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娱乐原创

文|方正 编辑|朴芳

电视剧中插广告被禁播至今已9年。

9年前,广电总局下发《〈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宣告“播出电视剧时,不得在每集中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彼时,这项规定有效治理了电视台播剧中广告泛滥的乱象。

9年后,时过境迁,互联网的冲击,令电视台处境越发艰难。近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吕焕斌提出了《关于适当恢复电视剧中插广告的提案》,认为这一营收口子的再打开有助于挽救电视台亏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中插广告在网剧生态里早已常态化,是视频平台方广告营收的大头。多年来,因电视台播剧被禁止中插,是其购剧竞争力难敌网端的一大关键因素。

如若提案真被通过,虽说在舆论上难免被吐槽,但大概率会增强电视台购剧竞争力、提升电视台营收情况。可问题是,一个小小“中插广告”的恢复,真的能解电视台长期亏损之围吗?

要厘清此问题,我们或得先从中插广告的演化历史谈起。

中插广告的前世今生

在98年电影《楚门的世界》里,极尽对电视购物广告的讽刺。楚门的妻子好几次突然面向镜头,冷不丁念起一条产品口播,无奈又好笑的喜剧桥段,完美示范了生硬的广告植入对内容伤害有多大。

而媒介的变迁促成了广告的升维。网剧时代,所谓中插广告,一般指插在正片中,由剧方直接制作拍摄、由剧中配角出演的30~45秒广告情景短剧。

既摆脱了传统电视广告的突兀感,又不像植入广告一样惹人烦,中插广告往往能与正片剧情相融,以假乱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有创意的中插妙用喜剧、悬疑等元素,甚至会收获赞誉,所以中插广告常常被直接称为“创意中插”。

最早的创意中插可追溯到《武林外传》,但彼时的“白驼山牌壮骨粉”等品牌还仅是虚构笑料。13年的《龙门镖局》是真正首开先河,每集所设中插短片中,仍有编剧宁财神虚构的品牌,但实实在在混杂了一些赞助商。

15年的网剧《暗黑者2》则更进一步,以50万/条的价格“实验性”地推出创意中插,26条广告换来了近千万的收入,正式打开了市场的一个口子,但多数广告主仍持观望态度。

16年的《老九门》是创意中插行业的一个分水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借助这一热门大IP,七个植入品牌使该剧仅中插收入就达到四五千万,掀起之后半年《如果蜗牛有爱情》《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射雕英雄传》等剧的创意中插热潮。据当时艺恩咨询估算,16年中插广告的市场规模约为8亿人民币。

火遍17年夏天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令中插模式被更多网友熟知和认可。伊利舒化奶“穿越”到三国,不苟言笑的司马孚(司马懿之弟)秒变萌大叔;前来“刺探军情”的夜行人囧态百出令人捧腹。45s的广告,做到了与剧共生,不失娱乐。

也是自17年往后,长视频平台敏锐嗅到了创意中插的商机,把其招商主控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多以7:3的比例与剧方分账此类广告营收。

17年那一年,视频网站开始对单剧创意中插明码标价,如《求婚大作战》中插为120万/条,《军师联盟》为150万/条,《楚乔传》为180万/条。其中,当年最火的《楚乔传》因卖出五十多条中插收入更高达9000万以上。

时至今日,创意中插已是网剧项目的标配。在近期开年大剧《赘婿》中,演员田雨“带货”的易车app中插就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事实上,田雨在前年的《庆余年》中就拍过类似中插广告,同样显著抬升了相关品牌的认知度。

中插广告如何制成?

《军师联盟》找“司马孚”拍中插,《如果蜗牛有爱情》找的是姚檬和赵寒的饰演者,《庆余年》《赘婿》找的都是田雨…… 为什么多数中插广告都是找剧中配角来出演?使用男一、女一来拍效果难道不会更好吗?

这就涉及到中插广告商业模式的问题。品牌主往往不会因创意中插就启用一线演员,毕竟那将花费大头费用,节省成本请配角,性价比会高很多。

从制作层面看,目前中插广告的合作多由视频平台主控。一是因为,中插广告费除包含制作费,也包括平台的投放费用,由平台做主导沟通更方便;二是因为,版权剧通常很难在拍摄时确定播出平台,先和客户谈中插风险较高,害怕投放不出去,确定播出平台后才会合作。

而一旦敲定合作,由广告客户向视频平台提出创意需求后,中插广告的一大底线是,必须由剧方拍摄脚本,不能外包。因为开播前只有片方知道每一集剧情,只有他们可以把品牌诉求与正片剧情适配,外人想编成这样的广告很难做到。

另一方面,平台方也会严格要求导演、摄像、演员都是该剧原班人马,即使戏已杀青数月,拍摄时仍需让剧组相关制作人员全回到原拍摄地,以保证拍摄场景与正片一致。

由此可见,中插广告是内容质量有所保证的广告模式,这也是为何现今创意中插的总报价往往由千万级别起。但与此同时,创意中插的缺点也不容忽视。

在《军师联盟》时期,创意中插的出现令观众耳目一新,会被短片的创意所打动,但如今,中插已被广告商与制片方肆无忌惮的过度开发,有的剧经常会一集放入三四个中插,严重影响观看体验。

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片方、平台方坚守内容操守,有意控制中插数量。例如保证一集1-2个中插,一部剧4-7个品牌中插,会是比较合理、不伤害正片连贯性的数目。

再者,正因电视台渠道的中插限令,剧集拍摄与中插拍摄无法同期推进,这就导致,隔几个月重新集结剧组的制作模式成本极高,且长周期的合作令视频平台的沟通成本也较高。

况且,当剧集进入电视台播出时,因中插必须毫无保留地剔除,少了整整一块曝光渠道,这让中插广告的传播广度远不及强植入广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微妙的是,如若电视台开放中插广告限令,对于中插广告行业来说,正为改善上述两大缺陷提供了某种解决方案。

一来,因投放渠道不受限,品牌主或可实现在剧方拍片同期就顺带拍摄中插,保证了广告内容与正片适配度的再提升;二来,无论将来剧集被卖向何种播放平台,也不必再担忧传播效力,可真正实现剧集和中插打包贩售。

电视台真能借此翻身?

如此看来,如若真的恢复电视台中插广告,大概率会助推中插广告行业制作模式的升级,拉动行业的一波新增长。但反过来,中插广告的恢复真是电视台的“救世主”吗?

事实上,在当下的购剧过程中,因电视台流量匮乏,电视受众群年龄较大,电视剧营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与下沉电视受众需求匹配的品牌种类单一、数量稀缺,中插这一广告营收渠道的扩增并不能根本改变这一现状。

另一方面,因创意中插内容是网生产物,未必会受到电视受众的追捧,相反,因广告激增带来看剧体验的下滑,电视受众有继续流失的风险,这些因素很可能导致品牌的转化效果不如网端。

基于此,电视端中插广告的定价若与网络平台的千万量级持平,品牌主多半不会买单,这意味着,电视台中插广告带来的营收空间还是未知数。

当然,如果中插广告能够适应电视台生态,一部剧带来千万级的营收,对于平均一年播出十几部电视剧新作的地方卫视来说,确实可能带来几亿的营收增量,对缓解地方卫视营收压力是一大利好。不过,这只是最理想的状态。

当下,我们仍需明确,中插广告的放开只是缓解亏损的暂时之法。缓解电视台亏损的关键还是要靠推动融媒转型、提高作品质量等硬举措,从而吸引到实打实的增量受众回归电视,那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