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父亲的秘书玉某:

父亲总是“玉某”长,“玉某”短的,其感激之情早已胜过了自己的亲属,即所谓“不是亲属,胜似亲属”了。外面的人求父亲办事,必得她的“恩准”才能达目的

季承说得没错,就是他这个亲儿子,地位可能也远不如秘书。

一年,季羡林病重住进了301医院,院方几次报病危,可是这位秘书对此一直隐瞒不露,季承连父亲得的是什么病都无从知晓。甚至季承得知情况后去医院探望,也被秘书挡在了大门外。

对此,一位记者也在笔下提起过:

凡是要接近季老,必得先过秘书玉某这一关······她是不怕得罪人的,即使对“沾亲带故”者,她也是毫不客气

甚至对于季羡林向北大捐赠649件文物一事,也是由秘书向季承及其家人宣布的,以至于远在国外的季羡林的孙子孙女们十分纳闷:

如果这是爷爷自己的意愿,我们一定会尊重。但是为什么这件事要由玉某来宣布?玉某是我们季家的什么人?

可能他们身处国外太多年,不明白一个秘书为何有这么大的权力?为什么在季羡林心中,家人还不如秘书值得信任了?

1.

季羡林家人所遇到的,是秘书中的“超级秘书”,真正的大秘。

民仲平曾经在一些私人场合遇到过各种级别领导的秘书。别人介绍秘书的时候,往往有意抬高秘书的身份,这时候常用的词就是“大秘”。尤其是酒过三巡之后,所有秘书顷刻之间都成了奉承者口中的“大秘”。

“我这位兄弟可是XX领导的大秘”

其实大秘这个称呼,并不是来自于规章制度的,而是一种人们习以为常的叫法。

一般来说,服务保障某位领导的最高级别的那个人被称作大秘,比如市长的秘书长,每个副市长各自对应的副秘书长。

在比较大的机关、企业里,服务保障机构十分庞大,大秘往往级别很高,需要协调、处理的事务繁杂艰巨。这时候,机构里单独设置的二级秘书机构的负责人才是具体服务保障领导工作的主要人员,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大秘。如办公厅里专门负责服务某位领导的秘书处处长等,就会被叫做这位领导的大秘,有时候也被叫做“贴身大秘”,意即突出他靠近领导的职位特点。

图源:大秘郭永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大秘这个词也可以用在同级秘书中的排序。比如厅领导班子的秘书中,一把手的秘书就被叫做大秘。这种用法比较少。

其实,以上都是一种为了方便人们快速、简单识别领导身边秘书人员地位的方法

这种按照职位确定大秘的方法,优点是一目了然,可以让人迅速锁定某秘书和某领导的亲疏远近关系。虽然粗糙,但却简便。

但缺点是忽略了个体的差异。要知道,领导与秘书都是人,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与为人处世风格,那么两个人凑在一起工作,就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工作关系,在每个具体的关系里,秘书的能量都是不同的:

有的秘书与领导性格差异较大,或者工作风格不能匹配,导致领导更换秘书,或者秘书主动离开。而严重者两者发生冲突,秘书甚至锒铛入狱。

图源:锒铛入狱的大秘戚本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相当一部分秘书,则还是能与领导维持不错的关系。毕竟办公室和组织部门在为领导选配秘书的时候,也是经过一番考察的。而且秘书的定位就是绝对忠诚的为领导服务,以获取晋升资本,两者关系明确、依附性强,秘书大多能调整状态、转变风格以适应领导。

这种秘书,能够利用与领导的亲密关系,提高自己的能量。背靠领导,可以对很多本不是自己管理的事务施加影响力,做成很多这个级别的人做不到的事。

而如果领导再有意栽培,则这些秘书就前程可期了。或者跟在领导身边一路提拔,或者委以重任、安排其他位置。这点无论在机关还是企业,无论体制内外,道理都差不多。

但民仲平认为,这些在常人看来风光无限的秘书,都还谈不上是真正的大秘。

真正的大秘,只有一个标准:

能当领导的家

2.

当领导的家,就意味着所有需要领导批准、审阅、知晓的事情,都得经大秘之手呈上。

虽然在工作流程上,所有要放在领导案头的文件都需要经过秘书,这也是秘书一大权力,甚至曾发生过某部委的秘书通过调整文件摆放顺序来加快该文件的审批时间,以此为自己谋利。但是这件事要不要让领导知道,则是秘书能否决定的了。

