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五哥读书。今天我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叫《苏东坡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日子网上有一个很热的话题叫李白和苏轼有什么不同呢?有人幽默地概括了苏轼的特点。“行吧行吧,你们爱说啥就说啥吧!”“啊,又要变官呐!”“哎,成吧,这儿有好吃的,开心,我又要发明新菜了。”听起来有些搞笑,但这绝不是恶搞。如果让苏轼听见了,大概也会拍手称好,因为太形象了。

苏轼的诗词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又有几个人真正了解他呢?著名作家林语堂为苏轼写了一本传记。苏东坡传这本书被评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迁居美国时,林语堂只带了一些工具用书和苏轼的作品,他一直想写一本关于苏轼的书或者翻译他的作品。甚至觉得只要将苏轼的作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丰富的精神食粮。林语堂直言,他非常偏爱苏轼,他是中国历史上出色的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林语堂为什么偏爱他呢?因为他认为苏轼具有一种伟大的人格,那像是一种魔力让他佩服着迷。最终他在美国用英文写成了这本《苏东坡传》,台湾翻译家张振玉,后来将它翻译成中文,这是最被推崇的一本。

下面我们就通过这本书,首先来大致了解一下苏轼的生平历程。

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说,第一阶段安逸美好的童年和一举成名的青年苏轼。

苏轼1036年出生于四川眉山,家庭还算殷实,祖父只是一个普通人,不识字,人品却不凡,爱喝酒,豪迈脱俗。苏轼和他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他的母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从小对苏轼、苏辙兄弟勤加教导,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父亲苏洵呢,唐宋八大家之一,为人耿直,在修史的时候坚持实事求是。这一点明显遗传到了苏轼身上。

苏轼十八岁就娶了王弗成家之后,自然就是立业了。他和弟弟苏辙一起去参加科举,两个人都高中进士。苏轼是第二名,其实他本该是第一名的,但是却发生了一件阴差阳错的事。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他看到苏轼的考卷的时候非常欣赏,但是觉得应该是他的学生曾巩的,为避免人说闲话,就把他列为二卷,却没想到是苏轼的。欧阳修后来多次当众赞赏他,所以苏氏一时间名满京城。

这时候呢苏轼母亲去世了,他于是回乡奔丧,并且守丧两年三个月。三期结束后,全家迁到了京城,苏轼的仕途正式开始,他先任凤翔通判等职务,都是一些公务不太繁重的职位,他还有空闲四处游历。

1065年,王弗去世,第二年,父亲苏洵去世,于是将他们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守丧。苏轼在祖坟种了三千棵松树,这正是后来《江城子》诗中所指的短松冈。

第二阶段嫉恶如仇,激昂的壮年。

丧期结束已是1068年。苏轼三十二岁,他娶了王闰之,王弗的堂妹,随后返京。这时王安石上台了,他推行了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诸如募役法、保马法、青苗法,他的本意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可是实际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文臣极力反对,却逐一被降职,贬谪。苏轼向皇帝上万言书也并没有什么用,反而被罢黜到杭州任通判。之后,他陆续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太守。

1079年8月,苏轼在一封奏章上直接明斥当政的小人,小人们于是四处搜索他的诗文,揣测诗中的藐视朝廷、忤逆新政的蛛丝马迹,以此打击他,苏轼被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审讯了四个多月,经过多方努力才得以从轻发落,被贬谪黄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阶段,日益豁达的老年。

1086年,宋哲宗即位,太后摄政,苏轼五十岁了,他被调回京城连升几级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官居三品。为皇帝草拟圣旨四年,还为皇帝讲学。这时苏氏的地位和名气都达到了极点,高处不胜寒,他萌生了退意,坚决求去,于是被派往杭州任太守。在杭州,他建了许多大工程,清理运河,建造苏堤等事情还未完成,就被调回京城。太后想把他提为宰相,却又遭到狱吏的弹劾,他又请求外放,于是被派到扬州任太守,后来又回京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总之,跌跌撞撞。

1093年,王润之去世,太后也逝世了。苏轼温柔体贴的妻子没有了,保护神也没有了,小人重新当政,又对儒臣进行猛烈的迫害。此后苏轼不是在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先是被贬到惠州,之后是贬到海南儋州。好在一路上有王朝云和儿子的陪伴,只是王朝云在惠州时香消玉殒,苏轼又失去了他的红颜知己。

1100年1月,苏轼终于得以回京任职,他决定彻底隐退,与弟弟子一家一起居住,可是却突然病倒了。最后于1101年7月28日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这便是苏轼的一生仕途中起起落落。

前面说到,林语堂认为苏轼是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人格的伟人。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伟人呢?

