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故事第一章

本应梦幻开局,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近代伊朗与大清何其相像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以往国际社会存在感并不强烈的伊朗展现了与以往大相径庭的姿态。先是年初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被导弹击杀,随后左手应对国内新冠疫情,右手与国际社会继续围绕伊核问题打太极,到了年底好不容该喘上一口气为来年登台表演做好准备,不想11月伊朗核计划负责人穆赫辛·法赫里扎德在自家门口被当场“暗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当我们都在嗅着美伊双方日渐浓烈的火药味兴奋吃瓜时,伊朗又向拜登高调示好,让人直呼看不透。为了让大家在新的一年当好伊朗的吃瓜群众,我们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对我们来说熟悉又陌生的国度。

一、梦开始的地方

古代的伊朗拥有着让埃及和中亚地区诸文明都胆战心惊的名字——波斯,伊朗高原便是波斯人世代生活的乐土,如果我们面前有一份世界地图,不妨铺开来看,伊朗北靠里海,南接波斯湾,向西可通欧洲,往东邻近东亚,将之冠以“十字路口”的名头可以说再适合不过。

正因为这特殊的地理位置,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都曾经光顾这片土地,在整个中亚历史长河中,伊朗地区频繁的上演王朝兴衰,战乱不止的大戏,这也造就了古代伊朗地区民族分散、互相割裂的特点。

直到伊斯兰教什叶派在这片土地上获得了广泛认同以及在16世纪周边强国和世界体系逐渐出现,生活在这里的波斯人、阿塞拜疆人、土库曼人等多民族才走到了一起,再加上早期波斯帝国对其他帝国文明的吸收,伊朗才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就是萨法维王朝。此时生活在伊朗北部的恺加部落开始慢慢崛起,成为七个支持萨法维王朝的部落(奇兹尔巴什)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恺加王朝原是突厥的分支,在萨法维王朝统治伊朗初期,由于这里的环境和资源尤其是伊朗北部的肥沃牧场实在是太适合游牧民族,于是突厥人大量进入到伊朗地区,这就势必会和萨法维王朝产生不可避免的互动,突厥的民族事物逐渐和伊朗内部事物变得息息相关起来。

据记载,萨法维王朝的开国之君就曾经率领军队从征服者帖木儿手中夺回了被俘虏的突厥人,这批突厥人日后就成为萨法维王朝的铁杆粉丝,后来的萨法维国王还特地送给这批突厥人一人一顶小红帽,红帽上缝着十二条褶子,这代表十二伊玛目,这支突厥人组成的军队也被形象地称为“红帽军”,恺加部落就是“红帽军”的一员。

恺加部落也没有辜负萨法维王朝的救命之恩,1500年,流亡国外的萨法维王子,年仅13岁的伊斯玛伊就是凭借着这帮小红帽们的骁勇善战,硬生生打回了阿尔达比勒,报了杀父之仇,并在大不里士称王。

不过功高震主的故事同样在伊朗上演,由于恺加部落的地位实在是太高,萨法维王室将其一分为三。十八世纪末,来自阿富汗的济尔扎伊部落给了萨法维王朝致命一击,伊朗高原再次陷入混乱,恺加王朝趁势再度崛起,阿伽·穆罕默德成为天命之子统一了伊朗,同时重建政治体制和文化体系的任务也落到了新生的恺加王朝头上。

伊朗的故事就要从这里开始。

二、一塌糊涂的新生王朝

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因素,恺加王朝虽有统一之名却难获统一之实。整个恺加王朝前期的政治活动都在集权和分权的矛盾下反复横跳。

按理来说,恺加王朝作为君主制国家,君主的地位应当至高无上,事实上恺加王朝的君主与其他古代国家的君主一样喜欢给自己加上响亮的名号以彰显自己的伟大,比如他们认为自己是“众王之王”。不仅是名字,从国家体制而言,国王享有几乎无限的专制权力,宣战、缔约、任免这些都是小儿科,百姓大臣的生死也都掌握在其手中,经济上,国王甚至可以直接规定商品价格,如果说恺加王朝有法律,那么唯一的法律就是君主的口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王为国家的所有者,将土地作为采邑或封地赏赐给诸侯和教会,那么这些受封者理应给国王奉献自己的一切,但各路诸侯各怀鬼胎,唯一表示臣服的方式就是从自己的九头牛身上拔下一根毛献给国王,这就让恺加王朝所谓的集权虚有其表,国王通过联姻等方式拉拢诸侯,有时候打仗还要依靠部落军队,国王命令出了德黑兰,除了自己的本家外基本毫无威信可言。

