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内战正式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介入争端,迅速占领平壤,并向中朝边境挺进,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形势万分危急。对于是否出兵援朝问题,中央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最终形成了一致意见。10月8日,彭德怀被正式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其实,在决定志愿军主帅的人选问题上,中央和毛主席曾反复权衡,先后确定了粟裕和林彪,但最终是彭德怀临危受命,挂帅出征。

来自北京的“不速之客”

1950年10月4日,西北局的办公室内,彭德怀正聚精会神地审阅着西北地区三年经济恢复计划,此时的他,身兼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等多个要职。

尽管全国解放了,但与打仗相比,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千头万绪,无疑是一项更为艰巨复杂的课题,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西北地区。

因此,刚在解放战争中立下卓越功勋的彭德怀,还来不及休息,就继续投入到领导西北地区经济恢复工作中去了。

在这期间,他比战争年代显得更繁忙了,多次下基层调研,审阅规划方案和调查报告,全身心地筹划着大西北的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天上午,一架苏制伊尔—14型运输机降落在了西安机场,从飞机上走下来两个人,他们形色匆匆,乘着疾驰的汽车来到了“西北军政委员会”办公大楼。

见到彭德怀后,他们亮出了中央办公厅警卫处工作人员的身份,对彭德怀说:“首长,中央有令,请您火速进京开会。”

彭德怀说:“我已接到中央的电话,是不是参加原先通知的汇报会?”

来人回答道:“我们也不清楚,周总理交待说,飞机一到西安,就赶紧接您去北京,一刻也不能停留,还要严格保密。”

之前,彭德怀曾收到去北京参加经济工作会议的通知。所以,他的第一反应是中央派人来接他去参加这个会的。但转念一想,按照正常来说,参加这种会议用不着兴师动众派专人来接,难道是另有其他重要的事?

时间紧急,他来不及多想,甚至没来得及回家和妻子浦安修道个别,就跟随这两名工作人员登上了去北京的专机。临行前,他还不忘叮嘱秘书拿上已经整理好的关于西北地区经济规划建设的报告,以备随时查阅。

当天下午,飞机抵达北京西郊机场,风尘仆仆的彭德怀顾不上休息,就直接赶往中南海。早在门外等候的周恩来上前握住他的手,一边解释道:“政治局扩大会议下午3时就开始了,来不及等你。”

彭德怀跟随周恩来走进“颐年堂”会议厅,一场气氛热烈又紧张的政治局会议正在召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主要领导人都在座。

会议的沉默旁观者

一进门,毛泽东就起身迎接彭德怀,并说:“你来得正好,美军已越过三八线,现在政治局正讨论我国准备出兵援朝问题,请你也准备谈谈你的看法。”

这时,彭德怀才知道会议的主题。此前,他一路上都在思考的是大西北经济建设的问题,对这个紧急军事会议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所以,他入座后,只是侧耳倾听着与会者不同意见的交锋,并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

实际上,从朝鲜内战爆发开始,特别是美军介入后,他就一直密切关注着战争局势的进展。在他西北局的办公室内,一直挂着朝鲜半岛的地图。对于美军即将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情况,他的内心也是焦急万分。但事关重大,他不能随便发言。

其间,坐在一旁的高岗神秘兮兮地对他说:“老彭,你要有所准备呀。”

彭德怀一脸迷惑,不知所言何意。高岗向他点了点头,很有深意地笑了。

会上,大部分人的意见都是反对出兵。其中以林彪尤为激烈,他认为历经了十几年的战争,中国早已千疮百孔、疲惫不堪,需要很长时间来休息生息。如果贸然投入战争,将又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本来百废待兴的经济局面可能会大幅倒退。另一方面,蒋介石虽退居台湾,但他“反攻大陆”之心仍然不死,一旦中国介入朝战,军力必然出现分散,无疑给了他绝好的可乘之机,这样的话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最关键的是,作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经过二战的洗礼后,美国的军事实力如日中天,无论从海、陆、空军各方面的武器装备、战术素养,新中国与之都有着巨大的差距。在朝鲜半岛已经必然失守的情况下,去进行这样一场赌上国运、代价高昂的战争,无疑有着很大的风险,更没有必胜的把握。

林彪的意见也代表了当时与会的绝大多数人的想法。

会议的最后,毛泽东说:“你们讲的都有道理,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晚上,彭德怀被安排住在北京饭店。夜深了,但他还是辗转反侧,反复回想着下午会议的场景,琢磨着毛泽东讲的话。宽大柔软的席梦思床让睡惯了硬板床的他很不习惯,他索性卷了铺盖,搬到了地板上睡,这才觉得舒服了一些。

多年以后,他对那天晚上的心理活动仍记忆犹新:

“当晚,怎么也睡不着。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为本国建设前途想,也应当出兵。


常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要比资本主义阵营强大得多,我们不出兵救援朝鲜,那又怎么显示得出强大呢?为了鼓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侵略的民族民主革命,也要出兵;为了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威力也要出兵。我想到这里,认为出兵援朝是正确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决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

