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了解草原游牧文化

你是否了解中原农耕文化

当豪放派的游牧文化和婉约派的农耕文化相互碰撞

会诞生怎样的美食文化呢?

内蒙古乌兰察布作为中国薯都,草原城市

历史上这里就是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交汇的地区

从宋元时期的边塞互市到清末年间的走西口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

在贸易与战争过程中

推动了文化与物产的交流

农耕饮食文明和游牧民族餐饮习惯相融合

就诞生了很多独特的地方美食

游牧民族主要以放牧为生

逐水草而居是他们的天性

经常长途迁徙的生活方式导致他们不适合发展复杂的厨具和烹饪方法

因此游牧民族更习惯比较原汁原味的饮食

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要食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耕文明以定居、种植农作物的方式为生

通过种植粮食、蔬菜、水果、圈养家畜,辅以渔猎解决温饱

但是农耕饮食比较欠缺牛羊肉和奶制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差异

中国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

有着大相径庭的饮食习惯和物产特点

但是在乌兰察布,这两种文明经过几百年的融汇贯通

游牧民族和汉族人民在饮食相互启发,在物产上互补不足

逐渐形成了诸多美食

铜锅涮羊肉

老北京的最爱

中国的火锅种类繁多

源流也是千千万万

其中流行于北方的铜锅涮羊肉

真正确切的起源虽然难考

但是结合多种说法、史料与饮食特征

不难得知与游牧文化渊源深厚

关于涮羊肉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

成吉思汗遭遇紧急战事

士兵需要赶紧吃饱上阵

因此命令军队用头盔作锅

就地生火,将羊肉削成薄片

煮而食之

而在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墓葬壁画中

也有类似用锅将切小的肉以水煮食的画面

因此涮羊肉的吃法

很可能缘于游牧民族迁移、征战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涮羊肉必不可少的麻酱

在北京,冬天吃涮羊肉非常流行

应该与清代宫廷御膳和满族人的饮食习惯有关

满族人受游牧文化影响较深,也爱好羊肉

民国时期的学者徐珂

著有汇录清代掌故遗闻的《清稗类钞》

里面写到火锅:

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

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之肉片

俾客自投之,侯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锅‘

也写到涮羊肉:

人民无分教内教外,均以涮羊肉为快

而且正宗的北京涮羊肉

对羊的产地、品质很有要求

一般必须是产自“口(张家口)外”

因为这种草原上放养的羊

肉质才够鲜美

莜面

素有“乌兰察布三大宝”的说法:

莜麦、山药、大皮袄

莜麦在各地称呼很多

如油麦、大粒裸燕麦、玉麦、苏鲁等

乌兰察布地区平均海拔较高属于高山草甸

许多粮食难以种植

而莜麦却能够适应这里的气候

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共同的食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荞面饿断腰

意思是莜面很扛饿

由于莜面的脂肪含量、热量很高

而且出粉率高、吃水多

对高寒地区来说绝对是宝贝

有传说是

汉武帝征伐匈奴时

食粮难以补给

因此在河套地区大量种植莜麦

汉军食后耐饥寒、军力大增,大获全胜

后来成吉思汗也发现了莜麦的优越性

在草原上种植

作为军粮,支撑蒙古大军征战四方

无数次文化交流、物产互通

令中国的饮食日渐丰富

背后与地理分布、民族融合息息相关

而当秦宫汉阙都做了土

当游牧与农耕的千年风云俱成往事

唯有美食,长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