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生活在唐朝日趋没落的时代,面对着藩镇割据分裂的严重局面,朝廷内部产生了激烈的两条路线斗争:以牛僧孺为首的保守派主张对藩镇妥协退让;以李德裕为代表的一派,坚持法家路线,坚持统一。儒家保守势力恶性膨胀,而法家力量处处受压。

李商隐一生大部分时间寄人篱下,始终不得涉足重要岗位,才能始终无处发挥,他只能以诗歌为武器,投身于当时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为法家路线擂鼓呐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人强烈的主观愿望和严酷的客观形势之间发生尖锐的、不能解决的冲突,这就形成了诗人《无题》诗的思想基础:追求美好理想的热情、理想不能实现的惆怅、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种种复杂心绪。

诗人胸怀壮志,有一肚子话要说,然而在保守势力钳制法家人物的情况下,他只能借助自屈原以来的比兴手法,“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转弯抹角地说出蕴藏在胸中的郁闷,表达出处于被压抑地位的法家人物的积愤。这样就产生了《无题》诗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曲折;不是质朴的素描,而是浓艳的渲染,珠光宝气,绮丽华美。托爱情以寓政治,借脂粉以饰深意。

历史是曲折地前进的。在晚唐,法家路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然而,法家的政治主张无法主宰局势,因而他们的要求在一个时期内实际上无法实现,这样便构成了悲剧性的矛盾。

《无题》组诗,道是无题却有题:热忱地追求法家政治理想和这种理想在当时无法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这就是大部分《无题》诗的共同主题。

这组诗有的以未嫁女子的幽怨,表达怀才不遇的惆怅;有的借男女间邂逅相逢的、短暂的爱情,比喻曾经有过的实现美好理想的一线希望,但却顷刻消逝了;有的则以爱人间的生离死别,比喻理想的遥遥无期,可望而不可及。

比如这首: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诗中说,在重帏叠帐的闺房中,有一位姑娘辗转反侧、夜不成眠。她在想自身无所依,爱情无所托,反遭风波之苦,因而十分惆怅。这种深沉的苦闷,和那些希望有所作为但又遭保守势力压制的法家人物的心情十分相似。

诗人的师友刘黄在对策中曾说:

“有正国效君之术,无位而不得行;有犯颜敢谏之心,无路而不可通。怀愤抑郁,思有时而发。”

这段话和上面诗中所体现的形象可以互相印证。实际上,诗人所表达的“惆怅”以及“相思无益”,正是保守势力实行用人唯亲路线、闭塞贤路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如: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中说,在星寒风冷之夜,诗人和自己的意中人分别于画楼西畔和桂堂东畔相互,虽然客观环境使他们不得比翼双飞,但他坚信彼此是心心相印的。

想望

后来,诗人侥幸有了与她“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的机会,得以在热闹的宴会上和意中人稍稍亲近。然而,催人离去的鼓声响了,良辰美景转瞬即逝,剩下的唯有一片落寞的心境。

在这里,诗人借助男女之间悲欢离合的曲折情境,表达了自己在追求美好政治理想的过程中那种既喜悦又惋惜的心情。诗里所说的“兰台”,是汉代宫中藏书处,这里喻指当时秘书省办公厅。

李商隐曾两次在秘书省任职,这对于怀有统一、中兴国家之志的诗人来说算是一个有可能施展抱负的机会,但这霎时出现的好景,如电光石火一般,很快就消失了:

第一次,诗人因亲近法家一派人物而得罪保守势力,不到一年即被调离职。第二次任职时,执政的法家人物为保守势力掣肘,政局不稳,一线曙光随时有被遮没的危险,诗人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沉重的政治气压,因而才发出“走马兰台类转蓬”的喟叹,流露出忧心忡忡、忐忑不安的心情。这种心情颇具典型意义。

在法家人物的努力下,晚唐沉闷的政局也曾出现过一线生机。以李德裕为代表的法家政治家,“削祸乱之阶”,无情地打击宦官、藩镇军阀和大地主特权贵族保守势力;“辟孤寒之路”,大力扶持中小地主阶层进步力量。

