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航海时代<英美篇> [第37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第37节 美国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的战争准备

但凡对英法两国历史有些许了解的人,应该都能预测到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肯定会站在这个新生国家这边,尤其法国还刚刚输掉在北美所有的殖民地。多少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法国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正式承认新生的美国。一直到战争打响将近三年时间时,法国方直接派军参与这场战争。

这一举动亦在情理之中。一方面在此之前,还没有殖民地脱离宗主国独立的先例,法国总归要观察一下这块前英属殖民地的成色。如果美国民兵们在战场上一触即溃,急于参战的法国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准备一场战争需要时间,尤其法国在北美大陆已不再拥有自己的支点。

整个美国独立战争由1775年延续至1783年,前后用时八年,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事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英国政府十分清楚这里是反抗的中心。战前英国在北美的驻军约为8000人,开战之后陆续投入战场的英国陆军,总计达48000人。而大陆军那边的总兵力不过4万人。

无论从正规军的军事素养还是人数上,美国人都不占优势。本土作战及民兵的参与似乎应该算是一个优势。不过不要忘了,之前我们说过还有大约两成被称为“保皇派”的北美本地居民,是明确反对脱离英国的。这些保皇派在战争期间为英国提供了将近20000名民兵,抵消了对手的部分本土优势。

除了正规军和民兵之外,英国方面还投入了总计约3万的德裔雇佣军。18世纪的德意志地区正处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这个“在任何层面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伏尔泰)的政体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地区名。德意志是从民族角度来说,并不等同于后来的德国(最起码还应包括奥地利)。整个德意志地区邦国林立,内部矛盾重重,并为各方力量所渗透。各邦国为了自保都非常注重发展军事力量,并由此成为了欧洲雇佣军的重要来源地。

被英国雇佣的德裔雇佣军近半数来自黑森地区(对应当下德国中部的黑森州),因此在历史上被统称为“黑森佣兵”。这些黑森佣兵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就陆续抵达北美战场。简单做个加法会发现英国投入北美大陆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差不多9万。如果再加上英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你丝毫看不出新生的美国会有任何胜算。

这场战争还有一个利益相关的第三方,那就是被欧洲人错误标注为“印第安人”的北美原住民。在欧洲人的力量远未强大到完全统治这片土地的情况下,原住民势力不会缺席任何一次大战。此前英国与法国争夺北美殖民地的那场战争又被称为“法国-印第安人战争”,便是因为原住民的参战。

鉴于法属殖民地在人口上的劣势,法国在经营殖民地时更注重与原住民维持关系,单纯的赚取贸易利益。相比之下,与要开拓大量种植园、移入更多人口的英属殖民地相比,给整个原住民群体的压力要大得多。有鉴于此,在那场战争中虽然也有以易洛魁联盟为代表的印第安部落站在英国一边,但大部分的印第安部落成为了法国坚定的盟友,甚至在战争中屠杀过投降的英国人。

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是广袤的密西西比河流域。17世纪80年代,法国探险家跨越五大湖,沿俄亥俄河-密西西比河穿越至墨西哥湾。这次探险成功使得法国得以宣布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为法国领土,并命名为路易斯安那。败于英国之后,法国被迫将密西西比河以东至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部分割让给了英国。以西部分则刻意转让给西班牙,一方面避免英国在北美一家做大;另一方面也有补偿的意思。前者因为在战争中与法国结盟,在战后被迫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

上述变化意味着,北美十三州的殖民者,在向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扩张的问题上,已经不存在政治障碍。然而战后的英国为了稳定与原住民的关系,旋即颁布了皇家公告,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划定为“印第安保留地”,并与原住民建立广泛的贸易关系,甚至用高于法国商人的价格收购毛皮。公告还特别要求殖民地居民在与原住民打交道时,务必注意保护对方的权利。

作为一个离岸岛国,英国能够发展成为日不落属性的海洋帝国,得益于其善长玩平衡。于内部来说,1688年的光荣革命,将英国带入了王权虚位的“君主立宪制”,各方势力通过议会来参与国家治理,并达成权力平衡;于外部来说,不管制定与欧洲诸国的外交关系,还是统治庞大的殖民属地,英国依然采取的是平衡手段,善于在殖民地利用甚至制造民族矛盾进行制衡。在帝国无法直接在北美投入更多资源的情况下,让原住民、英语居民及法语居民三股势力维持平衡,最为符合帝国的利益。

由于英国的和解策略,原住民对大英帝国的态度大为改观。反之北美十三州的殖民者,却因为被限制了向西扩张的权力而大为不满,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诱因之一。在战争开始之后,看不清形势走向的原住民部落一开始希望能够保持中立。不过英国显然希望原住民能够加入自己一方,以抵消独立派的地缘优势。长期以来,原住民诸部落在经济上已经养成了对欧洲商人的依赖,通过出售毛皮等北美特产,换取枪支等商品。在法国势力被挤出北美大陆,英国全面接手北美对外贸易之后,如果跟英国人翻脸等于自断财路。