而大秘则不同。大秘往往可以自己做决断,某件事是否合适,某件事是否处理得当,只有他认为这件事可以报领导了,领导才会知晓这件事。

当领导的家,就意味着领导见什么人,都需要大秘同意。

想见领导的人太多了,所谓门庭若市是也。一般秘书会为领导安排见面时间,但对于领导要不要见这个人,则还是要请示领导的。而且领导也会自己安排很多见面。

但有大秘存在的时候,想见领导那就是华山到此一条路。比如清末哪个重臣想要见慈禧,那都得先过李莲英这一关。季羡林老爷子的秘书,也有这个范儿。

当领导的家,意味着可以对领导有效施加影响力。

没错,是对领导施加影响力。一般的秘书,会利用领导的权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也就是在领导庞大的身影下游走,仿佛自己的身影也庞大了。即便想让领导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一些事,也是谨小慎微的侧面提及,通过各种小动作达到目标。

大秘不是领导简单地跟班,更多的可以看做是合作伙伴。大秘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领导沟通,给领导提供参谋建议,甚至就重要的人事安排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人选给领导做参考。

图源:金晋哲。金晋哲虽然被称为虞海燕大秘,但其实他更像是一个被虞海燕欣赏,进而收为门客的高级“打工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但大秘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甚至说也不是秘书个人意愿、个人努力能决定的。大秘的造就,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

追随多年

任何亲密关系都离不开一个因素——时间。就像年份茅台的醇厚是来自于时间的积淀,领导与秘书之间的亲密关系也需要时间去形塑。

成为大秘之前,秘书在年轻的时候就跟随领导身边,成为领导的贴身工作人员。然后经过短则七八年,长则一二十年的打磨,最终成为大秘级秘书。

当然,这其中有个前提:秘书与领导相遇的时候都比较年轻,领导的职业生命剩余时间还有很多。如果秘书在领导的职业生命后期才开始服务,那就绝不可能成为大秘了。

不似家人、胜似家人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永远不是工作中形成的,无论你们工作上配合多么完美、沟通多么顺畅,而只能是在工作之外的生活中,在各种私人交往中形成的。

领导职位越高,则其工作越繁忙,甚至会面临异地任职的情况,此时秘书陪伴领导左右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其家人,此时秘书与领导就有可能发展出不似家人、胜似家人的感情。而领导与秘书之间普遍存在的较大的年龄差,又为这种家人般感情的培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所以,有位领导的子女曾这样说过:

(我父亲)特别是对跟随他多年的一位秘书,更是感情很深。这种感情,不同于对自己子女的骨肉亲情,但却又极其相似。

“忠臣孝子”

说“忠臣孝子”是夸张了,但是做秘书要忠诚却是必须的。当然,这个忠诚不仅包含着对组织、对公司的忠诚,还蕴含着强烈的忠诚于领导个人的意思。

其实,在任何单位,不论体制内外,领导都喜欢忠诚于自己的人。商场中创业的大佬,哪个不是有自己的班底。只不过在秘书这个行当里,对忠诚的要求更高、更严,毕竟这这是一个人身依附性极强的职位。

曾有一位非常了得的大秘,据说当年领导就是一眼看中了他的“忠厚老实”。

非凡智慧

提到秘书的必备技能,或者说怎么样做好秘书,一般论者只会想到什么公文写作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之类的。

说道做秘书的境界,大概也只能讲出什么“能说也能做,能说不能做,能做不能说,做了也不说”之类的秘书基本功。

其实,大秘的身份与作用,早已不是普通秘书所能解释的了。

大秘有时候是领导的合作伙伴、第一参谋

领导由于位置所处,身边值得信赖的人并不多:要么是各怀心机来挑事的,有的是阿谀奉承求进步的,有的是机关算尽要项目的,有的是心怀鬼胎故意模糊事实的········这就是所谓的“孤家寡人”

但领导作为极重要的决策者,他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需要有人讲出实情、提出全心全意为他着想的建议。

图源:朴槿惠与崔顺实。朴槿惠“崔顺实门”闺蜜干政事件,暴露了领导者对决策参谋的极度匮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追随多年、胜似家人、忠诚无二的大秘就很容易成为他的“贴心人”。

这就需要大秘有足够的政治智慧或者商业智慧等等,对内外部决策环境有着较为清晰的判断,对领导的需求有着明确的认知·······

4.

从秘书到大秘,这条路走通的人并不多,大秘属于秘书中的“稀有品种”。

如果你能成为大秘,而所追随的领导又能成为行业翘楚,那么很可能你也会被载入史册的。

不过,在商界,现代商业管理模式成熟后,大秘几近灭绝。

在体制内,进入新时代后,旧有的秘书管理体制逐渐被改革,秘书管理日趋严格。比如秘书的晋升速度、跟随领导异地调任等,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大秘必将日趋稀少。

但秘书,这个可以让一个没有多少阅历、没有多少基层经验的年轻人,仅仅因为服务好了某一个人,便可以省去基层工作人员要经历的种种磨难而获得不错的晋升速度的职业,还是具有很高性价比的。

除了这一点,秘书职业还可以让人迅速扩展人脉资源、培养综合协调能力、见识大场面、亲历重大决策制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