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对蜀国来说是灾难性的。夷陵之后蜀国朝不保夕,以至于刘备临死前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种话来。而这完全就是刘备本人决策错误的结果。可能夷陵之战不能体现刘备的军事水平,刘备“正常状态”下不会犯这种错误。但要说刘备的表现很好,恐怕也是自欺欺人。很多人说地形不利兵力不占优势这种客观原因,但知战与不战本来就是军事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知对手无法战胜还要打,那不是蠢材是什么?刘备的表现还不如某粉看不起的司马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不用说在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被打倒主力尽丧,在战术上又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呢。刘备在夷陵之战之前,博望坡赢过,赤壁赢过,益州赢过,汉中赢过,这样的军事水平不会是完全靠运气的。夷陵之战刘备确实是失误多,连营,水军上岸,马鞍山,但是主要因为对手陆逊的计划把刘备军带跑了,刘备的失误是陆逊最想看到的。陆逊的军事能力确实比刘备强,但是不代表刘备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是弱的。刘备从开始伐吴且对手是陆逊,就已经陷入战略劣势了,因为陆逊清楚的知道并利用了自己的战略优势。

陆逊可以主动选择优势战场,且本土作战补给容易,还可以主动选择决战时机,天时地利人和尽握。刘备完全是被动等死。甚至可以说,刘备决定伐吴就是因为不知道东吴有陆逊这种水平的将领挂帅,才敢赌一把。刘备伐吴应该是低估了吴国的实力,觉得吕蒙死了吴国没有厉害的军事统帅了,孙权又装孙子更加给了刘备一种捏软柿子的错觉,再加上手里有点资本心里开始膨胀。孙权向曹丕称臣后可能秘密从淮南战场抽调了大量部队支援夷陵,使得夷陵的吴军兵力有了绝对优势,最后击溃了刘备的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刘备而言,在夷陵对峙之前就联络处于侧翼的五溪蛮,也是明白制江权不在自己手里,一旦有事自己没有退路,必须开辟备选后路,但是在前线堆的人太多,而且在敌方紧逼的形势之下,五溪蛮的山区根本一下子撤不掉这么多人。如果是行事稳健的诸葛亮,要不先保证制江权,要不主力留在后方派部分精锐在前线对峙(正是黄权的意见)。事实发展证明刘备的确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赌性太重了。

刘备依山连营的部署过分考虑了撤军,作为小部队作战是可以的,大兵团作战就不合格了。刘备一开始就应该派遣部分主力在平原驻扎,而且是长期驻扎。一方面激发蜀军勇气,一方面对吴军构成长期压力。这部分主力实力还不能弱小,要有实力扛住吴军一定时期内的进攻。这部分部队就是用来拼勇气的。实战中应该充分挑动敌军的关系,逐渐使敌军之间的相互支援变得不够及时,逐渐为我军争取到致命一击的时间。

在具体策略上,要针对其不同派系采取轻重不同的打击策略。比如说明打朱然,以猛烈攻击给予重大杀伤,同时做好伏击陆逊援兵的准备。陆逊增援之前,要将朱然军打到难以支撑。为了这个目的还要坚决阻援。然后在朱然军削弱后,保持接触,以随时掌握朱然军动向,并做好伏击朱然军的准备。这时再对陆逊援兵进行重点打击。最终目标是朱然一系无力支援陆逊,陆逊一系也难以支持朱然。为了这个目的,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只打朱然、不打或者轻打陆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刘备缺了刘邦的核心能力,就是不敢放开手脚用人,加上派系争斗,其实蜀汉立国后埋没了不少人才,更适合安抚民心搞后勤工作。诸葛亮是个外交水平顶级的战略家,说他是张良萧何皆可。至于武力高配,是指个人单挑能力,话说三国时期关羽确实也是独一档的军事能力。汉初人杰个人能力碾压蜀汉毋庸置疑,仅和同时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