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玉名,投资达人,微博知名财经博主,财经撰稿人,著有《日历买股法》《解套第一课》

“两会”是股民研究政策的好时间,而且我们要从管理层的角度去研究市场的机会与风险,这不同于平时的分析,平时我们的视野聚焦在个股与板块,是非常低的角度,很难发现市场的大机会。“主体思维选股法”,追求的就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时刻从市场趋势和动态资金入手来分析,所以说必须从更高的角度去分析市场,只有股民站的角度高了,才能够发挥更多的机会,如果初始的视野就低,那么你向下发现的机会就小。对普通股民来说,不可能总研究政策和消息面,那么“两会”是个相对好的时间段,股民不妨对此进行一下研究,或者观看一下市场机构、媒体各方对两会消息的解读,然后对于市场热点也是一种梳理。

01

学会看懂政策思路的三个方法

不少股民都对这种政策研究挠头,觉得找不到门道。那么,来给大家梳理一下。首先,明确政策是有持续性的,绝不是突然的。如2020年三次政治局会议,3.27政治局会议明确定调要扩大内需。7.30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12月份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因此,股民不可能通过某一次政策解读就能看懂,一定是看连贯的思维。

其次,将相关政策与股市走势进行对应分析。如货币政策,管理层近一年来强调“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但也不让市场缺钱。更加强调货币政策精准导向,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小微企业领域金融支持。”这就是为何我们看到央行在2021年1月15日和2月18日持续收紧行为,以及随后市场的表现,而这种走势开始是在7月底,“宽松货币”政策推出。这样的持续对应走势,让我们明白,这种情况下,就是明显的震荡市行情,不可能是市场期待的那种群体牛市。

还有,实质与概念的区别。我们可以发现,最近1~2年,管理层对财政政策投放方面是有改变的,更注重激发消费内生动能,如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乡村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新型城镇化等基础建设,和以前“铁公基”的拉动投资策略不同,这种新基建,其实更注重持续性的长期增长,就有了我们2020年6月开始博弈过的光伏为首的新能源领域的思路。但我们也看到过一些历史上炒作过“两会”局部题材,比如说种业、稀土、环保、军工、网红直播、区域经济(雄安、粤港澳)等很多概念,都在过局部炒作后,重新跌回,因此,我们也要针对所谓的概念,实质品种做一个甄别,这样操作时才有针对性。

01

2021年“工作报告”的启示

具体到2021年的“工作报告”,有几个点:首先,重新提出来了GDP的目标是6%,相比于2019年时,6-6.5%是取了下限,意味着回到疫情前的天花板。其次,货币政策方面,不再发行特别国债,赤字率下降,回归稳健政策,并且提到了防范风险。还有,市场方面,提到了稳步推进注册制,常态化退市。其余表述还是预期中的,没有太多变化。我们需要看后期各部委具体政策因素。整体来看,2021年是“紧信用,盈利放缓下滑”周期的行为,所以是典型的震荡市格局,只存在结构热点,主线热点和超跌热点切换。

实际上,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相比,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金融市场的表述有所增多,尤其是管理层强调了“加强债券市场建设”,2020年末的时候,出现了一批国企、央企等大型企业的违约潮,这明显与2018年时民企纾困时不同,所以一度引发了市场对各类资产估值的重新。2021年3月来,我们也看到美债又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20年上半年已经跌破了1%,如今冲破了1.5%,而30年期更是破了2%,这并不是单纯的数值因素,还主要是源于相关的升速太快了,引发了市场的猜疑,因此进入到3月,美股就有了一波调整。无风险利率,是对市场估值影响最大的,很容易引发调仓因素。对10年期美债收益率而言,1.5%是不少系统、量化和CTA基金的转折位置,实际利率被视为衡量公司资本成本的指标,因此在这样的位置,往往会启动相关操作,即债券与股票的投资组合比例调整,减持美股而增持美债。

