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珍藏的国宝级文物,除了直接在遗址里出土的以外,还有很多都是发现于民间,它们几乎都有一段坎坷的经历。尤其是在过去还不富裕的年代,那时候经常会有老百姓无意间发现珍贵文物,却没有保护意识导致文物毁坏的事情,这就很考验当地专家的鉴定能力。其中一件国宝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位中学生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5年,在陕西西安郊区北沈家桥村,还是中学生的杨东锋就已经担起家里的重任,每天都要早起干农活。那年冬天,村里要平整土地,每家都要出一个劳动力,杨东锋的父母身体都不好,就代表全家出工,他的妹妹也跟着帮忙。

干活的地方在村外的一个小土包上,花了大半天时间,村民们一起将土包铲平。当其他村民都去休息之时,杨东锋还在陪着妹妹玩耍,突然妹妹指着一处烂泥地喊道:“那里好像有东西。”杨东锋跑过去一扒拉,果然挖出一个陶罐。

用手指轻轻一戳,陶罐应声而碎,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但里面却掉落出来一件锈迹斑斑的铜片,像老虎的造型。妹妹看得很是喜爱,一把抓过去把玩了起来,杨东锋也没阻拦,反正也不知道什么东西,就给妹妹当玩具吧。

就这样三年时间匆匆而过,铜老虎早已被妹妹玩腻了丢在一边,但杨东锋心里还装着这个事情,他后来问过同学,有人和他说这可能是件文物,当时他的母亲还生着病,他就想不如拿到城里博物馆碰碰运气,要能换点钱给母亲治病那最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978年11月30日,天还没亮杨东锋就起床,将铜老虎包裹好,带着两个馒头开始赶路。一直走到中午,才来到了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现为碑林博物馆),谁知工作人员接过铜老虎仔细鉴赏一番,给出结论:“普通工艺品,不值钱。”

杨东锋听完很是失望,但他没放弃,又找了博物馆里其他两位专家帮忙鉴定,结果还是一样,都认为是做工粗糙的仿古赝品。连续三次都鉴定为赝品,杨东锋没办法了准备回家,而其中一位陈姓专家又叫住了他。

这位陈姓专家拿手的是研究钱币,对于此类铜器其实不在行,但他看杨东锋可怜,又听闻他家里有生病的老母亲,很是同情,便拿出身上仅有的50元,将“赝品”收下来,权当帮助他渡过难关吧。这笔钱在当时可称得上雪中送炭,杨东锋很是感激,连声感谢之后回家去了。

专家的一次恻隐之心,却为国家带来了一件国之重宝。因为此件生锈的铜虎被杨东锋的妹妹把玩了好几年,上面的锈迹已经开始松动,专家收走之后,恰好有块铜锈掉落,露出了里面金光闪闪的文字,带铭文的青铜器历来都是重宝,发现文字后更是直接惊动了文物局。

文物鉴定专家陈直经验丰富,他赶来之后只稍许看了几眼,兴奋的手都开始发抖:“这是虎符,无价之宝啊!”随后他撰文写了关于虎符的研究,更是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所谓虎符,喜爱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古代这可是能调兵遣将的重要器物,能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

因杨东锋所在的北沈家桥村,在古代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杜县,因此它被称为“战国杜虎符”。其身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符面有错金铭文九行40个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50人以上,必会军符乃敢行之。燔燹之事,虽毋会孚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铭文的大意是指: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需两符相合才能行动,但遇到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就不必会君王符。而杨东锋所挖到的,正是左半符,却不知当年埋此符的将军后来的结局如何,右半符又在哪里?

“战国杜虎符”历经2000多年,依旧熠熠生辉,错金文字工艺精湛,书体为遒劲有力的悬针小篆,它的发现对研究战国时期军事、文字以及书法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还掀起了以杜虎符为核心的有关古代符信制度的学术研究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