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常会 本报记者 童彤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全国两会结束后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分工。并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38个方面44项重点工作分解到国务院部门和有关地方,明确责任和完成时限。

会议强调,尽管今年前两个月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但恢复进程仍不平衡,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一些地方经济恢复仍面临不少困难。“时间紧、任务重,促进任务落地堪称时不我待。”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会议要求密切跟踪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及影响,抓紧确定财政、金融、就业等宏观政策落实以及重点强调分解细化分工,目的是确保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进而积累经济行稳致远的持久动力。

稳定预期 化解风险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随着新冠疫苗的逐步上市使用,世界范围消化疫情影响正逐步向好,但仍未彻底消除隔离影响。分析人士指出,新冠肺炎疫情阴霾仍将是困扰2021年世界经济的最大因素。而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让中国成为世界舞台的焦点之一,在2020年经济反弹实现正增长的基础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2021年经济实现6%以上的增长目标。市场分析认为,这也将对世界资本再度聚焦中国形成磁吸效应。

实际上,这一效应在今年前两个月经济运行的宏观数据上已然有所体现。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超出市场预期。工业数据的向好,一方面是受国内经济稳步复苏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国外经济体复苏势头较强,带动出口需求增加,进而带动制造业生产加快相关。

因此,正如会议所要求的,密切跟踪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及对我国影响,科学把握国内经济运行同比和环比态势,深入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实施政策预调微调至关重要。

“国际主要经济体通胀预期升温,疫情防控效果初显,经济复苏前景逐渐明朗,与我国经济复苏进度和宏观政策步调不一致,也可能引发新的不确定性冲击。”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本报记者表示,下一步,应继续大力提振内需,巩固经济复苏基础,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用好减税降费、直达政策、结构性政策等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进一步加大对薄弱环节的补短板力度,前瞻性做好应对各种内外部风险的准备,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强化政策 落实助企、保民生

会议明确,要抓紧已确定的财政、金融、就业等宏观政策落实。加快把扩大范围后的财政直达资金落到基层,突出用于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

在分解细化重点工作方面,会议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出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等具体措施。加快下达和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加强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领域补短板的支持。

“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强化是相机抉择的,历经去年的经济回稳正增,证明我们的政策调整路径得当,稳定就业和收入,让市场主体和民众重拾信心,才能推动经济发展不断向前。”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对本报记者表示,会议延续了去年以来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的政策路径,重申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加大对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政策倾斜,强调用好专项债资金等。

会议还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抓紧出台具体措施,做到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有提高、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财政、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增加就业协同发力。

“保就业和保市场主体活力至关重要。没有就业和市场活力就没有民生和社会稳定。”蒋震认为,政策重点在确保经济基本面稳定的同时,作出政策储备,继续实施一系列财税金融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包括便利化资金使用促进大项目稳定投入,这些都有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为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做好储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