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 编辑 刘蕊)讯,今年年初以来,在全球经济复苏、通胀升温的预期推动下,大宗商品普遍回暖。然而,在昨夜美债遭遇抛售,通胀预期再度升温之际,大宗商品反而出现了一波跳水。这令投资者疑惑:大宗商品受益于通胀的逻辑失灵了吗?

避险情绪蔓延至大宗市场

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周三用鸽派论调给市场做了一通“心理按摩”后,“按摩成效”仅仅维持了半天就破功。北京时间昨日午后,美债收益率开始快速拉升,10年期美债收益率隔夜一度冲上1.75%,创2020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30年期美债收益率则自2019年8月以来首次升至2.5%。

美债收益率的飙升体现出市场对通胀升温前景的担忧。这样的恐慌情绪昨夜冲击了几乎所有外围市场:美债下跌,美股下跌,结果居然连本应受益于通胀升温的大宗商品也跌了。

隔夜国际原油暴跌,WTI原油期货一度跌逾10%。咖啡期货创下两个月最大跌幅,玉米期货一度跌超2%,LME铜跌近1.5%,棉花跌1.3%。彭博商品现货指数下跌了2.4%,创下自9月中旬以来的最大跌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商品市场也随之下跌。截至发稿,国内原油期货跌超6%,沪铜、大豆、沪锌跌0.5%,铁矿跌近1%,棉花跌1.2%,橡胶跌4.2%。

大宗商品的暴跌可能令投资者感到迷惑,因为大宗商品理论上是受益于通胀升温的。但彭博分析师指出,大宗商品的上涨需要通胀水平恰到好处。如果通胀高得过了头,同时又叠加美元走高、大宗需求下降的风险,通胀对大宗的提振效果很可能反而会变成拖累。

在周三美联储发表鸽派言论后,美元指数一度跳水,但周四美元震荡攀升,几乎填平此前跌幅。市场似乎仅在半天内就重新达成共识,再度担忧通胀过热会令美联储提前收紧货币政策,美元指数也随之上升。

金融服务集团StoneX首席大宗商品经济学家阿兰·苏德曼(Arlan Suderman)表示 :“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正在对美联储的表态做出反应,而这对大宗商品产生了负面影响。”

美国银行财富管理高级投资策略师Rob Haworth称:"这是一些周期性交易的避险时刻……随着全球还没有完全经济复苏,部分大宗商品可能会测试交易区间的底部。”

大宗市场面临多重利空风险

在今年年初以来,由于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在全球稳步推进,经济复苏前景看似一片光明,大宗商品迎来一波上涨的“小高潮”:自年初截止至今,国际原油价格已经飙升逾30%。玉米、大豆和铜的价格达到多年来的高点,木材价格飞涨。不少交易员甚至已经笃定大宗商品的新一轮超级周期已经到来。

然而,近期大宗商品市场却出现重重利空因素,可能令大宗商品的上涨趋势遭遇阻碍。

其一,随着近期阿斯利康新冠疫苗在欧洲遭遇了安全性质疑,令疫苗接种进度减缓,市场对后新冠疫情的前景又产生怀疑,而法国周四宣布的新一轮封锁更是加剧了这一担忧,能源、金属和粮食大宗的需求前景重新蒙上阴霾。
其二,国际能源署(IEA)本周的报告中也发出利空言论。IEA表示,考虑到市场供应充足,原油市场不会出现超级周期,任何有关石油短缺的担忧都是错误的。同时,全球石油需求预计到2023年才能回到新冠疫情爆发前的水平,而且随着全球企业适应新的居家工作习惯,以及汽车动力逐渐从化石燃料转移至新能源,原油价格上行趋势将受到抑制。
其三,粮食大宗价格还遭遇农作物产量增加带来的利空。据报道,阿根廷今年降雨充沛,可能影响大豆价格,而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天气环境良好,可能使得小麦产量增长,从而对小麦价格构成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