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当隋炀帝来到地下后遇到秦始皇,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
秦始皇:“来了,老弟。”
隋炀帝:“嬴政老兄,小弟心里苦啊!”
秦始皇:“苦啥呀,俺的老秦不也是二世而亡吗?想开点吧!”
隋炀帝:“可你是流芳百世的千古一帝,而我那个犯上作乱的表兄,肯定已经在史书上将我写的遗臭万年了。”
秦始皇意味深长地一笑:“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看来老弟你还要学习一个啊。”
隋炀帝一声叹息:“唉……”

以上对话为笔者想象,权当娱乐。

历史上,秦始皇与隋炀帝是两个有着诸多相同点却又不同的皇帝,前者尽管也被打上了“暴君”标签,但瑕不掩瑜,被尊为“千古一帝”。后者却顶着“炀帝”的恶名,被打入亡国昏君的万丈深渊。

为何要把这两人放在一起比较?隋炀帝为何见到秦始皇有一肚子的委屈?

隋炀帝杨广的凄凉末路

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农历三月,江都(今江苏扬州)一派草长莺飞的江南春光。然而,与这春意融融的气氛极不协调的是,此时的大隋王朝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自大业七年起,由于社会矛盾的长期激化,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并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渐蔓延至全国各地。尽管朝廷采取了血腥的镇压政策,但收效甚微,以翟让和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林仕弘等为代表的起义大军,多次击败隋朝军队,不断发展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业十三年五月,在一片乱世之中,“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仅半年后,就率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皇帝,遥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

为何说“遥尊”呢?因为在这之前一年,杨广即从东都洛阳“巡幸”去了江都。面对摇摇欲坠的帝国政局,自感大势已去、回天无力的杨广,选择了逃避现实。他来到江都这个一生最钟爱的地方,整日在歌舞升平、声色犬马中麻醉自己。

此时的他,再也没有了十多年前初登皇位时的雄心壮志。据《资治通鉴》记载:在江都行宫的最后日子里,他预感末日将至,时常喝得酩酊大醉,没日没夜地行走在宫中的亭台楼阁间,只为能多些时间欣赏四周的景色,惟恐没有看够。

有一次,杨广在宫中引镜自照,对身边的萧皇后和大臣哀叹:“好头颈,谁当斫之?”萧皇后闻之惊异地问他为何这样说,他凄然一笑:“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然而,不死心的他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北方已然是回不去了,于是他下令修筑丹阳宫(今南京),准备迁居那里,欲重演南北朝之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当时从驾在他身边的多是北方将士,他们不愿南渡,纷纷逃归。这时,虎贲郎将元礼和阁臣裴虔通等人密谋,利用军中思乡的怨愤情绪,推举宇文化及为首领,发动了兵变。杨广闻讯仓皇逃至宫内西阁,但被叛军擒获。不愿受到凌辱的他欲饮毒酒自尽,但未被允许,参与叛乱的禁卫军将领一把扯下其衣袍上的绢带,将他活活勒死。

杨广遇弑的消息传到洛阳后,群臣拥立其孙杨侗为帝。同年,李渊逼迫杨侗退位,建立了唐朝,追谥杨广为炀皇帝,隋朝正式灭亡。

讽刺的是,“炀”这个恶谥原本是杨广颁给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的,但最终却用到了自己身上。《周书·谥法》中对“炀”的释义是:“去礼远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

隋朝自公元581年杨坚立国,至618年李渊建唐,共历时三十八年。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我们会发现,开创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秦朝,与隋朝有着诸多相似点。而暴君形象已在史书和世人心中定格的隋炀帝杨广,竟也与“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有着玄妙的共通之处。

为何会这么说呢?

秦始皇与隋炀帝的功绩比较

秦朝与隋朝虽相隔近千年,但都属于短命的大一统王朝,都因暴政二世而亡,秦朝的国祚甚至要更短一些,只有15年。而承接它们的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汉、唐王朝。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达500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隋朝南下灭陈后,结束了自西晋灭亡后270多年南北对峙局面。在此期间,华夏大地陷入了比春秋战国还要混乱的动荡局势,北方有鲜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南方则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汉族割据政权。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平台,时年50岁。巧合的是,尽管是非正常死亡,隋炀帝杨广死时也是50岁。

然而,在相同的人生和权力刻度上,两人的历史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

秦始皇站在了合适的历史时运转折点上,承继了祖辈积累下来的政治军事资产,厚积薄发、顺势而为,最终“扫六合,平八荒”,成就万世一统的帝国基业,开创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先河,成为了千古留名的“始皇帝”。