更重要的是,如果英国势力被挤出这片大陆,新生的美国势必会不受约束的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扩张,直接侵犯原住民部落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原住民部落最终选择加入了英国阵营。当然,你永远不能指望铁板一块的情况出现,战争中还是有少数部落选择了与美国结盟,以期望能因此而获利,正如上一场战争时的表现那样。

值得一提的是,最先发动进攻的其实并不是英军,而是刚刚成军的大陆军。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向北夺取不愿意加入反英联盟的魁北克。整个魁北克战役由1775年6月延续到1776年10月。基于前面分析的力量对比,不用详说你也能猜到,英军最终取得的战役的胜利,将主战场推进到了美国北方地区。

来自法国的帮助

在英国通过绥靖政策,取得法国遗民及原住民的信任后,美国人的地利优势被很大程度抵消。想要获胜就必须争取外援,更具体说就是法国人的支持。没有及时参战不代表法国没有在初期给予支持。仅在1776年,法国就为大陆军提供了3万余支步枪和200多门火炮。直接促成这一切的,是当时美国派驻法国的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美国的开国元勋,富兰克林还是一个发明家。那项在雷雨中放风筝,从而证明雷电是由电力造成的试验,因被列入教科书的原因而在中国广为人知。

尽管当下有人怀疑富兰克林这项实验的真实性,但没有人否认他对雷电研究的意义,以及发明了避雷针。而作为一名政治家、外交家、作家,富兰克林的科学家身份,显露着草创中的美国所含有的科学基因。

科学、技术同是非常重要的地缘要素,这也是地缘与地理的重要区别之一。18世纪末蒸气机技术在英国的成熟,帮助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一个世纪后,美国藉由电灯、电话等发明,再次为人类带来了一场工业革命。这两个工业时代因此被称之为“蒸气时代”与“电气时代”。

率先进入蒸气时代让大英帝国站上了权力之巅,在电气时代拔得头筹则让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遵循这个规律,你会发现如今的人类又站在了一场新技术革命的节点上。在这场以“万物互联”技术表现形式的新科技革命中,已经引领人类科技发展长达二个半世纪的英美文明,并不一定会延续这个领先态势。与英美文明几乎是一个硬币正反两面的华夏文明,却有很大机会主导这次变革。

关于中国能否改变世界,又是基于什么样背景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这里所关注的内容。还在费城开会的美国开国元勋们,更没有精力去畅想他们今后该如何超越旧宗主国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在军事上击败对手,让大英帝国接受北美十三州的独立。

除了向美国出售武器弹药以外,战争初期的法国还默许志愿军自发前往北美战场。基于与英国的世仇,以及上一次战败的耻辱感,法国上下都对美国的诞生持欢迎态度。在政府没有作出最终决定之前,不少贵族自愿出钱组织军队去往战场。大陆军收到的武器装备中,部分便是出自这种民间支援行为。这些多数有着法军服役经验的志愿军到来,最大的作用在于加速了大陆军的正规化。

战事开启后,英军凭借海陆优势迅速沿海岸线向北方主要城镇发起进攻,并相继占领纽约、费城两大中心城市。华盛顿和大陆军则表现英勇,多次凭借地利优势反击得手,甚至曾经集中3倍的兵力优势,在纽约州取得迫使英军5700人投降的“萨拉托加战役”胜利(根据投降协议这些英军被遣返回英国)。

虽然取得了一场大胜,新生的大陆军却不足以逆转英军的优势。尤其是强大的英国海军已经完全封锁了北美各大港口。这不仅让大陆军难以夺回自己的主要城市,更是完全切断了对外经贸线。要知道这场反抗的导火索,便在于北方地区的工商业主们觉得在英国议会的干涉下无法进行自由贸易。即便大陆军能够凭借地利,在陆地上与英军相持,甚至反攻得手。仅仅被封锁海岸线这一点,也足以让让那些态度骑墙的中间派倒向效忠派。

换句话说,美国能够独立的关键点并不在于大陆军的表现,而在于能否在海上击败英国。在英国开始破坏新大陆的港口后,“大陆海军”仓促成立。然而海军不仅讲究积累和传承,更是一个讲求绝对实力的军种。由五十余艘战舰所组成的“大陆海军”,在辽阔的海洋上,并无法像“大陆军”那样有地缘优势加成,在与英国皇家海军的交锋中完全处于下锋。

美国海军在正面交锋中打不过对手,海上游击队属性的“私掠船”却战果颇丰。整个战争期间,美国几乎所有的民船都参与了对英国商船、补给船的袭击工作,参战规模约为2000艘,俘获的敌船亦超过2200艘。讽刺的是,当年英国海上实力在远不如西班牙的时候,也是靠着私掠船来打不对称战争。从这点来说,英美两国还真是有传承。

尽管美国私掠船让皇家海军不得不分出军舰来保护补给线,但仅凭这种海上游击战却并无法打破英国的封锁,战争的胜负手看起来还是在于法国。法国作为世界强国具备与英国正面PK的实力,只是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实力属于世界最强,而这个最强地位正是通过此前击败法国海军奠定的。

