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上了热搜,这是3月7日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一档大型文化节目——《古籍里的中国》中的画面。

节目中,生活的年代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演员饰)与宋应星(演员饰)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
两位科学家跨越时空的“握手”令人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评论称:
古有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写就《天工开物》;
今有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致力杂交水稻的研究。

宋应星(1587年—1666年),字长庚,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省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其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以上部分图文信息,源自央视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隆平爷爷的大名小伙伴们肯定都知道。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小就有“毕生成一事”的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不断追求,才取得突破性成就的。
小伙伴们,你们知道袁隆平爷爷是怎样认定研究“杂交水稻”为他的毕生事业的吗?

其实,袁隆平的妈妈是一位小学老师。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他背诵古诗。他最早背诵的一首诗,就是这首《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稻子黄了的时候,妈妈会带着他们来到祖祖辈辈传承的田野边,呼吸稻谷飘香的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田野,本来是美丽和慷慨的。可是,战乱的年月里,到处都是逃难的人群,多少田野都荒芜了。如果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比如水、旱、虫灾,稻子就会死掉,粮食就不够吃了。
童年时播在心田的金色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长大后,袁隆平成了农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辽阔的田野,成了他最喜爱的课堂。
他知道,他正在做自己最想做、最爱做的事!

后来,是什么样的契机,使得袁隆平爷爷用一生的时间都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呢?
他又是怎样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的呢?
小伙伴们,
快来书中寻找答案吧!
《科学家的故事·最爱做的事·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长故事

徐鲁/著 谭立群/绘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
·权威审定 由袁隆平院士的秘书亲自审定,科普作家边东子老师把关细节
·真情创作 儿童文学作家徐鲁饱含深情的创作,讲述袁隆平的科研成就和人生志趣
·超写实画风 以画乱真的超写实水彩画,刻画真实人物,展示美丽稻田
·精神传承 学习袁隆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心怀天下的人生志趣,教孩子从小学做人,从小学立志,从小学创造
图书简
《最
爱做的事》讲述了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成长故事。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隆平一生都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始终耕耘在农业科研的前线,不仅解决了无数人的吃饭问题,更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家的故事”系列图书(共10册)
其实,除了袁隆平爷爷,我国还有很多像他一样拥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科学家的故事”系列图书讲述了我国 10 位科学家的故事,其中有邓稼先、郭永怀、黄旭华、钱学森、李四光、陈景润、黄大年、袁隆平、屠呦呦、华罗庚。
这套图画书立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少年儿童“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从小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