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故事第二章

逐鹿中东,几家势力粉墨登场,王朝末路到底何去何从

十九世纪的伊朗在恺加王朝的统治下逐渐走向了末路,面对西有英国强盗北邻沙俄土匪的尴尬处境,恺加王朝在慎重衡量利弊后决定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死死抱住英国人的大腿,毕竟英国人要的是钱,俄国人要的可是命啊。

况且经过两次伊俄战争后,俄国人在伊朗的势力范围已经对英国的在伊利益产生了严重威胁,恺加王朝好像要对大清有样学样,开始上演一场“以夷制夷”的把戏,这一章我们就来聊聊十九世纪中后期,英俄两国在伊朗的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不了了之的战争

1833年,在伊俄战争结束后的第五年,恺加王朝的统治者法特赫·阿里·沙赫去世,根据战后双方签订的《土库曼恰伊条约》,俄国干涉伊朗王储继位,新继位的穆罕默德·米尔扎就是在俄国的帮助下登上王座。新王登基,俄国成了从龙之臣,可见俄国在伊朗的势力在战后进一步扩大。

英国人肯定不能坐以待毙,看着这块甜美的中东大蛋糕被俄国人独吞,然而正当英国人准备与伊朗进行深度的经济军事合作时,赫拉特事件的爆发使英国人的计划纷纷落空。

赫拉特位于阿富汗西北部,历史上曾是伊朗领土。英国基于应对俄国在中东地区的势力扩张以及在拿破仑战争后开始注意保卫印度安全的考虑,并且趁着伊朗和俄国人打得不可开交而无暇东顾,趁乱唆使赫拉特的阿富汗人以及周边伊朗东部和南部等部落反抗伊朗统治,转而投入英国人自己的怀抱。

但在和俄国签订了议和条约后,恺加王朝的统治者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东部企图叛乱的各省,并要求赫拉特臣服自己继续上缴贡赋,但因其早与英国人暗通款曲,而遭到拒绝。俄国人为了转移伊朗在伊俄战争中失地赔款的阵痛,十分支持伊朗对赫拉特地区采取军事行动。正当伊朗马上就要收复失地时,老国王穆罕默德·米尔扎去世,正在带兵围剿赫拉特的王储阿巴斯·米尔扎不得不回到德黑兰处理后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36年,已经上位的阿巴斯·米尔扎梅开二度,借口赫拉特首领不来朝见并且阿富汗人竟然公然掳掠贩卖伊朗人为奴,再次出兵赫拉特。而英国方面则派遣军官协助赫拉特对抗伊朗。

此时伊朗急需俄国人的帮助,但沙皇并不想为了伊朗而同英国彻底闹掰,再加上法国人也开始对伊朗蠢蠢欲动,于是俄国开始和稀泥,英国人也默契地接受调停,顺带通过条约获得了与俄国人相同的在伊特权。

二、一溃千里

1848年,穆罕默德·沙赫去世,纳赛尔丁·沙赫即位,新旧交接本就政局不稳,此时国内民众早已不满恺加王朝的对外懦弱和对内的不作为,于是伊朗国内爆发了巴布教徒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了伊斯兰教圣地塞克·塔别尔西的陵墓,还将其改造为城堡。

直到1849年2月,巴布教徒已增至十余万人。新任国王通过重兵和大炮依然无法撼动起义军,最后通过欺骗许诺等手段将起义军骗出据点后杀害。此后伊朗各地仍有巴布教起义的余波存在,虽然都遭到快速镇压,但毫无疑问,伊朗的国力再次削弱。

1851年,亲英的赫拉特统治者去世,他的儿子继承其位后直接倒向了伊朗,这份对伊朗的意外之喜对英国来说就意味着此前在该地区所作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于是英国人开始对纳赛尔丁·沙赫施压,要求伊朗仅对赫拉特有保护权而没有实际统治权,相对的英国人也不会干涉赫拉特事务。但这位亲伊的统治者在1855年因叛乱被杀,伊朗政府认为条约作废并断然出兵赫拉特,企图将生米煮成熟饭。

英国闻言大怒,因为赫拉特是通向印度的天然门户,丢失赫拉特就等于切断了英国通向印度的一条大动脉。在整整一年都未接到伊朗正面回复后,英国宣布断交,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56年11月,在伊朗正式占领赫拉特的同一天,英国正式对伊宣战,派遣军舰开进波斯湾。次月在布什尔登陆伊朗,又一个月后,英军在胡什阿伯击溃伊朗军队,此后英军势如破竹,先后攻陷胡泽斯坦和阿瓦士,同时煽动地方势力叛乱攻陷港口。

