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天王刘德华喊话院线,呼吁为其主演的春节档电影《人潮汹涌》排片,经过漫长地等待后,院线终于有了那么一点点回应。因此,《人潮汹涌》才在票房上反超了同期的《侍神令》。

刘德华出道这么多年,能火到现在,像他这样的,在香港影坛里还真找不到第二人。

1985年,刘德华与无线改签后,随即活跃于电影圈,接拍的电影多为英雄类型,如《英雄好汉》、《江湖情》等英雄类型片都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刘德华的表演,从他早期拍追女片和古惑仔片的时候,就有一种“流氓太子仔”的感觉,这种街坊味,使得他在处理草根角色的时候非常具有优势。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登徒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现在当然也有很多演员有这种流氓味道,但少了刘德华的明星味,在这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

一定程度上来说,刘德华陪伴了香港影业从辉煌到没落,再到反弹的整个过程,他也完成了从“情深烂仔”形象到悲情英雄,再到反英雄片的过渡,其中在《无间道》里,刘德华的反英雄角色就被认为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

随着香港影业逐渐走下坡路,加上刘德华的年纪渐长,情深烂仔的故事也走向了夕阳无限好的境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香港电影业的萎靡,不想跟着香港电影一起完蛋的刘德华只能在电影中寻求突破了,《大只佬》就被认为是刘德华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向大陆后,他也是难得的能在内地混好的人,叫座的作品有《暗战》、《孤男寡女》、《瘦身男女》、《阿虎》、《全职杀手》、《无间道》、《大只佬》等。

他与郑秀文合演的爱情喜剧《孤男寡女》,使死气沉沉的港片在2000年反弹复苏,2002年,他与梁朝伟等人主演《无间道》大火,又一次挽回了香港电影走向没落的些许颓势,所以有人说刘德华是香港电影低迷时期的象征。

因为有了他的坚持,香港电影才不至于在今天完全迷失。这是香港电影的奇迹,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也是香港电影的悲哀。

香港电影越烂,刘德华越红,刘德华红得越久,香港电影越破落,原因也很简单,香港电影后继无人了,天王巨星断层了。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电影没落的导火索是失去了台湾市场,当时的台湾市场可是港片最大的外埠市场。

1992年前后,刘德华的天幕、李连杰的正东、王家卫的泽东相继创立,他们的幕后金主是台湾省的八大片商,那会儿八大片商有钱,随便一出资就是好几百万。

怎料想1993年,台湾八大片商制裁香港电影,导致当时香港欠下250多部港片未能如期交货。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致原因有两点。其一,当时的港片去台湾找投资,大多是请明星拍几段片花,只有明星咖位可以,仅凭片花就能顺利拿到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二,八十年代末,港片电影市场繁荣,原本年产近百部作品的“东方好莱坞”,到了九十年代初,港片产量已经增长到了两三百部,数量增加了,可拍电影的也就那么些人。

于是,一个人同时开拍多部电影的情况非常常见,港星们的片酬迅速增长,电影制作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台湾片商们只看了片花,就花了大把大把的钱,可港片却不一定能如期交货。像王家卫拍的《东邪西毒》,卡司够豪华,凭片花也顺利拿到了钱,可他拖了两年才交货,这样的情况让花了钱的台湾片商等不起。

于是几大台湾片商联合起来制裁港片,要求港星们降片酬,并逼着按期交片,没办法,香港这边的制片公司就交出了一大批“烂尾”的电影。

结果就是,台湾的八大片商不愿再投资香港电影,导致港片的数量迅速锐减,以至于逐渐走向了没落。

这根导火线只是港片走向没落的开端,之后的事情,还需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入手进行分析。

首先大家都知道,香港虽然发达,但是市场小,主要靠的是东南亚和东亚市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马来西亚和泰国经历了货币风潮,加上后面的金融危机,东南亚和东亚市场不再购买港片。

到了千禧年间,印度电影、泰国电影、日剧、韩国电影、内地电影瓜分市场,香港本土市场遭到了好莱坞的侵蚀,港片只能节节败退。至今为止,仍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香港电影市场。

香港电影少了本地院线和台湾八大片商的支持,没钱、没技术、没设备、没机会、没机遇,越来越多电影人出走,香港电影人才流失,那些黄金一代的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或是前往好莱坞寻求发展。

而留下的这些人,就很难维持“东方好莱坞”的巅峰水准。所以,
2002年《无间道》之后,香港电影就已经完全变质了,故事情节再无新意,所拍的电影大多是在炒冷饭。

因此,刘德华红得越久,就越能说明香港电影后继已无人,而原汁原味的港产电影会像是铁匠铺一样,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中,大家怎么看如今的港产电影?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