841年,这位才能卓越的政治家第三次当宰相,这对一贯受排斥打击的改革派来说,自然带来一线希望,一丝喜悦。但中唐以来,儒家反动路线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社会上存在着庞大的腐朽势力,法家人物即使有过短暂的抬头,也不能不忧心忡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果然,李德裕执政不过六年,保守派重新上台,法家人物心头上的一线曙光,立即被乌云遮蔽。李商隐所描绘的那种微妙复杂的心情,正是当时法家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精神状态的写照。

随着保守势力的步步得逞,李商隐的仕途越来越坎坷,他的理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无法实现。如果说先前曾一度存有一线光明的话,那么,到了后来,连那一点点企望,也变成可望而不可及的了,正是“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846年,较有作为的武宗死了,宣宗即位,政局急转直下,法家人物被贬黜、流放,多灾多难。李德裕也被流放边境,崖州。至此,法家进步力量被摧残殆尽,再无力重振旗鼓。

屈死

这一切,使诗人的心灵受到最严重的创伤。然而,美好理想鼓舞着他,诗人是顽强的。他的理想愈是濒于毁灭,他对理想的追求、向往就愈强烈,对那些有作为的法家人物思念也愈深。

如这首: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暮春既至,百花凋残,诗人眼睁睁地看着最心爱的人远去天涯,此时此刻,情更深、爱更切,留恋更不比往常。他想到随着时光的流逝,对方也会一样忧患年华之蹉跎,嗟叹孤身之凄冷。

“蓬山”,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指对方远在天涯海角;“青鸟”,神话中西王母派去探望汉武帝的信使,诗人虽然感到相见无期,但还幻想神鸟能为之传递心音。“借美人以喻君子”,很明显,这里所写的既是对美好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求,也是对理想中法家人物无限殷切的怀念。

虽喻

李商隐曾写过不少歌颂有作为的法家人物的诗,其中曾多次提到武宗、李德裕等人。李德裕被流放崖州后,曾引起下层庶人的普遍同情和怀念,出现过“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的动人情景。

李商隐出身没落小官僚家庭,一生只做到校书郎、县尉等小官,大部分时间当幕僚,寄人篱下,也算得上是“孤寒”了。联系这些基本事实,可以启发我们去理解这首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商隐还有一些以开头二字命篇的诗,一向也被作为《无题》诗。《锦瑟》是为较多人熟悉的一首: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大致是晚年所作,它形象地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政治遭遇,寄托着万千感慨。诗人借锦瑟起兴,沉痛地追忆自己曾像庄周梦蝴蝶那样怀有“欲回天地”的美好政治理想,但一腔热忱却像蜀望帝死后变为杜鹃那样转成悲怨。

诗人借大海遗珠比喻自己“凌云”之才为世所弃,用美玉生烟象征自己中兴统一国家的抱负化为云烟。并且总结说,此时此种心情并非回首往事时才有,就是在当年已不胜无可奈何了。

时代的伟大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无题》组诗所反映的思想倾向,是一定历史潮流的产物。透过整组无题诗那深沉、委婉、抑郁、悲怆的音调,晚唐法家对儒家斗争的呐喊声、呻吟声、诅咒声、叹息声、依稀可闻。

《无题》诗辟爱情一境以托政治,是对“楚辞”以来古典诗歌传统表现手法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新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环境“逼”出来的,也和诗人具有的法家思想有关。

李商隐和屈原、李白、李贺等诗人一样,在政治上反对因循守旧,要求革新前进,在文学上,则表现为反对因袭,力求创新,因而才形成了《无题》诗中那种积极的浪漫主义、奇特的想象和迷人的比兴手法。

《无题》诗的情调一般都显得低沉,诸如“惆怅”、“惘然”、“泪”、“梦”、“残”等字句经常出现,总是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如果说,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有名的诗,是对晚唐王朝命运的高度概括,那么《无题》诗则是从各个角度细腻地表达了法家人物在大厦将倾前的痛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