而杨广的即位过程则历尽了波折,尽管他在帝国的统一征途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的父亲隋文帝仍然立长子杨勇为皇太子。在血腥的皇位争夺战中,他用计废黜了杨勇的太子名位,随即矫诏将其赐死。之后,又逼死了病重的隋文帝,伪造遗诏自立为帝(此处存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604年,顶着“杀父弑兄戏母”恶名的杨广,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帝国权力的巅峰。雄心勃勃的他改年号为“大业”,寓意成就一番千秋功业。此时,他把目光投向了骊山,投向那座气势雄浑的皇陵,还有那个在地下静静沉睡的大人物。

他并不甘于躺在父亲创造的太平盛世上乐享其成,在他的心底,矢志效仿甚至超越秦始皇,从而青史垂名的愿望日渐强烈。时年已35岁的他,深感光阴不可追,于是他的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但天命不可违,欲速则不达,他终究无法超脱于那个时代。

尽管如此,隋炀帝杨广仍然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内,成就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功绩,以至于在某种层面上,他与秦始皇有了相提并论的资本。

那么,他和秦始皇的功绩有何相较之处?

一、政治方面:秦始皇灭六国,统一海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隋炀帝统帅灭陈,平定南方叛乱,结束了西晋灭亡以后长期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二、制度方面: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皇帝专制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隋炀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的统治。

三、军事方面: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拱卫边防安全。隋炀帝征服吐谷浑,三征高丽,开拓流求,巩固和扩大了中国疆域。

四、经济文化方面: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的使用,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度,实现了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选拔政治的过渡。

五、交通方面:秦始皇修建宽阔的驰道,从咸阳通往全国各地;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水系。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以上可以看出,秦始皇和隋炀帝在国家治理方面,都有着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举措。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封建制度,绵延了两千多年。隋炀帝的科举制度改革和开通大运河,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是何原因导致了两人在风评上的巨大差距?

暴政与暴政的区别?

可以说,隋炀帝即位时,当时的隋朝经过其父亲杨坚的苦心经营后,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象。然而,仅十几年后,隋朝就迅速败亡,穷奢极欲、滥用民力的隋炀帝无疑是第一责任人。

李密的义军曾发出一篇讨伐檄文,历数隋炀帝的十大罪状,其中列举的:

大兴土木,营建东都,劳民伤财;
赋税繁重,徭役频发,人民穷困;
穷兵黩武,三征高丽,死伤无数。

也是后世公认的隋朝亡国的主要原因,其中三征高句丽更是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加速了帝国崩溃的进程。

然而,除了这些表象因素外,隋朝的灭亡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那就是隋炀帝开创科举考试制度,重用南方文臣武将,打破了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的门阀垄断,触犯了贵族阶层特别是关中陇西集团的利益,导致其中的代表人物李渊起兵反隋,终结了隋朝的统治。

从伦理关系上讲,李渊既是隋炀帝的亲表弟,又是儿女亲家。而他乘人之危,逼迫幼主禅位,代隋立唐,显然有点得位不正的意思。

因此,为了昭示大唐统治的合法性,唐朝的史书对隋炀帝极尽抹黑诋毁,享受了科举取仕成果的唐朝史官,却在春秋笔法中将其首创者隋炀帝,塑造成了一个无道暴虐的亡国之君,前文标注存疑的“杀父弑兄戏母”就出自于此。这也是封建历史上对亡国之君的“标配”做法,“成王败寇、非黑即白”成为了中国式史书叙事的逻辑思维。

反观秦始皇,他的暴政比之隋炀帝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位后期,由于刑法严苛、焚书坑儒、赋税徭役繁重、大兴土木营造长城、陵墓和阿房宫、巡游无度劳民伤财,导致民怨沸腾,农民起义不断,最终亡于项羽之手。正所谓:“天下苦秦久矣”、“伐无道,诛暴秦”。

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秦始皇幸运的是,他躲过了荆轲的利剑和张良的铁锤,用耗尽国力的代价,构筑起千古一帝的盛名光环,把所有问题后患留给了继位者,让秦二世胡亥成了亡国灭种的“背锅侠”。

隋炀帝不幸的是,他在帝国根基尚浅的情况下,试图以一己之力成就违背自然规律的伟业,最终物极必反,成了最不该成为的亡国之君。他急功近利,浮躁偏执,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的人格缺陷,注定了失败的命运,也是他与“慎思远虑、隐忍果决”的秦始皇的本质差距。

隋炀帝死后,萧皇后和宫女们将所睡的床板拆下,钉成了一个简陋的棺材,将他草草下葬。贞观年间,又改葬至雷塘(今扬州市北)。

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诗中写道: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而秦始皇还沉睡在他那庞大的地下帝国中,世人无法想象其宏大壮丽的场景,仅是陪葬的兵马俑就已震惊世界。

两人的身后之所,差距之大,令人喟叹。

两百多年后,另一位唐朝诗人皮日休游历到了汴河(即通济渠),望着河面上来往繁忙的船只,他不由心生感慨,挥毫写下了著名的《汴河怀古二首》,也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启迪和思索……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