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个可以持枪狩猎的民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我是头像机枪一样秃秃秃秃的排稿少女梦小二。

最近2021年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中,一位头戴“小鹿头”的人大代表在认真做笔记,迅速火遍网络。

▲戴着“小鹿头”,认真做笔记的人大代表

这位戴着“小鹿头”的人大代表名叫代喜院,是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的人大主任。头上戴的“小鹿头”帽子也不是大家以为的鹿,而是狍子。这种帽子是鄂伦春族特有的民族服饰名叫密塔哈,只有遇到重大节日或是庆典时候才会拿出来佩戴,而且密塔哈已经被国家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起来可可爱爱

鄂伦春族咱们以前写过好多回,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个可以合法持枪狩猎的民族。有人要说了,那岜沙苗寨不也是可以合法持枪的吗?这里说明白,岜沙苗寨只能持有土制火枪,且不允许狩猎,而且已经演化成了表演项目。而鄂伦春族持有的枪支是制式半自动步枪,他们持枪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表演,而是进行真正的狩猎活动。

▲岜沙苗寨的枪支基本已经成为表演道具

只要是在当地林业局备过案持有持枪证的鄂伦春猎人,就可以在冬季狩猎期去当地武装部领取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供打猎使用,不过持有枪支的情况下不能离开猎区,狩猎完成后需交还给武装部保存,平时还会组织猎手们学习枪支保养等相关知识。

▲持枪打猎的鄂伦春猎人

鄂伦春持枪的事儿咱们就不赘述了,以前就写文章说过,不如从狍子帽出发,一道去看看鄂伦春民族的全貌。

鄂伦春人自称是“奥老浅薄耶”,意思就是住在山岭上的人、沿河居住的人、畜养驯鹿的人,是一支常年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鄂伦春有8196人,大致分布在黑龙江省境内的黑河地区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族自治县。

有一首名叫《鄂伦春小唱》的民歌这么唱到:“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呀打不尽。”鄂伦春人的生活长久以来就像是这首歌唱的,一个人,一匹马,一杆枪常年游猎在小兴安岭的密林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人一马一枪一狗

他们在黑龙江两岸和小兴安岭地区生活,却没有固定住所,野兽迁徙到哪就跟着野兽走到哪,游猎的鄂伦春人几乎所有男人都是好骑手好猎手,他们的主要狩猎对象有傻狍子、犴(读han)、鹿、野猪和熊等。

▲犴其实就是一种驼鹿

他们生活中所有物资也都来自于野兽,吃的食物相当硬核,狍子肉、野猪肉、鹿肉,甚至还有熊肉,基本是打到啥就吃啥,烹制方法一般都是煮和烤,但吃动物内脏时候大多生吃。

东北的同学们对于东北冬天的温度深有体会,泼水成冰,而冬天又是每年最肥的狩猎期,鄂伦春男人们出发狩猎之前都会先喝一碗动物油脂做成的茶御寒,酒更是不离身,又能驱寒又能壮胆。

▲含热量极高的油茶

喝过的小伙伴们举手!

鄂伦春人的狩猎工具发展也很有意思,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鄂伦春人才从密林里走出来在山下定居,在此之前鄂伦春人的生活生产方式事实上相对原始,但使用的狩猎工具水平却已经属于近现代。

在清代以前,弓箭和猎刀是鄂伦春人最主要的狩猎工具,清代早期才逐渐有俄制火器流入鄂伦春地区。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鄂伦春人用上了相对先进的制式步枪,有沈阳造的七九步枪(仿制自德国毛瑟的步枪),还有日本制造的九九式步枪和四四式步枪,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的猎枪由国家统一提供,成为56式半自动步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猎手还必须会校枪

冬季的东北寒风凛冽,动不动就是零下40度的天气,善于打猎的鄂伦春人则把动物皮毛穿在了身上。

▲网络上流传的鄂伦春兽皮装束

开头提到狍头皮帽,这种帽子看起来挺可爱,但对于猎人来说是必需品。首先可以保证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下打猎不会冻脑阔,另外还能伪装自己。猎人很多时候要走动,容易惊到猎物,带上狍头皮帽,就可以假装成狍子。

▲鄂伦春家家户户都有狍头皮帽

制作这种帽子的时候,一般用完整的狍子头,把狍子头皮剥下来,按照狍子头的形状复原而成,不同人群,不同场合下戴的狍头皮帽也不同,一般分三种。

第一种是狍子耳朵和角都保留,这种帽子用初秋的狍子制作,造型逼真好看,一般是男子在隆重的场合戴,人大代表戴的就是这种。第二种则是孩子们戴的,一般用春天狍子制成,这时候小狍子刚刚长出两支角,小孩子戴在头上很可爱。

▲小孩专属狍头皮帽

第三种则是狩猎时戴,如果太逼真的话可能会导致别的猎手误射,所以一般这种帽子会剪掉真耳朵,用狍子皮在其他地方做两只假耳朵,又能伪装又不容易出现误伤危险。

▲狍子:如果我真的傻

请直接制裁我

除了带狍皮帽,鄂伦春人还穿狍皮上衣、狍皮裤、狍皮鞋子和狍皮手套。不过现在已经很少再制作狍皮服饰了,因为狍子已经变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过也有一些人工养殖的狍子可供使用,或者直接用义务高仿货。

▲各种狍皮衣物

随着时代发展,鄂伦春族的狩猎习惯遭到新时代的冲击,而勇敢的鄂伦春人也顺应潮流,大力开展旅游业,更好得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播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