距离上次战败已经过去十几年,法国海军刚好完成了重建。大陆军在萨拉托加获得的那场大胜,虽不足以扭转战局,却能让法国政府打消与美国结盟的顾虑。1778年2月,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与美国正式签订军事盟约。不仅派遣海军帮助美国打破封锁,更先后投入了36000人规模的陆军,直接登陆北美与英军对战。战争就此进入双方拉锯的第二阶段。

失落的日不落帝国

从英国的角度来说,更愿意看到这是一场内部平叛战争,是法国的卷入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事实上,法国并非唯一卷入这场战争的外部国家,在法国明确站队之后,西班牙和荷兰这两个前海上霸主,都先后加入了美国阵营,在全球范围内与英国接火。考虑到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奠定过程中,多次击败西班牙和荷兰,这两个国家借机加入“复仇者联盟”并不让人意外。

英法鏖战,欧洲其它列强不可能没有一个态度。欧洲的另外两大强国:俄国及日后演化为德国的普鲁士,随之成立了武装中立联盟,并且将瑞典、丹麦、奥地利等国拉入同盟坐山观虎斗。至于英国的传统盟友葡萄牙,则在二十年前遭遇了一场大地震(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地震及其引发的火灾和海啸几乎完全摧毁了其首都里斯本。尽管一年后城市完成了重建,但以此为标志葡萄牙陷入了明显的衰弱状态,在欧洲事务中几无发言权,更别说直接出兵帮助英国了。这意味着,英国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状态。

一直到20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人都自认为可以代表世界,那些发生在欧洲之外的战争只是服务于欧洲本土的利益,以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当时被称之为“欧战”。以这个标准来说,有英、法、西、荷四大海上强国直接参战,德国代表属性的黑森佣兵出场,这场美国独立战争真可以算得上是一场世界大战。

光靠重生的法国海军,依然很难完全打破英国海军的封锁。法国海军初期在北美的几次行动,都以失败而告终。盟友尤其是西班牙海军的加入,让整个战场形势出现了逆转。被孤立的英国海军疲于在海上应对各路前来支援美国的军舰,无力再支援地面战场。这使得英国陆军不得不转而将主战场放在了南方。

如果没有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列强支援,美国人即便能够凭借本土作战优势,与英军在大陆缠斗,也没有办法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包括夺回沿岸主要港口。现在形势则彻底发生逆转,一旦英国在列强的围攻下无法维持海上优势,那么英国陆军在陆上的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法国陆军在北方的登陆,更是直接帮助美国夺回了纽约等城市。

1781年4月,大陆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迅速收复被英军占领的南方领土。当年8月,于弗吉尼亚的约克镇发起了最后的决战。约克镇与美国南方的第一块殖民地“詹姆士敦”相邻,同处于临海的弗吉尼亚半岛。区别在于詹姆士敦在半岛的南岸,约克镇在半岛的北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波士顿及其相邻的马萨诸塞湾是北方地区的地缘中心,那么弗吉尼亚半岛及其相邻的切萨皮克湾则是南方地区的地缘中心。这一战略地位,也使得弗吉尼亚半岛上的约克镇,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英国陆军在此共有不到8000人据守。由华盛顿指挥的美法联军的兵力则达到1.7万人。

对于围攻者来说,两倍的兵力并不足以获胜。战争的胜负手仍然在于海上,当前来增援的英国舰队,无法突破封锁切萨皮克湾的法国舰队时,一切便宣告结束。在驻守约克镇的7000余名英军投降之后,英国决定接受战争的失败,承认美国的独立。1782年11月30日,英美两国在巴黎签署和约,双方大体沿现在的美、加东部边界划分领地和扩张空间。

这场战争让双方都损失惨重。战后统计仅阵亡的法国陆军就多达15000人;英国投入的4万8000名陆军中,则有高达25000人阵亡;黑森佣兵的阵亡、被俘比例也接近一半。至于4万人规模的大陆军,更是有27000人阵亡。冰冷的数字映射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伴随着美国的独立,加拿大这个国家也开始孕育。前面说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做美国人。美国独立之后,大量的效忠派举家迁入了还在英国控制之下的魁北克省。此前英国一直计划改变这块前法兰西殖民地的人口结构,没想到阴差阳错的就完成了这个任务。只不过,却是在失去原有殖民地的前提下完成的。正所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还会为你留一扇窗。

大量效忠派的涌入,大大提升了魁北克地区的经济活力和人口密度,也不可避免的引发了英裔与法裔社区的矛盾。为了缓和彼此的矛盾,英国将原来的魁北克地区分割为了上、下加拿大两部分。其中上加拿大位于圣劳伦斯河的上游,后来变化为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由于与美国接壤,“上加拿大”被划定为英裔效忠派的定居地;开发力度更深、法裔居民集中的圣劳伦斯河下游,则被划定为“下加拿大”,日后变身成为法语区属性的魁北克省。

美、英两国各归其位,并不代表北美的政局就此稳定。相反,这才是北美地缘政治结构塑造的开始。随着独立战争的结束,美国的扩张大戏也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