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央行官网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1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为2.2%,与上次持平。

至此,央行已经连续10个交易日进行百亿7天期逆回购的操作,等量操作的延续时间为纪录最长;最近5个交易日的操作量持平到期,既未净投放也未净回笼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短期市场资金面的重要风向标之一,央行在公开市场的操作历来受到关注。今年1月下旬,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持续大额净回笼资金,导致市场资金面一度紧张,资金价格出现连续攀升势头。央行对短期流动性的收紧,也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急转弯”的担忧,由此A股连续多日回调。

如今,央行连续10个交易日等量操作,且多日零投放零回笼,释放了何种信号?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货币政策操作带有鲜明的中性色彩,以保持流动性不溢不缺。从中长期看,货币政策或已难回去年的相对宽松状态。

从近期高层不断对外释放的信号来看,2021年的货币政策还是此前一直强调的以“稳”为主,不“急转弯”。

3月11日,在答中外记者问时,高层表示,“去年我们没有搞宽松政策,或者说所谓量化宽松,今年也就没有必要‘急转弯’,还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着力稳固经济,推动向好”。此前一天,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也曾在“委员通道”答记者问时称,2021年宏观金融政策将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广大小微企业普遍关心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将会延续,工、农、中、建等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将会增长30%以上。

另外,从央行最新披露金融数据来看,货币政策也确实未发生“急转弯”。3月10日,央行公布2月社融数据,其中2月社融存量增速13.3%,好于市场预期的13%,也是去年10月以来首次回升。社融数据超预期,一方面说明国内经济增长有后劲,经济在持续修复,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之前的货币政策确未“急转弯”,社融增速没有快速下行。

不过,在经济上行、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大背景下,社融数据的超预期也反过来强化了市场关于货币政策退出的预期。

综合各方观点来看,市场普遍认为,今年政策利率和LPR很可能不会下调。比如,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预计今年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地平衡稳增长、稳杠杆、防通胀、控风险等目标,中国央行降息、降准的概率不大,主要通过“逆回购+MLF”的组合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后续M2和社融增速将逐渐回落。

国盛宏观熊园团队也预计,今年货币政策将较去年收紧,但不会过快转向,将继续保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不急转弯(要转弯+不能急),短期难加准加息。此外,今年货币政策将更注重结构性支持,包括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制造业等的定向支持;“防风险、稳杠杆、收信用”仍是必选项、但过程会较缓和。

央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则在日前表示,我国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稳定经济增长以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至少在今年上半年之前,都不宜收紧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处于升值趋势,要防止短期投机资金大量流入我国。同时,利率应保持平稳或稳中趋降,目前收紧货币政策不利于防范化解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