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备受关注。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

建筑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在3060的目标下,面临的是危机还是机遇?绿色建筑是否又将迎来飞跃式发展?

一起来听听"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和建议: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三棵树董事长兼总裁洪杰表示:"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洪杰表示,按照目前的数据预测,全国建筑碳达峰时间为2040年,比国家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时间要滞后10年,而且我国建筑总量持续增长、每年有160亿平方米的新建房屋面积为能源利用率仅33%的高耗能建筑,所以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以建筑节能促绿色发展

"质量提升、绿色转型、机制创新已经成为建筑节能行业新的发展理念。"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惠英表示,这一理念必将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递增的趋势不会变。但其上升的速率需要控制,要形成更为平缓的曲线。"朱惠英说。据国际能源署对于全球建筑领域用能及排放的核算,2018年全球建筑业建造(含房屋建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运行相关的终端用能占全球能耗的35%。在我国,2018年建筑建造和运行用能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6%,与全球比例接近。

在朱惠英看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持续推动建筑节能降耗。一是加快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特别是装配式建筑,利用现代化技术降低建筑建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能耗。二是通过提高绿色建筑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水平、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推动可再生能源高品质应用等措施降低建筑运行能耗。

朱惠英表示,当前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智慧建筑、健康建筑等融合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应不断提升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的快速增长,实现建筑能耗强度稳步下降。充分汲取健康建筑、生态建筑、低碳建筑发展的理念,注重提升建筑居住品质、舒适度及健康防疫性能,加快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加大技术攻关应用,促进科技不断创新发展,抓住机遇,迎接困难和挑战。

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势在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副主委、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杨伟军认为,目前,绿色建筑发展仍存在配套法规建设不健全、政策支持落实待加强、统筹协调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推动湖南省绿色建筑在"十四五"期间大发展,他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立法保障,尽快修订《湖南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从建设、奖惩、目标等方面强制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解决发展失衡、执行率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健全领导机制,成立省绿色建筑推进领导小组,打造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加强考核督查,将各市州推动绿色建筑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州人民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绿色建筑发展专项基金,统筹各部门涉绿资金,增加财政直接投入,制定相应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分星级、分阶段给予容积率奖励、财政补贴等不同的奖励政策;创新利用税收、金融等工具,放大财政投入效应,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的积极性,引导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运营绿色建筑项目。

健全配套制度体系。制定完善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配套制度:新建项目土地出让、立项核准、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绿色"把关制度;建筑使用过程中建筑能耗限额管理、超限额加价、节能量交易等制度;既有建筑拆除审批、节能改造项目确立、节能改造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制度;发展浅层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与管理制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材、设备评估认证、建筑能效测控、节能量认定规则、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咨询服务等制度;绿色建筑产品认证制度。

强化技术支撑能力。健全完善现有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并完善技术标准,发布并及时更新推广使用、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目录,建立建筑能耗统计、能效审计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多元利用绿色建筑技术,依托智慧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等,持续推进绿色建筑科研创新,综合开发利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等相关技术,扶持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建筑全寿命绿色运营,将绿色运营纳入立法考核和常态化管理。

大力发展浅层地热能。加快制定浅层地热能推广应用实施方案、经费补贴减免等政策扶持办法及相关考核、责任追究办法等。鼓励探索以地热能为主体,多种清洁能源融合的"地热+"第三代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提高地热能开发利用效率和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比例,推动浅层地热能健康、快速、平安发展。

加速绿色材料建筑应用,助力碳中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董事长彭寿建议,加速绿色材料建筑应用,助力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贯彻新发展理念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重塑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彭寿说。

虽然绿色材料研发生产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绿色材料的应用推广与绿色建筑普及率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彭寿建议,绿色材料的应用突破在于政策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建议相关部门加速制定发布绿色材料应用专项政策与国家标准,强制性要求既有建筑改造使用节能玻璃、发电玻璃、储能等绿色材料,明确新建建筑碳减排指标,加速实现建筑从"高能耗向低能耗、正能耗"转变,使"材料先行"转化为"应用领跑"。

大力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全国人大代表、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结合自身长期在节能门窗和超低能耗建筑领域的实践,带来与大力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关的建议。

"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以上,通过门窗流失的建筑能耗占比高达51%以上。推广节能门窗对提升居住品质,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倪海琼表示。

倪海琼建议,首先应推行系统门窗认证体系。要尽快编制出台系统门窗评价或认证标准,由国家认监委核准或审批,在全国范围内认定一批评价或认证机构,负责系统门窗认证工作。其次,应加快建立标准化系统门窗数据库。要对通过第三方认证标识的产品纳入数据库,进入数据库的门窗产品应注明系统门窗的规格型号、技术要求、材料要求、工艺要求、生产单位及相对应的造价信息;并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重构市场应用规则,形成质量可靠的一站式产品集采平台,为产品选择与造价编制提供支撑。

"最后,加强监理监督和社会监督也必不可少。建议在现行监理监督体系基础上,实行'飞检+社会监督'的模式,对工程采用的产品规格、设计文件、加工与安装工艺等由第三方机构进行随机抽检,对质量问题一票否决,并将信息公开,对涉事单位纳入失信名录。"倪海琼补充说。

近零能耗建筑普及要强化法规标准引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室内环境要求的提高持续攀升,因此,建筑节能成为实现我国"30·60"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城乡建筑总量已达到62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2%。

南存辉指出,我国自2011年起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试点,至今建成和在建项目已经接近1000万平方米,已完成的近零能耗建筑项目不仅建筑能耗大幅下降,其室内环境品质也大幅提升,正处于从单体应用到规模化推广的关键阶段。

