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信过去的八月很多中国观众已经听说或者看过这部韩国电影了。实不相瞒,刚听到这部电影的名称时我甚至一度以为该影片是跟生物医学相关。其实不然,“寄生虫”只不过是一个比喻恰当的巧思。顾名思义,讲的是一群寄生于他处的“虫”的故事,而这里的“虫”是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男孩,跟爸妈和小几岁的妹妹生活在一个潮湿拥挤的地下室里,生活条件简陋到影片是以兄妹两人举着手机蹭“地表”上Wi-Fi的画面开始。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男孩通过朋友接到一份不错的家教兼职,而兼职对象是来自富豪家庭的高中女生。第一个强烈的对比出现了,“贫”与“富”。在富裕家庭里,可供野餐派对的巨大草坪庭院、著名艺术家设计的室内装潢与家具,就连宠物狗都只会享用营养均配的食物。贫穷家庭的男孩,每天甚至需要提防醉酒的邻居会不会不小心将自家窗户当作马桶。

第二个对比则是人性,“圆滑狡诈”与“单纯善良”。这里可能会与中国电视剧普遍的套路背道而驰,正因为“贫”对应的是“圆滑狡诈”,而“富”对应的是“单纯善良”。男孩靠着自己的小聪明和与富家千金暧昧微妙的感情线,依次替自己的妹妹、父亲、母亲找到在富人家里长期的工作的机会,但前提是他们陷害了原本工作岗位上的人。富人则被他们的心机计谋任由摆布,一步一步为他们安排好他们自己心中“理想中的人生”。由此,这个社会底层的四个人顺利地“寄生”在了这里。

影片中,贫穷家庭的儿女与富裕家庭里的儿女在性格上表现出很多不同之处。从小到大没接受过良好教育,甚至发愁明天能不能填饱肚子的贫苦兄妹,年纪轻轻就不得不学会了在这个社会以“求生”的模样摸爬滚打,会耍小聪明去布置巧妙的骗局,只为了能多占一点上层阶级的小便宜来将自己装扮得大方体面。富裕家庭里的孩子只需要每天接受家教辅导,练习钢琴或者绘画,下一步目标是进入名流大学。从人本主义流派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类,前者不过挣扎在低级别的“生理需要”及“安全需要”,后者则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济基础与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是改变家庭教育的“主谋”,而家庭教育是导致两对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品行的根源。有一个镜头是醉酒的贫穷母亲朝自己老公大声嚷嚷道:“我要是这么有钱的话,我也善良。”是的,仓廪实而知礼节。但是难道不同社会阶级的每一个家庭都是按部就班依照这样的规律存在着的吗?答案并非如此。心理学上有个很浪漫的名词,叫做“无条件的爱”。经济资源只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核心正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这种爱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约束的,仅仅因为你是你而爱你。一个在爱里成长的孩子是更能够倾向于以更多的爱去回报爱和接受爱。在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中,还有一种出自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榜样学习,即孩子会每时每刻将父母当作“榜样”来进行模仿和学习,以形成相似的行为。住在地下室的父母永远脏话连篇,不求上进且自私自利,小孩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不知不觉就会习得陋习。更可怕的是,从这种家庭走出来的小孩会遭到更多的社会偏见,从而形成他人对自己过多负面评价的刻板印象,差劲的孩子更是会在异样的眼光和差别对待中更加堕落。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即他人对个体的希望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社会偏见带来不公加速形成的恶性循环会使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更加无法跨越,阶级固化的社会问题也愈发尖锐。

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往会渗透孩子的一生,作为父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面对自己的小孩时,那就摘下应付外面世界的面具,带着真爱对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