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至1909年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一位德国建筑师来到中国,跨越北京、直隶、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两湖、两广、福建等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开封府国相寺繁塔的正视图。今高约37.6米,建于公元977年,约毁于1368年。伯施曼绘制。

开封府繁塔由赤陶制成的佛龛和塔檐。伯施曼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宁州的占鳌塔。位于浙江杭州湾的北岸,钱塘江入海口处,这里大潮汹涌。宝塔六面七层,高约40米。修建或修缮于1732年。伯施曼拍摄。

山西太原府永祚寺的双塔。两座叠层塔高54米,塔院的轴线为东南—西北走向。建于1611年,倾斜的塔心建造时间可能更晚些。左侧是永乐寺的宏伟大殿。伯施曼拍摄。

浙江杭州府西湖岸边的雷峰塔。共五层,遗迹高50米。建于公元975年,1924年彻底倒塌。伯施曼拍摄于1909年。

有人说,他是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比梁思成、林徽因还早了20年。他就是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前身)教授,中国建筑摄影鼻祖。

伯施曼与梁思成有过“交集”。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在北平宝珠子胡同7号朱启钤私宅成立,朱启钤担任社长,梁思成担任法式组的主任。1932年,伯施曼则受邀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通讯研究员。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时,还曾研读过伯施曼的著作。

1909年,考察中国建筑归来,伯施曼以此为基础陆续出版了《普陀山》《中国祠堂》《中国宝塔》,以及《中国建筑与风景》《中国建筑》等著作,为后世留下众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其中《中国宝塔》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宝塔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版,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伯施曼写道:

早在1914年,就我自己手头的材料,已经据其特征编排就绪。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参加了战争,而战后的头一年,我领导了东普鲁士战争墓地的拆迁安置工作。因此,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那一年,本书的研究工作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1928年,书稿本来已经可以付印,但情况又一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再一次从根本上进行扩展和调整。首先,喜仁龙出版了关于中国艺术的皇皇巨著,还有一些尚待出版的著作也涉及许多新的宝塔。……这样一来,就需要对原有的材料进行重新整合,范围比原有的扩大一倍多。需要将中华帝国十八行省的550多座宝塔和塔林,根据其形式、景观和历史特征进行分类。……

直到1931年,《中国宝塔》一书终于首版。全书收录了520张插图和照片、27万余字的考察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神通寺的朗公塔。砖石材质,平面为方形,高13米,约建于公元900年左右,上方砖制结构建成时间可能更晚。参见358页,图320;图322。喜仁龙拍摄。

直隶赵州的宝塔。共七层,高约60米,约建于1400—1500年。魏格纳拍摄。

浙江杭州府灵隐寺山谷中被白雪覆盖的理公塔。吕登贝格拍摄。

浙江杭州府灵隐寺的石塔。雕刻出了八角塔的三面,高2米,建于宋代(1000年前后)。喜仁龙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建福清县的大塔。共七层,高30米,建于1607—1615年。参见394页,图362。艾锷风拍摄。

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书中的很多宝塔已经不复存在,使得本书成为后人无法超越的里程碑。

喜欢北京历史文化的读者可以发现,书里也收录了不少北京地区的宝塔。

北京玉泉山公园内的玉峰塔。冯·韦斯特哈根拍摄。

北京玉泉山公园内的四 座宝塔。见于《波恩的天主教传教之书》(K.B.)。伯施曼在《中国宝塔》中写道:一些案例已经表明,人们偏爱在孤立的山峰和连绵的山脉上建造宝塔,如果想要通过宝塔标记某些地点或增加它们的影响,人们一般会在同一个地方建造两座或是更多的宝塔。玉泉山就是很好的例子,山峰和山坡上至少有四座形态和大小各异的宝塔。

北京玉泉山公园内玉峰上的两座宝塔。伯施曼拍摄。

北京西山皇家园林静宜园内的琉璃塔。底部设基座,塔身共七层,高30米,建于1780年,底部回廊已无踪影。伯施曼拍摄。

静宜园琉璃塔底部基座的石雕装饰——侧壁上的佛像浮雕和纹饰。伯施曼拍摄。

北京郊外老夏宫圆明园内的琉璃塔。建于1750年左右。恩斯特·奥尔默拍摄于1880年左右。

北京郊外新夏宫——万寿山中的琉璃塔。建于1750年左右。伊东教授(Professor Dr. Ito)拍摄,见于《北平的建筑物》(Bauwerke von Peking)。

北京郊外皇家园林静明园内玉泉山上的琉璃塔。 塔身共三层,高19米,建于1750年左右。 伯施曼拍摄。

北京白云观塔林内的一座道士墓塔。材质为砖及赤陶,外形为天宁式宝塔,高约5米,建于近代。赫洛德拍摄。

北京白云观中的十座佛龛式墓塔。建于近代。赫洛德拍摄。

西山戒台寺墓地中的天宁式宝塔群。建于1650年左右,冯·韦斯特哈根拍摄。

房山云居寺内的石制静琬墓塔(琬公塔)。高5.5米,建于公元950年左右。见于《中国佛教史迹》。

北京附近的一座佛龛式陵墓。基座平台和外墙都由石块砌成,佛龛被半圆形龙墙包围,建于近代。赫洛德拍摄。

北京通州墓地中的天宁式和喇嘛式墓塔。建于1800年左右。伯施曼拍摄。

北京西山山脉也有一块奇特的巨型岩石,倾斜着立于石门山的山道旁,还挡住了一部分路面。人们将岩石当作塔身,在其顶端冠上“塔刹”,而这“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小型宝塔。见于《中国旅行者》。

图文 | 西洋镜编辑组

编辑 | 杨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