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生而食,非为食而生.——本杰明·富兰克林

食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实物的存在,那么人类也不可能生活到现在,经历了千年的发展,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一个美食大国。在中国国内有着八大菜系,其中还有很多民间的小吃,可以说一个外国人一天吃一样,那么他用一生的时间都吃不完,全中国的小吃。现在中国人已经不用担心能否吃饱的问题,在之前真的有很多人每天在为自己的粮食奔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生活在中国非常的幸运,早就已经不用为吃什么而犯愁,不过自古以来,粮食危机一直存在,包括现在在世界上的一些角落,拥有很多的人过着吃不饱的生活,好在现在的很多国家都秉承着人道主义精神,不断地为一些贫困地区进行援助。相比于现代,古代的粮食危机更加的频繁,但就在饥荒当中有一点非常好奇,为什么很多的灾民宁愿啃树皮或者吃草根,都不愿意下河里捕鱼呢?

有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把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想得很简单,在古代,虽然爆发了饥荒,但为什么不会去选择捕鱼?古代的自然环境非常好,没有现在的污染环境,很多的河流当中也会有丰富的鱼类资源,但民众却很少真正去发生饥荒的时候,受灾的民众大多数都是一些平原地区,一些饥荒对山区的影响远远要比平原地区少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区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即使发生灾荒,也能够靠着山里的野菜或者一些野兽度过一段时光,由于山区比较偏远,所以住的人也非常少,这自然而然的也就减少了吃饭的压力。相比于住在山区的人民来说,住在平原和城区的人民就并不那么幸运,平原城区非常适宜居住,所以也有很多的人来此。

平原的吃饭压力更大,每年这些人还会向官府交一定的税金,即使并不是灾年,农民能留下来的东西也比较少,如果碰到灾年,那么可以说家里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维持生存,到后来就造成了“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的景象。人类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下去,他能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吃树皮,更有甚者会把地上的土都吃掉,就为了活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时候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父母官,就是我们熟知的知县,一个好的知县能够给一个地方的人民带来很多的好处相反,一个坏的知县也能够让一方土地过得鸡飞狗跳,在古代,一些民众的权益基本都是靠官府保证的,所以在饥荒爆发的第一时间,他们能想到的第一个地点也仍然是官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和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代的阶级等级非常地严格,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士农工商,商人是排在最下面的,甚至有一些朝代对商人颁布了特别严格的规矩。在饥荒爆发的时候,大多数商人都会选择不营业。面对这一帮已经饿了许久的灾民,如果这个时候你对外营业。你不能确保他们究竟能干出什么样的事情。

如果一旦爆发了大面积的饥荒,朝廷绝对会做出一定的干预,一般的做法就是开仓赈济灾民,或者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让官府买粮食来给灾民们发下去。不过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弊端,朝廷赈灾银两或者是粮食只会发放到县上。一般的村子是根本不会发放了,所以我们也会看到,灾民会成群结队地去往最近的州县领取口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古人不会在饥荒爆发的时候吃河里的鱼虾,这其实也有着一定的地理因素。中国的河流最丰富的地区是祖国的南边,在北方,河流比较少,如果北方爆发了饥荒,他们很难找到河流去抓鱼。

现在捕鱼非常轻松,有着很多现代化的设备,但是你要想在几百几千年前的古代,他们没有任何的设备,抓鱼只能靠手,一群已经“坐视战士之蔬菜,立望饿殍之满道”的人,几乎没有任何力气再去抓鱼。贸然下河非常的危险,已经饿了几天的人,他的体力本来就没有多少。如果这个时候下河抓鱼,则会耗费他更多的体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在发生特大饥荒的时候,还会出现很多令人不敢想象的情况,最出名的莫过于易子而食,为了能够活下去不惜和别人交换自己的孩子吃掉,这就是灾民最真实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挨饿这一现状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员,致力于解决人民口粮的问题,其中让我们熟知的就是袁隆平,他研究出的杂交水稻,造福了世界上很多的人类。但他也并没有停下研制的脚步,仍然在不断的向前攻克其他的难题,是要把饥饿从人类的印象当中消除。

到了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了一定抵御饥荒的能力,十年前的云南就是最好的见证。当年由于气候非常特殊,云南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旱灾,绝大多数田地都面临着绝收的境地,这个时候国家站的出来,积极地运用手中资源,从其他地方迅速抽调了很多粮食来应对云南面临的困境,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云南人民成功地度过了此次灾害。

《昌言·损益篇》《籍田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