长期债利率增高,本来对短期资金流动性影响不大,甚至可以解读为市场对长期经济复苏的一种期待;但全球央行在2020年应对疫情放水后,资产泡沫因素也开始显现了,那么后期应对热钱导致输入通胀,以及央行收紧货币流动性的因素,就会变得顺理成章了,所以,全球投资者担心的是这个因素。包括A股市场也非常明显,2021年1月15日和2月18日都是因为央行收紧行为表态而导致A股的变盘走势,投资者对于这个因素要格外重视。

01

两会各热点的热点逻辑与时间周期思考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冠疫情后经济回归常态的第一年,因此,政策从应急到回归常态,也有很多新表述,以及对未来经济的布局。实际上,在会前就有不少的探讨了,如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科技自主创新、碳中和、国防预算、放开生育、金融改革等。但这里,有些是长期的,有些则是短期的题材而已。

逻辑一:提高预算刺激军工。中国的国防预算占GDP的比重仍然是大国里面相对较低的,以2020年为例,中国国防预算占GDP的1.29%,只比日本的0.99%略高。因此,国防预算的增长,将进一步刺激军工板块的走强。——笔者评:真正的军工行业与股市中军工板块也是不同的,所以这就会产生一个差一点。从2008年公开验证军工板块,这个板块始终是只有局部题材,不存在长期因素,也没有业绩因素,因此只能寻找机会做波段,2020年7-8月份,10月,12月等都是非常明显的。

逻辑二:放开生育政策。2020年新生儿数据显示之前放开二胎并没有起到效果,所以,在一些局部区域,就有了一些促进人口增长相关生育政策,也有人提到这会刺激相关二胎概念股。——笔者评:市场中将钢琴、文具、玩具、奶粉等汇聚为二胎概念,但其实这更像是一个消费板块的细分领域。我们看到消费领域的白酒、食品、饮料、家电的走强。而与这些不同,二胎概念最近2年来的走势,在2019年一季度和2020年三季度,有过主升,更多时间是横盘拉锯的,所以板块内部分化极大。

逻辑三:种业,农业板块中的芯片,一号文件。——笔者评:之前分析过农业中种业板块这几年的走势,有过各种题材,类似粮荒、转基因、蝗虫、粮食安全、贸易、人造肉、一号文件等诸多因素,但从实际角度来说,业绩一般,更多是局部脉冲操作,所以这个板块,只能是局部策略。

逻辑四:“碳中和”。2020年管理层提出来的新表述,两会代表中不少提案中都涉及,而且到碳达峰的2030年时,我国碳交易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成为大热。——笔者评:这一提法的确是长期,但市场操作则选择了短期题材,比如中材-节能为首的碳交易,钢铁板块被看作碳中和受益板块。而这是典型游资思路,碳交易是一种概念,很难产生业绩因素,这就是为何公司自己公告风险澄清,游资依然炒,熟悉的套路。

而钢铁板块,是错误的概念,钢铁板块的问题不是来自环保压力下的产能,而是结构调整,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因此碳中和受益的绝不是钢铁,钢铁炒作是周期板块预期下一种提前透支,因此要注意这样地风险。相反,新能源发电才是真正的关键,这是碳中和的核心。近期市场调整,这些品种由于前期涨幅大,又一波泥沙俱下,后期一旦市场企稳后,那些内生增长的行业龙头就会崛起,这是后期我们要跟进的。如同2019年管理层首次提到的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冷链物流”,从默默无闻到这两年逐步走强。

逻辑五:自主创新的科技,解决卡脖子领域,是十四五规划重要方向点。——笔者评:科技是两会中近几年最常提到的话题,2018年两会上,集成电路被放在发展科技首位,随后3年,这个板块都成为市场中追捧的热点,而且是一个从概念题材到实质的转化过程。而从2021年各地方的两会来看,芯片依然还是被反复提及的,但根据这个板块十几年来的博弈经验和梳理,这个行业特点是鱼龙混杂,但整个行业指数重心抬高是一种必然。此外,创新药、疫苗等,也是管理层这一次提出来要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而芯片和疫苗这两个行业,依然还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是明显的景气周期。

综合来看,这五个逻辑中,前三个是明显的短线与题材。后两个是有长线的,但其中有明显误区和陷阱,需要规避,然后按照对应的周期耐心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