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段小电工学英语的段子火了,说的就是杨洁篪。

这大概算一个励志的故事,也确实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但也和很多励志故事一样,有点带偏。

按照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洁篪,男,汉族,1950年5月生,上海市人,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quote]

与一般的介绍不同,没有提他的学历,而杨洁篪肯定不是自学成才后做到外交部长的。

同样来自百度:

1968-1972年 上海市浦江电表厂工人

1972-1973年 外交部出国学习集训班学习

1973-1975年 英国伊林学院、巴斯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习

1975-1983年 外交部翻译室科员

1983-1987年 驻美国使馆二秘、一秘、参赞

1987-1990年 外交部翻译室参赞兼处长

也就是说,网上传闻他是上外毕业并不确实,但他的英语学习也确实与上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按照维基,他确实普通家庭出身,但1963年就进入上外附中(现上外外国语学校),这是偏重外语的精英高中,要理解为外语系统的少体校也可以,只是不是区少体甚至市少体,而是国家级的少体。杭外外国语学校也是类似的精英学校。

文革开始后,杨洁篪确实到浦江电表厂当工人。在工厂期间,不管外面的极左如何凶险,坚持自学英语,非常难能可贵。

1972年,周总理面对文革后支离破碎的外交系统,指示把当年的外国语学校学生收拢起来,组织外语集训班,为下一代外交官做准备,杨洁篪们被召回了。同期还有王光亚(杨洁篪在上外外国语学校的同寝室同学)、沙祖康、周文重、龙永图等,并很快派往英国(这应该只是英语组,但也是最大的组,同期应该还有其他语种)学习。此后,外训班继续从政治可靠、语言能力强的高中生里挑选,但他们没有外语基础,所以在国内先强化集训,不过没有训完,文革就结束了,他们被作为四人帮时代既得利益者贬黜,发配到各高校教英语(或者当年所学的其他语种)。

别的地方不知道,上海的外训班是挂在上外名下的,但又不属于上外,所以不算工农兵学员。文革后,他们带了上外工农兵学员的帽子,受到双重鄙视。恢复高考后,工农兵学员本来就受到鄙视,他们又在上外受到鄙视,所以很不得志。这是个人悲剧,很可惜。挑选的政治背景不论,这批都是精心挑出来的人才。工农兵学员的资历在高校教书,以后的职称、升迁什么的都受影响。他们中少数人靠考研改变命运,多数人郁郁不得志一辈子,我就认识好几个,包括我的大一英语老师、研一的德语老师和LP的小学同学。

杨洁篪无疑是优秀的外交官,他的成长和成就经历无疑是励志的,但好故事也不应该带偏。

对了,杨洁篪是上海人。谁说上海人在保卫国家利益的时候冲不了锋、陷不了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