无奈之下,纳赛尔丁·沙赫宣布停止抵抗,并向英国求和。1857年3月14日,英伊双方签订和约,包括赫拉特在内的阿富汗正式从伊朗独立出去,英国在伊朗东南部地区取得了绝对控制权。

三、纸醉金迷

在英伊签订《巴黎和约》后,英国人还想在伊朗收获更多的经济利益,此时的俄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和国内农奴制改革无暇南顾,英俄两国对伊朗都转入经济侵略阶段。

此时多灾多难的恺加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仅针对赫拉特的战争就将伊朗国库耗得一干二净,更别说王室贵族们和政府官员们还要享受奢靡的生活,哪里顾得上平民的负担,于是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维持腐败生活的物质财富。

1862年,英国取得了在伊朗架设电报线路的权力,从此英国得以与印度之间建立了一个长效的中转站,伊朗各大城市的电报局还有英军派兵驻守。

1871年,亲英的赛帕赫萨拉尔升任伊朗首相,主张若要伊朗繁荣,就必须与英国进行长期稳定的各方面合作。引狼入室也不过如此,在他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伊朗的煤炭、石油、矿产资源的开采权以及铁路修筑权和海关都租借给了英国人路透,没错,就是那个创办了英国路透社的朱利叶斯·德·路透。这种做法是不是比大清还要大清?

1878年,伊朗国王纳赛尔丁·沙赫出访俄国,在圣彼得堡看到了威武雄壮的哥萨克骑兵,这让在战争中一败再败的纳赛尔丁艳羡不已,这正中俄国下怀,因为路透的事情伊朗瞒了一年多才敢让俄国知道,气的沙皇直接把驻伊朗大使给撤了,此时伊朗提出要俄国帮助组建哥萨克军团,正是提条件的好机会。

于是俄国在次年十分大方地派遣俄国教官团进入德黑兰,帮助伊朗建立了哥萨克骑兵团,但这支骑兵团却隶属于俄军高加索司令部,在此后的三四十年中非但没有成为伊朗强有力的国防力量,反而在镇压、操纵伊朗政局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而伊朗则将石油开采权和另一半电报架设权出让给了俄国,甚至外交大臣也要换成亲俄的。此外沙俄还强迫伊朗签订边境条约,使得伊朗丧失了对土耳其斯坦和阿姆河以东的领土主权。

口子一开,就别想轻易收住,之后俄国又从伊朗手中获得了银行、铁路、贸易、关税,俄国在伊朗的特权相较于英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王朝末日

1889年4月,纳赛尔丁应英国邀请第三次出访欧洲,这位冤大头一路上受到了波兰、德国、荷兰、比利时的“亲切接待”,甚至英国女王和王储都亲自出门欢迎这个财神爷。纳赛尔丁彻底沉浸在纸醉金迷之中,这让他进一步将国家主权慷慨地出让给英国,以换取他的奢华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89年,已经在伊朗获得大量财富的路透又获得了伊朗的帝国银行开办权,并且该银行有权发行伊朗货币和开采石油,好家伙,一个国家的财政金融命脉由一个外国人把持,这种操作着实让人看不透。

1890年,伊朗再次送给英国朋友一份大礼——烟草专卖权。英国合法享有伊朗全国烟草专卖权力长达五十年之久,而英国仅用支付部分租金并给伊朗政府总利润四分之一的分成。因为是专卖,所以英国人就可以在收购价格上大做文章,压低烟草收购价格,出售时又大肆涨价,如此,底层民众,无论是原材料供应者,还是消费者,都在忍受双倍剥削。

受够了腐败政府和列强压迫的伊朗民众,这下彻底不干了,广大伊朗民众和什叶派宗教领袖首次联合起来发起了烟草抗议运动,这也是伊朗近代史上第一次以反帝反封建未目标的大规模全民性抗议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宗教领袖开始在伊朗政局崭露头角,并在日后伊朗的革命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同样的手段,英国在1901年又获得了除了临近俄国的北方五省之外的天然气及石油开采权,租金和利润分成变得更低。

俄国因为在东北亚地区与日本发生利益纠葛,后来又发生了日俄战争,无暇西顾,加上进入二十世纪后德国对它的威胁也日益严峻,英俄两国在对伊朗问题上遂达成默契。

1907年,双方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席林堡、伊斯法罕、耶兹德、哈瓦夫这些人口众多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为俄国势力范围,靠近印度的阿富汗和伊朗东部地区则归英国所有。中间的狭长地带则成为英俄双方的势力缓冲区。

至此,伊朗就这样步履蹒跚地走过了19世纪,除了伊朗人,其他各方势力都很满意开心。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幕,以及在国内运动中逐渐兴起的革命活动和慢慢崛起的宗教势力的影响下,伊朗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