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老师的教学指指点点,要求按自己的来;老师束手束脚,到底该怎么上课?家校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教育问题人可尽喷,似乎谁都是教育专家,但孩子真的遇到困扰时,人人都手脚无措。这是教育现状之一。

前不久,一位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出,不要让家长批改作业,厘清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边界,引起了共鸣。

这些年来,随着家长的学历越来越高,出现了家长质疑老师的授课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难度,甚至包括连语数外老师怎么搭配,也有家长来“指导”学校。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先看看两个事例。

0 1

“拍照罚站”太侮辱,老师反怼家长玻璃心

3月18日,南充十中的一位家长,因觉得老师罚站学生的方法不对,怒怼老师。

事发缘由,是学校一位王姓数学老师在家长群贴出一张照片,疑似几名学生未按要求完成作业被罚站讲台前。群里有家长表示这种做法不妥,在跟王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引发双方言语冲突。

家长在群聊中表示,“即使差,也请你顾忌小朋友的自尊”“毕竟才上一年级”。而王老师则回复说,“那你就不要来这个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网友指出,老师拍孩子罚站照片并发到群里的方式,的确不够尊重孩子,没有很好地去考虑孩子的感受,甚至指出这样的“示众”侮辱性极强。

另有网友则认为,家长的沟通方式也欠妥,一来就带着质疑的态度与老师交流,干扰了教学工作。

白老师是成都一位有着7年小学教龄的老师,她对此事表达了自己看法。白老师认为,即便孩子作业做得不够好,将他们叫上讲台进行点评后又将罚站拍照发到家长群,这位王老师的做法有些欠妥。

但白老师同时认为,家长的处理方式也有不妥之处。白老师建议,这位家长可以私下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样避免了群里“你一言我一句”的矛盾激化,而且在态度上,应该本着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不是一来就是质疑甚至指责。

0 2

小组讨论?不建议!作业内容?不满意!

同样,广东珠海的王老师不久前遇到一个类似的难题。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启发式讨论。王老师便按学校指导要求,为学生划分小组,鼓励学生们在合作中共同进步。然而,这样的授课方式却引来部分家长的公开质疑。

“孩子自学挺好的,没必要和差生合作”“几分钟就搞明白的题有什么好讨论,不是耽误时间吗?”“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希望老师不要推卸责任”……

“没想到简单的教学创新引来了风波。” 王老师说,班级中的学生各有长处,有的活泼脑洞大,有的谨慎有条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而且,教师全程跟踪小组合作过程,并未影响教学进度和质量。

王老师说,虽然公开质疑的家长不多,但态度都相对坚决。“有的家长认为小组合作的模式影响了学习效率,对‘拔尖学生’没有提升作用。小组里面如果有差生,会耽误自己的孩子。”

这几年,高学历家长越来越多,他们多有顺利且成功的求学历程,大多积累下了成熟、成体系的学习经验。

部分家长将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套用”到孩子的校园教育中,点评和质疑教师授课内容,俨然成为学校教育的“编外教师”。

这也让一部分教师陷入困惑:家长总来指导教学,课都不知道怎么上了。

03

家长常“指点”,学生不信任,教师乱阵脚

面对来自不同家长的“七嘴八舌”,教师也容易“乱了阵脚”。广东惠州一小学班主任说,自己班级里有48个学生,有些家长对自家孩子要求较高,要求加快教学进度;而有些家长则希望查漏补缺。这些家长之间的观点碰撞,成为横亘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不少教育圈内人士对该事件感到“太有共鸣”。成都多位老师和校长告诉说,日常教学中,有不少家长将自己当年求学时的成功经验“套用”到下一代,甚至“照搬”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比如,质疑老师的授课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难度,甚至包括连语数外老师怎么搭配,也有家长来“指导”学校。

老师们认为,如此做法让学校的老师很是苦恼,认为家长的干预实际上是对教师和学校的不信任,久而久之,并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一位受访专家表示,家长变为“编外教师”,是对家校共育的错误理解和执行,这非但不利于建立良好家校关系,还会导致家校关系紧张,增加家长、教师、学生三方的焦虑情绪,加重孩子的学业负担。

