显示我们为了自己和子女,开设了哪种类型的存钱账户呢?

当存下超过15%的收入时,我们是不是可以给个贴纸?小奖杯?大雕像?在领口和家里留下红色美元符号?在房子外面建一个类似巨型温度计那么大的东西来作为每次存钱的里程碑,这太俗气了,但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真的这么做了,肯定能存下更多的钱。等到人类文明真正接纳这种计量方式的那天,我们就可以在还完房贷和车贷的时候开始庆祝?不要什么16岁的甜蜜派对,而是我现在可以供16岁的自己上大学的甜蜜派对。

这些想法可能不太实际,但我们应该基于“让看不见的存钱行为变得肉眼可见”这一原则去努力。我们可以从如何合理存钱这种激励性的交流入手,这样,我们互相比拼的就不仅是更大的汽车,还有更多的存款。

看我做得多好

将自己明智的决策和无私的选择公布于众能够带来一定的好处,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金融领域。在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宣扬良好行为也很有用处。

考虑一下全球变暖的问题。除了回收利用和偶尔对着新闻大喊大叫之外,我们中很少有人会为了地球的未来而做出自我牺牲。如果使用奖励替代来展示这些决策的价值会怎样?我们能不能从本质上让人以错误的原因去做正确的事?嗯……是的。我们可以,而且我们也是这么做的。

想想丰田普锐斯和特斯拉。这些汽车能让司机同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赞美他们是多么慷慨、多么美好、多么体贴、多么优秀。普锐斯和特斯拉的司机可以笑对自己,想着“我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们也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做出了这个决策,他们坚信,别人会看着他们和他们的车说道:“噢,一个伟大的人一定得开这种生态杰作!”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阻止全球变暖的直接奖励可能还不够,但如果它能与这种自我激励结合,那么,也许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牺牲一点儿自我,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我坚信子女将拥有美好未来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给子女开设了大学储蓄账户,子女的一生就会过得更好。美国的一些州正在将这一发现同另一项重要发现(如果穷人获得了一笔资产,就会开始存钱,让自己将来过得更宽裕一些)结合起来。禀赋效应、损失厌恶、心理账户以及锚定效应都是促成这些积极成果的部分机制。

CDA(儿童发展账户)是以长期发展为目标的储蓄或理财账户。这些程序为新生儿父母提供自动大学储蓄账户、一笔500美元或1000美元的初始存款、储蓄匹配、账户报表、关于大学的一般信息以及大学储蓄提醒。

为什么这些程序能起作用?其实,它和金色硬币生效的原理差不多。CDA除了能帮家庭进行存款外,还充分利用了我们的心理。它提醒父母和子女,大学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一部分,甚至是可以被抱以期望的一部分,为上大学而存钱很重要。账户报表让家庭能够掌握自身资产的增长状况。此外,如果子女知道自己有能力和方式去上大学的话,他们在为了进入大学而努力时就会更加满怀希望,更加专注于目标,看得也更远。最终,这些子女和父母就很有可能在上大学这件事上形成一致的意见和一定的期望。

CDA是一种有意设计的金融环境,它重视存款和由此产生的心态。它提醒人们去存钱,让人产生一种所有权的感觉,同时通过强调目标的长远价值来帮助人们克服当下放弃一些资金的忧虑。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在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从心理上对金钱稍加利用。

看看这个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包括一些固定金额的收入——工资、福利,以及固定水平的支出——住房、交通、保险,等等。剩下的才是我们所说的“可自由支配”部分。这部分的其中一些,我们可以放心使用,但另一些,我们应该避免触及,将它们存起来,或延迟支出,或作为“雨天资金”。

我们可以通过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将可自由支配的资金进行分类——是“轻松去花”,还是“禁止去动”。目前,权衡可自由支配资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查看自己的活期存款,也就是账户余额。如果我们的账户里没有多少钱,或是我们觉得账户里的钱比较少,我们就会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相反,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余额比较高,那么就会继续花更多的钱。

有几种办法可以使这种查看账户余额的规则为我们牟利,骗自己存钱。例如,我们可以将一小部分资金从活期存款中转到储蓄账户里,那样的话,我们的活期存款就会人为地变得比较低,这使得我们觉得自己比实际要穷。还有一个类似的办法是,我们可以让雇主将部分工资直接打到单独的账户中,来帮助我们“忘记”这部分存款的存在。通过这样的办法,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检查账户余额来确定自己可以花多少钱,但我们会发现,出去吃晚餐或是犒劳自己的频率减少了一到两次,整体消费也随之降低。

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把钱藏起来的办法减少消费。其实,如果我们停下来想一想,就会知道自己藏了钱,也知道它被藏在哪儿。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自身的认知惰性以及我们不太去思考其他账户中到底有多少钱这一事实,暂时忘记这笔钱的存在。而且,如果是自动存款,不用每次都自己手动转账的话,我们就更不会想到它。所以,欺骗自己是一种简单有用的策略。它并非永久性的欺骗,但肯定能杜绝一些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关于存钱,还有很多技巧。例如,在英国,有些人把硬币放在电表中,当他们想开暖气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受到付款所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以此减少用电。在这种情况下,就不是一个月抄一次电表,然后寄来账单,你再付费的形式了……这些英国人经常能感受到支付暖气费所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因此就会决定不开暖气,自己多穿件毛衣取暖。

从那些斤斤计较的人到那些钱多到已经没那么在意的人……近来,富达投资专家发现,投资理财收益最好的往往是那些压根儿忘了自己在做投资理财的人。那些将自己的投资完全抛在脑后的人,没想过要去交易或管理,不会陷于市场趋势或从众心理,不会过于看重价格,不会厌恶损失,不会高估自己所持有的,也不会成为期望的牺牲品,因此反而做得最好。他们做出“明智的投资”选择,然后将它放在一旁不去过问,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己财务失策的可能。我们也可以这样。我们可以想象,在某个地方,有一个被我们遗忘了的巨额投资账户……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成功的投资者是因为自己去世才会使得他名下的那些投资理财被置于一旁。这就说明了,“装死”不仅是避免被熊攻击的好办法,而且也是一种合理的投资策略(这里也许应该讲一下“熊市”的教训,不过这本书已经到尾声了,所以暂且略过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