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近零能耗建筑起步较晚,尚存在技术体系不完备、施工工艺不规范、标准规范不完善、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市场认知有限,目前还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要在全国范围顺利普及,还需要在法规、标准、监管、激励等方面下更大力气。

为此,南存辉建议:

1、强化建筑节能法规标准引领。我国于2019年建立了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但这一标准还是推荐性的。建议加快建筑节能立法,并建立强制性建设标准,为我国实施近零能耗建筑确定清晰的法律框架和技术路线。

2、推广"全程能效"模式,推动建筑深度节能。建议由住建部牵头,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过程中,完善绿色建筑发展激励政策和建筑能耗监管与改造制度,特别是在公共建筑建设中大力推广"全程能效"模式,全生命周期开展智慧能效管理,通过采用创新的CH-BUS总线技术、强弱电一体化、动态冰蓄冷解决方案等技术,降低项目成本,提高节能效益。积极探索EPC和第三方全过程咨询服务结合的创新建造模式,保证设计、施工、采购和运维的深度融合。

3、强化建筑节能执行监管。建立完善的近零能耗建筑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加快建立我国统一的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出台《近零能耗建筑评价管理办法》。可参考德国做法,建立建筑能效证书系统,显示建筑物的能效级别,并规定房地产在广告宣传、销售和出租过程中必须出示建筑能效证书,大型公共建筑须在公共区域明显部位出示能效证书,以利公众监督。基于全生命周期建立建筑能效后评估机制和能效标准评级,由第三方机构出具权威认证,对正在使用中的建筑能耗进行检测评估,对能耗水平优于地区均值的单位,在用能成本、绿色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

4、培育近零能耗关键产品和技术。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节能企业加大力度开发研究制约我国近零能耗建筑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借势老旧建筑近零能耗改造升级,大力推动近零能耗关键产品和设备国产化。鼓励建立推广近零能耗建筑的产业链联盟及创新联盟,加大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筑能效认证体系构建迫在眉睫

"30·60"双碳目标对建筑领域节能提出了严峻考验。作为占总量超四成的碳排放大户,建筑领域下一步如何高效节能、脱碳,路径与措施有哪些?围绕这一话题,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带来了"构建建筑能效认证体系""以建筑节能为中心,大力推进居民建筑分楼栋热计量""鼓励建筑安装光伏与建筑节能措施协同的创新政策"等多份建议。

姜希猛认为,建筑能效的提升是建筑部门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参考国际成熟经验,我国建立建筑能效评价体系并推行建筑能效证书的认证,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我国应该以建筑节能为中心,大力推进居民建筑分楼栋热计量,并应以热计量为抓手,推动供热行业向智慧供热转变,引导全民自主节能,在全社会形成用户行为节能文化,以获取建筑节能中的最大效益,助力"30·60"双碳目标兑现。

大力发展低碳住宅推广装配式建筑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看来,推动建筑节能减排、采用新型技术和材料将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因此,他建议大力推广低碳住宅。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政策,大力发展光伏建筑,有效降低建筑物能耗。同时因地制宜变更外墙保温技术规范要求。一是禁止使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大力推广外墙内保温技术;二是对于使用外墙内保温技术的,适当放宽建筑面积和容积率计算规则;三是大力发展结构自保温一体化技术体系。

同时,陈锦石还提出大力支持建筑行业科技创新奖励。一是多设立国家级专项课题,以专项科研基金的形式,吸引研究所、高校及企业参与建筑技术创新;二是对于研究成功并得到推广的,给与专利保护的同时再给予财税方面的激励。

此外,装配式建筑作为经典的节能建筑却依然面对标准化水平与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陈锦石建议通过充分借鉴发达国家NPC技术体系、优先采用EPC总承包、政策上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占比的方式大力推行预制装配式建筑,同时继续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使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和节水技术,选择符合区域气候特征的住宅建筑体系,研制推广新型砌块、轻质板材和高效保温材料以减少建筑能耗。

推动实现碳中和建材业与建筑业要协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雄表示,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于建筑行业碳排放量在总碳排放量中的比例相当高,所以我国能否按目标实现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建筑行业的碳中和是至关重要的角色。

张雄指出,建筑行业碳排放周期包括建筑材料生产、建筑建造和建筑使用周期,所以建筑行业的碳中和涵盖建材业和建筑业。建筑业占全球能源和过程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的近40%。我国建筑行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这些建筑"运营碳排放"约21亿吨二氧化碳,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20%,也占全球建筑总排放量的20%。在此基础之上,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相当于全球新增建筑总量(61亿平方米)的33%。建筑工程建设每年产生"内含碳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1%。因此,要想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建筑行业必须同时解决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内含碳排放"和"运营碳排放",才能大幅减少建筑行业的碳排放。

而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张雄认为,首先建筑行业碳中和需要建材业和建筑业协同才能实现。因为,我国建筑行业实现碳中和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建筑脱碳,需要建材业和建筑业协同碳中和才能实现,但是目前我国建材业和建筑业的碳中和进程并未形成协同合力。尽管近年来为了提升建筑业低碳水平,我国的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升,局部地区的建筑节能标准要求达到80%水平,但承担保温隔热的建筑围护材料未能协同提升性能和标准,已成为发展低碳绿色建筑的堵点。

其次,需借助碳交易市场机制助力建筑行业低碳发展。张雄表示,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需要经济投入,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谁来买单。也就是说,发展低碳经济改善环境问题,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法规和经济手段并重。法政手段是引导和规制,经济手段是平衡。

最后,建筑行业低碳健康发展需要低碳认证标准体系和机制保障。随着一系列促进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出台,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管理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情况下,张雄认为,规范建筑行业低碳发展迫切需要权威机构对低碳建材产品和低碳建筑实施认证,以杜绝鱼目混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