最艰难的抉择

彭德怀的想法和毛泽东不谋而合。

早在7月份,未雨绸缪的他就同意组建东北边防军,于8月初到达东北指定位置。

8月4日,他在政治局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国。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10月1日,南朝鲜军队越过了“三八线”,麦克阿瑟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朝鲜人民军“放下武器,停止战斗”。不久后,金日成的绝密信函被送到了毛泽东的案头:“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实际上,毛泽东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一边是还未恢复元气的新生政权,一边是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中美两国的实力差距是全方位的。

1950年,美国工农业总产值为2800亿美元,而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0亿美元。美军拥有经验丰富的空军,而解放军的第一支空军队伍才刚刚成立。美国拥有原子弹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一个军仅7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就有1000多门,而人民解放军平均一个军才有这样的火炮36门,东北边防军一个军最多也只有190门。

因此,最终下定出兵援朝的决心,无疑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之一。尤其在大部分意见持反对态度的时候,他更需要一位坚定的支持者。

第二天上午,受毛泽东委托,邓小平专程赴北京饭店接彭德怀到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与彭德怀简单寒暄后,二人开始谈起中国出兵援朝的问题。

毛泽东说:“昨天你没有来得及发言。我们确实存在严重困难,但是我们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呢?”彭德怀说:“昨天晚上我反复考虑,赞成你出兵援朝的决策。”

毛泽东问:“你看,出兵援朝谁挂帅合适?”彭德怀反问:“中央不是已经决定派林彪同志去吗?”毛泽东谈了林彪的情况后说:“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得你来挑,你思想上没有这个准备吧?”

彭德怀爽快地表示:“要说思想准备么?确实一点也没有,但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我还不服老呦!

“你身体怎么样?没问题吧?”毛泽东问道。

彭德怀答:“我壮得像头牛么。”

两人哈哈大笑,两双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下午,政治局再次开会讨论是否出兵援朝问题,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这时,彭德怀站了出来,掷地有声地说道:“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可是,如果让美军摆在鸭绿江边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如果让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

听了彭德怀的慷慨陈词,周恩来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毛泽东最后宣布:“我和恩来、少奇、朱老总等同志商量了一下,想让彭德怀同志率兵出征。我们也和彭德怀同志说了,他慨然允诺。好吧,德怀同志,我感谢你,中国人民感谢你,你是临危受命啊!”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正式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就这样,彭德怀放下了正热心筹划的建设祖国大西北的宏图,再一次踏上了烈火硝烟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在一开始考虑入朝作战主帅的人选时,毛泽东点了粟裕的将。粟裕善于运用大兵团作战,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在东北边防军组建伊始,粟裕就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来毛泽东又派陈毅向粟裕传达:明确要其担负起抗美援朝作战的指挥任务。

此前一直在为攻台作战做准备的粟裕,义不容辞,立即着手开展战前准备工作。由于当年指挥南水战役时,他被敌人的一发炮弹击倒,虽经全力抢救脱险,但有3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脑颅内,留下了经常头晕目眩的后遗症。

就在紧张战备之时,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头疼眼晕得非常厉害,不仅难以坚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只能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线上。他不得不向毛主席报告病情,后经治疗后仍不见好转。最终,由于身体原因,粟裕遗憾地没能上任。

之后,毛泽东又考虑让林彪挂帅,但对朝战持悲观主义情绪的林彪以身体不好为由,婉拒了这一要求。随后,他便赴苏联疗养。

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临危受命,毫不犹豫地接过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这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经过三年多的浴血奋战,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接连取得第一次到第五次战役的胜利,把战线稳定在了“三八线”附近,迫使“联合国军”转入了战略防御,并开始主动谋求停战谈判。

其中,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战役”后,外媒惊呼:“中国军队的意志力不可战胜!”

1953年7月27日上午9时,朝鲜板门店,一身军装的彭德怀昂首阔步,准时到达谈判签字大厅。一名英国记者抢在其他人之前采访了彭德怀,彭大将军面带微笑,热情地回答他的问题,随后,他在报道中写道:透过这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自信的微笑,你们就会知道是中国人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美国权威媒体评选出的“世界四大元帅”名单中,彭德怀作为唯一一名中国人,唯一一名亚洲人,与朱可夫、麦克阿瑟、隆美尔并列。

敌人的由衷赞美就是对军人的最大褒奖。彭德怀无愧于这个称号,他以刚正无畏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有勇有谋的胆略,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军人的形象。

历史也证明了抗美援朝胜利的伟大意义,它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长久的和平环境。

1935年10月,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西吴起,为阻断国民党军队对陕北根据地的进攻,彭德怀指挥先遣队打了一场漂亮的“切尾巴”战斗,成功歼灭了敌军大部力量,取得了到达陕北后的首场胜仗。

接到捷报的毛泽东非常振奋,他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写诗称赞手下的将军: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