即使恺加王朝统治期间出现了如埃米尔·卡比尔、哈吉·米尔扎·侯赛因这样的改革家,也无法将这个从开始就注定堕落的王朝拉向繁荣。当时恺加王朝政府官员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政府甚至通过买卖官职来获取财政收入。

如此糜烂的政治态势也让整个王朝的经济状况十分糟糕。由于政府无能,国内市场混乱不堪,本应作为全国等价物的货币竟然会因为地区不同而形制各异甚至贬值,这就反过来造成真金白银在流通过程中的价值是其本身价值的数倍甚至还要多。

国家没钱怎么办,恺加王朝的办法非常“直接”就是征税,不出所料王朝税制更是一塌糊涂,各种税收项目层出不穷,不同的地方还需缴纳不同的税款,如此国家财政就更要依赖地方权贵们从牙缝中抠出来的那一点残羹冷炙。虽然埃米尔·卡比尔为铠甲王朝进行了财政改革,但因为缺乏决心和必要的行政力量,改革未能触及核心问题,依旧是换汤不换药。

军队就更不用说,军事素养极差,且王朝始终未能建立起完全听命中央的常备军,在数次镇压国内叛乱和抵御外国入侵的战斗中屡屡败北。

三、傻得可爱

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逐渐兴起,欧洲国家开始将视角转向国外,以期能找到丰富的资源产地和广阔的海外市场。拥有丰富石油资源和矿石资源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伊朗地区成为英国和俄国眼中的一块肥肉。

事实上早在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英俄两国就开始了与伊朗的接触,英国曾帮助当时的萨法维王朝赶走了葡萄牙人和奥斯曼人,但是在十八世纪末逐渐垄断了波斯湾和伊朗南部港口的商业贸易,俄国则是一开始就将伊朗作为侵略目标,对伊朗及其周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先来看英国。1800年拿破仑正在席卷欧洲大陆,阿富汗人则想趁乱拿下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为了避免前后夹击的被动局面,英国派遣特使火速赶往伊朗,劝说伊朗国王出兵阿富汗,并且挑动伊朗国王逮捕伊朗境内的法国人,想以法国之道还其人之身。

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只要恺加王朝不傻,还是能以此向英国赚取大量利益的,再不济也能敲上英国的竹杠,但当时恺加王朝的宫廷首相接受了英国特使的贿赂,使得英国仅付出极小的代价即许诺如果伊朗出兵阿富汗或对法宣战,英国会提供必要的军火援助,并且口头上要保证伊朗的国土安全,就与伊朗签订了同盟条约。

更加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恺加王朝还主动出卖了自己的关税主权,允许英国人可以自由在伊朗经商且不用交税,想以此换取英国出兵高加索为伊朗戍守北部边境防止俄国入侵。能同意这种条款的原因,只有一个可能——英国特使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中东版“大清”?

相比伊朗,英国人当然不傻,这帮绅士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和特权,至于边境线就交给上帝去管吧,而伊朗出兵阿富汗本想恢复萨法维王朝的疆域也最终一无所获,逮捕国内的法国人还得罪了法国,英国不费一枪一弹一分钱就将伊朗拖入了欧洲的战局,实在不是英国人聪明而是恺加王朝傻的可爱。

而在这之后,俄国人为了获得梦寐以求的南方不冻港,先后两次对伊朗发动战争。英国人可能怕面子上过不去便出面调停,于是俄国和伊朗就在英国朋友的调停下举行和谈并签订了《土库曼恰伊条约》,在这份条约中本是战争受害者的伊朗又赔地又赔钱,还出让了领事裁判权甚至连王位继承问题也要经由俄国同意。伊朗就这样失去了完整主权,丧失了独立地位,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与此同时早就被伊朗惹怒了的法国人还强迫伊朗签订了通商条约,赚取了伊朗的领事裁判权。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种中国晚清的既视感,没错,如果慈禧太后看到恺加王朝这一幕恐怕会直呼内行。

截至此时除了伊朗自己,其他人都非常开心且满意。而在外部势力搅动风云的同时,伊朗内部也充满了涌动的暗流,一股革命力量正在悄然酝酿,企图通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来推翻腐朽的恺加王朝,他们能否成功,恺加王朝是浴火重生还是灰飞烟灭,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