首先,苏东坡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在概括苏轼的人格品性的时候,林语堂用了一连串的名词,诗人、政治家、美食家,新派的画家、书法家、工程师、酿酒师,瑜伽的修炼者,大概没有几个人像他这样拥有这么多头衔的。所以说他是一个天才。林语堂的英文版的书名叫做the gay genius。意思是一个放任的明亮的快乐的天才,不能肯定应该要译成哪个具体的形容词,但是已经不重要了,都是天才。天才苏轼在当时就十分受欢迎,拥有一大票的粉丝。苏轼喜欢戴一个特别高的帽子,顶上窄而微向前倾,明星效应。于是粉丝们纷纷求偶像的同款帽子,在后来被叫做毡帽。

还有更狂热的粉丝。有一个叫张元壁的,他本人长得不咋地,却取得了一个美娇妻,婚后却不太理睬妻子。而妻子发现他竟然是在整夜地读苏轼的诗。妻子不能忍,对他说,那么你爱苏轼胜过了我,好吧,把我休了,嘿,他真的就把她给休了。

其次,苏东坡具有一种浩然正气。苏轼才华横溢,人格也有魅力。林语堂认为他身上有一种浩然正气,浩然正气这个词呢,是孟子创造的,意思是一种至大至刚的气势。这种至大至刚的气势始终存在于苏轼的胸中,体现在他的行为中,他遇到看不惯的事情一定会出手。而他自己认定的事呢,绝对会坚持到底。用今天的话说啊,就是一个耿直boy ,还是一个愤青。当年他陷入乌台诗案,小人们从他有意或无心写的诗文中挑刺,他好不容易才死里逃生,可是刚刚出狱当天就诗性大发,又写了两首,诗中有两句是能让人抓把柄的。弟弟苏辙苦口婆心劝过他要管住嘴啊,苏轼这样回答: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这种浩然正气还表现在,虽然他历经多年的忧患,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尖酸刻薄,而是依然温和厚道。他的磨难可以说是因王安石而起的,但是他始终认为和王安石还是朋友。王安石老病之时,他还去看他,两个人相谈甚欢。

再有,苏东坡与一切为乐,活得怡然出世。回到开篇的那个话题,网友说李白是入世的仙人,苏轼是出世的凡人。做入世的仙人固然逍遥,但是要做出世的凡人也许会难得多,更何况是苏轼这种在幻海里长久拂尘的人,可是偏偏他就能够做到穿上官服他是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的,公务之外,他是怡然自乐的生活家。

在他交往的人群中,有官员,有文人,有和尚,有道士,有农夫,有歌妓。他说过,“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他与山水为乐,与人为乐,甚至和苦难为乐,人生曲折又如何?沉浮又如何?这种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的生活态度,向来是人们对苏轼最为推崇和敬佩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前学习苏轼的时候,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苏轼有多厉害不说,就看他一路被贬谪都没有死就知道了,换其他人估计早死八百回了。而苏东坡非但没有死,而且活得不乏乐趣。

那了解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人格魅力,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作品。

文如其人,苏轼的文学作品深受他的人格影响。

一是苏轼的诗文风格豪迈,表现自己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一向被列举为豪放派的代表。在他之前,词的格局确实不大,一直被认为是媚俗的。苏轼将豪迈的态度和激昂的抱负注入词的创作当中,提高了词的格局,也提高了词的地位。像《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多么的豪迈呀。《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开口就是“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境界多么旷达。苏轼在被贬的时候也做了不少好作品,因为他在被贬时表现出来很达观的态度。那首《定风波》就是代表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估计有很多人都把其中的句子当做座右铭吧。

二是苏轼的诗文含有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哲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苏轼的人生阅历很丰富,无论是在得意的时候,还是在被贬谪的时候,他都喜欢游历山水。这既增长了他的见识,也引发了他的思考。《题西林壁》就从庐山的面貌认识到一种当局者迷的哲理。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自然的认识呢,又往往会引入到对人生的思考。在《水调歌头》里看到月有阴晴圆缺,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是自然的了。而在《前赤壁赋》中看到奔流不息的流水,苏轼便想到了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又是永恒的生命,于是,不必感叹生命的短暂。同时万物各有主,人们不能拥有,但是可以感受他们的美,这就是一种超越的境界了。

三是苏轼关心政治,处处针砭时弊,抨击不平之事,这是由他浩然正气的人格胸怀、政治抱负等因素来决定的。苏轼的作品当中,当然少不了政治的影子,他时刻关心朝堂,关心百姓。他写了大量的抗暴诗,不但处处的暗讽新政和执行新政的小人,对于社会上的陋习,他也是不放过。他带着批判的精神审视这个社会,处处针砭时弊。

最后总结一下。苏轼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非常的深,才华横溢,青年参加科举就一举中的,名满京城。可是他在仕途上却是几起几落。早年的时候,因为反对变法而被贬黄州。后来有一段时期被重用官居三品,晚年又遭迫害被贬惠州、儋州。林语堂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人格的伟人,因为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具有一种浩然正气。他与一切为乐,活得怡然出世。受人格的影响,苏轼的诗文风格豪迈,表达他达观的生活态度,还蕴含着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哲理性的认识和思考。因为关心政治,他做了大量的抗暴诗,针砭时弊,抨击不平之事。苏轼以他伟大的人格和伟大作品,深刻影响了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