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庞麦郎再变成头条,是他疑似精神病需要治疗的消息,而且,这已经是第二次被送去精神病院。

作为第一代受益于流量的草根明星,庞麦郎的词条,似乎只能和他的代表作《我的滑板鞋》。2014年,庞麦郎凭借着《我的滑板鞋》出圈,那是网络神曲的第二次狂欢,之前那次,还是彩铃年代。

和它一起的,在人们的回忆中,还有那首《小苹果》。

时隔7年,网络上对于《我的滑板鞋》评借不一,有人依旧觉得厌恶,有人却觉得感动;有人依旧觉得这是一首怪异的歌,莫名其妙;有人觉得,这是一首神来之作,先锋而深刻。

对于这首歌的评价,就好像人们对于庞麦郎的评价:喜欢他的人觉得他励志而真实,不喜欢他的人,也许真的觉得他是一个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出圈

2014年5月,庞麦郎第一次出圈。

公司将所有的功劳归为公司的运营,比如买热搜和打榜;而庞麦郎的歌,则是在他唱了多遍之后,混合而成。

歌曲讲的是一个少年苦苦找寻后买到心爱的滑板鞋的故事,庞麦郎带着浓重的陕南口音,在并不那么大众的曲调中,唱出了那个少年的快乐。

但是,爆火之后的庞麦郎并不快乐。

两个月后,到了7月,庞麦郎就脱离了公司的“束缚”。

玩失踪、私下接演出,成了庞麦郎对不公司不满的工具,结果也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到了2015年9月,公司把庞麦郎告上了法庭。

在目前的媒体报道中,说当时公司向庞麦郎索赔60万,现在听起来,这并不算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是对于那时的庞麦郎来说,似乎仍然是一笔巨款。

官司的结果是,庞麦郎没有应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抛开现实层面的纷扰,庞麦郎的歌确确实实火了。

只不过,这首歌的火,很难像同时期的其他歌曲一样,比如《小苹果》,被冠名“广场舞神曲”,而被大众所传唱。

《我的滑板鞋》不管是从歌词角度,还是从谱曲的角度,都很难传唱。

当时的火,更像人们对于一种怪异作品的“审丑”,找不到调子,诡异色彩的MV,拗口的方言,成了人们的谈资。

当然,如果仅仅是审丑,它也并不值得拿出来讨论,也有人把它推向神坛。

导演贾樟柯就曾说过,这首歌传达出了一种“准确的孤独”。

第二次出圈

2015年1月,《人物》杂志专访庞麦郎,这让庞麦郎第二次出圈。

在《我的滑板鞋》之后,庞麦郎并没有什么为世人所知的作品,但是不可否认的说,《人物》的这篇专访,却实实在在地在特稿的写作中,打开了一个先例:特稿记者能够鲜明地将个人感情写在特稿里。

这篇稿子,用之前特稿中没有出现过的细节,让庞麦郎,打上了一个“怪异”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们谁最好看?可以把她介绍给我吗?」以《我的滑板鞋》一歌走红网络的约瑟翰·庞麦郎先生在QQ上问。接到采访邀请后,他把《人物》所有记者的微博关注了一个遍。

床脚的被单上,沾着已经硬掉的、透明的皮屑、指甲、碎头发和花生皮。唯一的板凳上堆着他的褐色牛仔布大包。

「(录歌)最痛苦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他每一遍,每一遍都唱得不一样,完全没有调子。」李希说。庞明涛接受采访,张口就问记者要钱,擅自改年龄和籍贯,也让她头疼。

这篇稿子引起了争议,专业层面的问题是,作者能不能把如此鲜明的个人情感代入到写的报道中。

但是大众并不关注这种专业层面的技术讨论,大众关注的是,“天啊,原来庞麦郎是一个这样的人。”

在稿子中,庞麦郎的唱歌走音,每一遍录制都唱得不一样,而他给自己改的名字“约瑟翰·庞麦郎”至今仍是词条的名字;他给自己的改的籍贯“台湾”,现在早已被媒体揭秘,他出生在汉中市的一个小山村;而他也不是什么90后……

第三次出圈

庞麦郎的第三次出圈,应该说,让人们从记忆里把他这个古早网红搜索出来的新闻,就是他的经纪人白晓说,庞麦郎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已经被送入宁强县精神障碍患者服务中心,而这已是他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第二次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白晓的描述里,庞麦郎已经出现了攻击人甚至要杀人的症状,庞麦郎的父亲庞德怀则对媒体提到,第二次送院之前,庞麦郎拿起椅子想要砸他。

这几年,庞麦郎在没有演出的时候,回到家乡和父母同住。

但是因为生活经验的巨大差异,庞麦郎多数时候自己在房间里。

在父亲的描述中,庞麦郎得病是因为歌手之路遇到阻碍,“压力大”。而他的父母家人并没有办法通过自己曾经简单的生活经历安慰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个方面,庞麦郎这几年其实也做过其他尝试。

比如卖过周边,他的联名帆布鞋就曾经售卖过,只是价格高达499到1899不等,而购买记录只有个位数,多数买家的留言也是希望庞麦郎好好生活。

庞麦郎还曾试过做短视频,只不过收效甚微。

终于,庞麦郎以这样的新闻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翻看庞麦郎这么多年的资料,有一个在2015年评论《人物》稿子的评价让我印象深刻:改英文名,自称为台湾人,隐瞒年龄为90后,与其说是一种自欺欺人,不如说是较之于更多的造假者,他只不过是连造假都显得如此拙劣和露骨,但尽管如此,依然倾尽一切去迎合某种被定格的社会潮流与成功标准。而近乎于自欺的自负,成为他用来对抗这种落差与外界审视的唯一武器。也可以说,以他为代表的某个群体,一旦要求去跨越自身所属的阶层,一开始就注定要背负沦为“笑料”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