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天才数学家,26岁的中科大教授陈杲,破解世界数学难题的新闻,刷爆了各大平台和朋友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杲(左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杲,1994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瑞安,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大三时他参加第二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斩获了两银两铜的成绩。分别是丘成桐奖银奖、许宝騄—林家翘奖银奖、华罗庚奖铜奖、周炜良奖铜奖。毕业后,他以数学系第一名的成绩,前往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数学博士,并获全额奖学金,师从知名几何学专家陈秀雄教授。几年来,多次受邀到中国科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科研机构讲学,也多次应邀参加美国东部数学家大会等会议发言。

现在,他破解了由陈秀雄和唐纳森独立提出的“J方程”,以及丘成桐等人提出的“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研究成果登上了世界四大顶尖数学期刊之一的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数学新进展》),第一时间还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劳森等人引用。

陈爸爸陈钱林,在分享教育秘籍的时候,提到最多的,竟然是“自学”。不用灌输、不用上课外班,靠自学成为数学天才,成为彻彻底底“别人家的孩子”。

自学的基础,是独立的人格

应该说,陈杲对数学的热爱,是从小就很明确的,并且一直坚持和坚定。据友人回忆,3岁的陈杲,就喜欢上用火柴杆摆数字的题目,做加减法,聚精会神,很专注。

从小到大,陈杲都很清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是数学,自己以后就要研究数学。中科大少年班大三开始选专业,陈钱林建议儿子选物理,或者选经济学。但陈杲还是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数学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学习数学“每天都处在兴奋中”,研究数学有种“斗蟋蟀”般的乐趣。

陈杲就读中科大少年班时的照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能够一直那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还能够一直持续地为之付出努力呢?陈钱林说:“当前中小学教育,在自然属性的健康和社会属性的成功方面已经得到高度重视,薄弱环节在于精神成长与独立人格。因此引领孩子精神成长,培养孩子独立人格,是当前教育的重点。”这里,就提到了独立的人格。

习近平主席,更是在今年的两会上,明确表态:分数是一时之得,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不行!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是没有能力开发出独特的志趣和品味的。

那么,作为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陈钱林说,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自律、自学、自立。跟着孩子做计划,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看似是让孩子学了东西,其实孩子没有主动思考,更没有享受其中、发现兴趣的过程。

但陈杲的父亲却以“自立教育”,以培养独立人格为中心,从游戏、探究入手,让孩子享受到玩中学的幸福;再从习惯、家规和志向入手,帮助孩子形成自立的人格,培养其自律生活的习惯。

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可能陈杲就会依照父母和社会的意愿,去读了经济学,或者至少比数学更实用一点的物理吧。但他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好在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成就了今天的陈杲。

自学的土壤,是长远的眼光

很多时候,不是父母不想,而是眼前的“诱惑”在前,父母扛不住。眼前的成绩,和长期的成长,要哪个?快速地提分,和能力的提升,要哪个?看似简单的选择,可真做起来,有几个父母,能在心态和行动上,不犹豫、不变形、不打折。

陈钱林讲,在小学刚开始自学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并不出类拔萃,语数外也就90分多一点,跟班上别的动辄考满分的孩子比起来,差距还是明显的。但陈钱林更看重的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他相信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以后成绩会有比较大的提升。

顶住压力,坚持“自学”教育,果然,随后的一学期,孩子的成绩就明显地提高,并且在之后,一直维持在那个高度。

这种长远眼光,让孩子可以踏踏实实地,有空间和时间,自主地思考问题,按照自己的节奏,追究和推演每一个问题的本质,才给了后面的厚积薄发,充分的空间。

分数,是短期价值。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自学」能力,是长期价值。「死记」「刷题」能力,是短期价值健康、成熟、独立的人格,是长期价值。

作为家长的你,守不守得住,这把价值之尺呢?

自学的催化剂,是父母的支持

讲一个故事。20世纪50年代,美国某个小镇某个角落的某个厨房里,一位母亲正把罐头一个个打开,然后倒进高压锅里。她的儿子是个小童子军,喜欢拍电影,很想得一个导演奖。

他爸爸给他买了个Super8摄影机。这一天,小男孩突发奇想,想要拍一个恐怖电影,其中有一个镜头是从厨房的柜子下方流出粘稠的红色"血液"。所以妈妈出门去买了30罐樱桃酱,回来把它们倒在高压锅里,希望能熬制出儿子想要的那种粘稠的红色液体。多年以后,这位母亲回忆说她花了好些年,才把厨房柜子上留下的“血迹”清理干净。

这个小男孩是谁呢?他的名字叫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这些会令大部分父母崩溃、抓狂的想法和行为,到处流露出天赋与热爱的点滴痕迹。

就像陈杲的父母一样,斯皮尔伯格的父母,不仅发现和保护了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更是亲身其中、投入自己,尽最大努力,把孩子的梦想,更多地照进现实。

自学的道路,是科学的策略

前面说的,都是基础不可或缺,后面的方法,也至关重要。前面考验价值观,后面考验方法论。怎么培养“会自学”的孩子?六个字:建架子,搭梯子。

听听陈杲爸爸是怎样解释的:为什么要听老师的?因为学科知识都有体系,如果没有老师的宏观引领,那么学习就容易走弯路。为什么要自学?因为它既能帮助孩子找到最佳的学习方式,又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陈爸爸概括得很深刻、全面了,把“建架子”“搭梯子”解释得很清楚。

首先,要有导师“建架子”。不是说自学就不需要导师了,反而是,自学要有一个好导师,这个导师,可以是父母、老师。科学的体系,经过过去几百年无数英才的努力,已经是一个丰富而坚实的大厦,在这个框架上继续拓展才不会走弯路,包括知识框架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个过程需要导师的主导参与,这个过程就是“建架子”。

建好了架子,就是自学阶段,这时候最重要的是父母和老师“搭梯子”。自学阶段,孩子就成了完全的主导,学什么,怎么学,需要什么辅助,孩子都是主导者。这时候,父母和老师,就要成为一个搭梯子的人,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要能随时识别,并且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把梯子递过去,这就是搭梯子。

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贯穿于我们的一生,作为父母,应该管住手和嘴,该做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去做,尊重孩子,教育不应该是逆坡推石,而是四两拨千斤,把时间、精力和金钱,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