“特别是对于初出茅庐的教师而言,被不同的声音干扰后,如果不能正确、快速调整教学心态,会对教学工作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有的年轻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和家长,改变了自己的教育初心,久而久之,反而出现茫然、困惑、消沉心态。受伤的最终是孩子。”

家长对日常的教学工作多加“指点”,正消解着教师的课堂权威。

一些教师表示,相对来说,不赞同老师教学的家长,其孩子对待课堂的态度也更随意,甚至有学生将父母对老师的质疑当做自己不认真听课学习的“合适”借口。

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平衡各方声音。为了减少冲突,一些教师变得束手束脚,教学越发中规中矩,一些要推行的教学方案也被搁置。“教师的某项教学设计,可能是出于集体备课的要求,可能是考试的需要,也可能是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的针对性训练。如果每个都要向家长解释,牵扯精力过多。”

04

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究竟在哪里?

一位从教八年多的老师说,我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开学焦虑”正逐年递增。没错,不仅仅学生惧怕开学,老师也一样。现在才开学第二周,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下,身边的同事们先后开始出现口干舌燥、头晕乏力、暴躁气短等不同程度的“开学综合症”,一下班、一到周末就只想在家“葛优瘫”。可能大家不禁要问,老师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哪里?

如今现实中,这个答案显然更为复杂。一线教师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学校教育的责任边界并不清晰,多数教师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状态中,而这种焦虑并不来自于教书育人本身,大家熟知的“备课上课改作业答疑”,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而已。

首先,教师的工作时间并没有明确“边界”,毫不夸张地说,有时甚至是24小时待命。早七点至晚五点,基本上是教师们雷打不动的在校时间,寄宿制学校的工作时间更长,老师们有时还需夜宿学校。在校工作时间内,并没有固定午休时间,老师们的“午休”往往是匆匆扒上几口饭之余,全部贡献给了学生答疑或午自修管理,有时还要参加各种工作会议。有时赌气地想想,社会在呼吁教师待遇与公务员一致时,教师的午休时间能否向公务员看齐呢?

然而,更令老师们感到心累的事情,还未必发生在上班时间。

离开校园后,老师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学生群、家长群、年级群、班主任群、工会群,各种闪烁的微信消息“裹挟”了本属于自己和家庭的宁静夜晚。

曾经听一位同事说,班上有一位家长工作很忙,往往要到半夜才能结束,于是这位班主任老师的微信上便时常出现半夜两三点的家长留言,一大早回复后,又要到半夜两三点才能得到回复,如此循环往复。即使沟通方式极不合理,但老师出于教育工作的职责,无法对此说不。

要是班上有个别特殊学生,班主任更是胆战心惊。

另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位班主任在晚上十点接到家长的电话,说一言不合孩子赌气出走,老师二话不说,直接赶到孩子家附近帮忙寻找,而这位老师自己的孩子也才几个月大。类似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几乎每个夜晚都有无数老师加班加点。

当然,选择了教师职业,一切为了学生,这是天职。但是,这些工作无法完全量化,也不可能完全纳入绩效,所有老师秉持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与情怀在坚持着。

人们总说:“真羡慕老师每年有三个月带薪假期!”殊不知,对于每天超长时间“待机”而身心俱疲的老师们来说,这些假期如“救命稻草”般重要。

教育专家纪大海指出,家校教育边界不明晰,是家长和老师之间产生冲突或者矛盾最主要的原因。他呼吁家长在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时一定要理性,不要因为不符合自己的认知,就去干扰学校的教学秩序或者是指责老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认为,家长有权参与学校办学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但不能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混为一谈。

让家庭的归家庭,让学校的归学校。厘清边界,各自负责,相互尊重和理解,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非常重要。

来源 : 综合整理自成都商报、半月谈。 ( 声明 :“成都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微信tangshaowa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