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军最近在俞敏洪主持的一档节目里对银行发起了抱怨。

他说:“最近几年华谊兄弟确实遇到了困境,但还没有到摘牌的境地。银行在关键时刻逼债让自己感觉到世态炎凉。当初自己不缺钱的时候,是银行的人天天上门说这个产品怎么怎么好,本来是没有这笔债的,现在公司紧张了,你天天往回抽!”

说这番话的王中军像极了我之前做银行贷后管理时遇见的那些还不上钱的企业老板。

当年我做银行的贷后管理人员,曾经多次与客户经理去面见那些还不上贷款的企业老板,了解后续的还款计划,敦促其持续还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老板和王中军的措辞几乎都一样,主要表达两个核心意思:

1、企业遇到困难了不假,但要对我们有信心,现在还没到破产的地步。

2、咒骂银行,当初自己经营好的时候,明明不需要钱,是银行积极主动来给自己贷款,现在情况不好了又开始抽贷。

外行人听到这两点往往就会觉得企业老板多么弱势,银行多么无耻。可是作为行内人,我能明白企业老板的苦衷,但也清楚银行的做法是多么正确,银行被这样评判是多么委屈。

下面我就王中军的这则谈话分享四点内容,看完之后,也许你会明白银行的苦衷。

1、我曾多次说过,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不是自己的钱,是储户的钱,如果银行大面积收不回贷款,造成银行经营出现问题,将来受委屈的主要是储户。因为存款保险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基金只保障50万以内的存款。说到底,银行的催收是在为储户伸张正义。再往深了去说,与万千储户的存款相比,一家企业短时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2、一般来说,一家企业往往会在多家银行,甚至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作为银行贷后人员,我们都受过一定的培训:有困难的企业资金有限,如果我们不抓紧要求企业主还自己的钱,它有限的资金就会还给其它金融机构。这种案例,我是经历过很多次的,甚至我有个同事就是因为企业还了其它银行的钱,最后没有钱还我们银行而最终被迫离职的。

3、一家企业有困难需要帮助不假,但是最应该提供帮助的也许不是银行。企业老板肯定会有众多的生意伙伴或者朋友。在企业出现困境时,这些人才是真正要伸以援手的人。如果没有,那极有可能说明这家企业的老板在朋友圈已经没有信誉了,或者说他的朋友们都认为借了他钱,他也还不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是很难度过危机的。比如王中军就是向史玉柱和柳传志借了两三个亿,才让企业有了好转。

4、银行发放贷款给企业,企业肯定是使用了的,这部分资金在企业的发展上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也许企业的财务最清楚。老板说银行当初积极营销给不需要资金的自己,现在困难了又要抽贷。这说得好像自己没有用过资金一样。签合同时双方自愿,现在钱也用了,银行履行合同,怎么就被说得这么无耻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

银行的本质是信用中介,将储户的钱放出贷款,通过息差来获利。贷款不良增多,不仅会损失本金,还需要将过去的利润拿出来填补窟窿。如果出现大面积不良,银行的发展就会出现危机。贷款的质量决定了一家银行的未来,这也就是为什么银行业很看重不良率这个指标的原因。出于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为了保护放出去的贷款能够收回所作出的合法催收都是出于本能,是职业操守。

银行所有的贷款都是有合同的,无论当初发放贷款时是用何种姿态,只要签了合同,都应该以合同的内容为准,这也是契约精神的体现。在银行不帮自己的时候,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亲戚朋友,过去的人脉关系才是企业最应该去考虑寻求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