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季度,在一众选秀节目的围剿之下,爱奇艺推出的“无名”戏剧人生活生产真人秀《戏剧新生活》,依然收获了业内与媒体观众的一致好评。尚未收官,豆瓣评分就已经上升至9.4。这部高分综艺以真实自然的手法,还原了戏剧人的生活生存现实,既能使戏剧从业者与之共情,又能让普通观众更加了解戏剧文化,展现出了沉浸的、真诚的、富有张力的戏剧魅力。

本期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将带领大家从《戏剧新生活》出发,对戏剧这一逐渐兴起的小众文化进行盘点和分析,并对戏剧如何更深入地走进大众市场等发展问题提出展望与思考。

戏剧成为小众文化的归因与发展现状

“戏剧”,似乎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但是仔细想想,却又感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十分遥远。与影视剧和电影不同,戏剧的现场即时性,既给它增添了很多沉浸的魅力和体验感上的享受,但也因此造成了其在大众媒体传播上的困难。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机以及大银幕等视听媒介,随时且机动地选择并享受对影视剧和电影的观影过程。而戏剧,离开了剧场和舞台,也就离开了它最为原始的魅力——贴近观众。同一部戏剧作品,同一批演员及幕后班底,上百次的舞台演出经历,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观众,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喜爱它的“不变”,也为它细微的生动而动容。

此外,“戏剧”的身上还夹杂着另一种矛盾之美。它的“表达”需要贴近观众,而内核却又没有那么浅显易得。戏剧的艺术文学性促使了戏剧作品通常都会具有比较深刻的寓意,观众想要真正地拆解消化它,也需要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积累。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戏剧的发展始终会受到地域和人群的限制。这也是导致国内戏剧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直接原因。全国90%以上的创作团队与50%以上的市场空间都集中在北京、上海两个城市,且戏剧“下沉”最多涉及几个“新一线城市”和强二线省会城市。观众们缺少机会去走进戏剧、了解戏剧,也愈发地觉得,大众生活和戏剧相距甚远。长此以往,当戏剧真正走到观众面前,大家也会偏安全性地选择其他形式的创作品。

大众传媒下,戏剧演变的新形式

“类戏剧”概念进入大众视野

当传统的戏剧推广形式受到局限,想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就需要另辟蹊径,而“类戏剧”概念的出现,则做到了以通俗戏剧的形式唤醒大众市场。 这几年在综艺节目市场中就有很多以此为概念的节目接连出现,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成绩。

以《演员的诞生》《演员请就位》等为代表的泛戏剧类表演综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兼具话题性与可看性,引发了行业内外对于演员专业性和职业技能的讨论与关注。而喜剧小品类的节目,如《今夜百乐门》《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跨界喜剧王》等,也都收获了一大批忠实观众,并且将节目做到了“长寿”。

部分喜剧类的综艺节目更是挖掘和输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人才,让他们真正地走到了观众面前。不论是沈腾、岳云鹏、金靖,还是因为《你好,李焕英》而变身“国民妈妈”的张小斐,都是因为这些节目而被大众真正接受和熟知。

比起以上这些“老面孔”居多的节目,《舞蹈风暴》《声入人心》这样的新戏剧元素衍生综艺,则向市场介绍了一批年轻且富有活力的艺术从业者们。而受众圈层的扩大下拉,也让节目得到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喜爱与支持,把艺术播种到了当代青年人的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火爆的“类戏剧”综艺 来源:豆瓣

和这些泛戏剧及类戏剧的综艺节目相比,《戏剧新生活》则将目标瞄准到了戏剧的垂直受众,但是如何把“曲高和寡”的戏剧与观众们生活相结合呢?《戏剧新生活》选择了把一场关于“戏剧与生活”的社会实验,搬到了我们面前。

《戏剧新生活》立意关照现实,拉近戏剧与观众的距离

《戏剧新生活》第一期节目就以戏剧“赚钱还是不赚钱”命题开宗明义,揭开戏剧人、戏剧行业的真实境况,显示出戏剧艺术价值与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

▲《戏剧新生活》第一期主题 来源:网络

热爱,却并不能因此而生活得美好;想要创作,却总是被各种问题所左右。前进或者后退,似乎都不是最优选择。当然,节目中所展现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搏击只是冰山的一角,生活中戏剧人需要面对的困境更为折磨。

为了让观众更加沉浸地理解戏剧和戏剧人的生活,节目完整地呈现出了戏剧从灵感来源、沟通创作到落地执行和表演的真实过程,深度的参与感拉近了戏剧和现实的距离,也向观众传达和证实了“戏剧源自生活”,并非完全是曲高、寡艰涩难懂的艺术。

就像戏剧人修睿在节目中所展示的那样,“我不懂戏剧,但是我懂生活呀”,在节目中逐渐融入的修睿,正像是屏幕那头的观众——真实又自然地被节目带动,且逐渐认识和了解了戏剧这种小众文化。

戏剧“扩圈”,让艺术回归市场

在某种意义上,《戏剧新生活》算得上是“国内首档戏剧综艺”,且品质和内容把控都做得不错,让人眼前一亮, 自然而然也就吸引了豆瓣及其他更多自媒体的关注与发声,“自来水们”撑起了节目第一轮的“扩圈”运动。

同时,在具体内容设置方面,节目组也通过专业拍摄,尽可能展现和还原戏剧舞台的“现场感”,力求完整保留其文学性与艺术性。这就使得荧幕那边的观众们,能够无差别地代入和观看,并保持良好的戏剧体验。在尝试和接受过后,当在线下生活中有机会能够真正走进剧场去观看戏剧时,大家都不会选择拒绝。观众的关注和选择是戏剧能够真正回归市场的底气。

关于戏剧的现状思考与展望

当然,爆款综艺并不能完全地反应市场情况。当下的市场环境仍然是短、平、快内容的天下,真正艺术性的内容在大众娱乐语境下较为稀缺,相关的内容创作者也就随之越来越少。戏剧想要取得长足发展、在内容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大众化、商业化、年轻化的道路是值得尝试的。

戏剧的大众化传播,需要把握好专业性与通俗性的平衡,寻找观众与戏剧艺术的契合点。例如纽约百老汇走的就是大众化路线,通过组织对各地观众的市场调研,来满足不同受众的口味,和与当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融合。所以,中国戏剧想要有所发展,应该让戏剧走进大众视野,创作时要尊重艺术的规律,也要重视观众的需求,这样才能让戏剧的独特魅力打动大众。

而推动戏剧的大众化,也需要兼顾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例如,伦敦西区将惠特尼·休斯顿出演的经典电影《保镖》改编为同名音乐剧上映,利用商业电影丰富的观众基础,通过文学性的加工,让普罗大众更能感受并接受戏剧的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伦敦西区同名电影改编音乐剧《保镖》剧照 来源:网络

随着国民素质教育的提高,受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会进一步提升,同时中国市场消费主体迭代,年轻受众对于文化消费有着新的选择模式、选择标准。如何将传统戏剧文化,以年轻化、创意化的形式打动主流消费群体,是未来戏剧发展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系华谊兄弟研究院出品。转载须在文首署名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如有侵权,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采取相应行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