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五哥读书。今天我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叫《人工智能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的作者是玛格丽特.A.博登,历任英国心理学会哲学和历史分会主席,也曾担任英国皇家哲学,学会理事,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人士,曾出版有《人工智能史》一书,本期要讲的这本书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本书收集了人工智能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十五篇论文,这些论文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哲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总结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也为我们推演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

说到人工智能,一般人大概都会联想到电脑、智能手机、智能音箱等工业制品,一些对汽车行业比较关注的朋友,也许还会联想到,即将普及的无人驾驶技术,这也是普遍意义上,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这种理解并没有错,普通的老百姓如果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似乎对生活也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但放在科学家身上,事情就变得非常复杂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机器到底有没有实现完全的智能。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但最终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支持者认为,有些机器已经具备了完全的智能,因为它们可以代替人类去做很多的事情,而反对者则认为,机器终究是机器,机器再怎么先进,也不过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工具,它们做出的任何举动,实际上还是受到人类的控制,因此它们并不具备完全的智能。当然,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正反双方都拿出了各自的证据。

我们先来看看支持者拿出的证据。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台下围棋的机器人,我们暂且叫他围棋机器人,在世界棋坛上,这个围棋机器人可谓是战果累累,它先后战败了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世界第一天才少年柯洁等人。后来,人们又举行了一次多对一的人机大战,具体过程是,让五个世界顶尖的棋手联合起来,共同对决围棋机器人,结果很遗憾,棋手们一败涂地。熟悉围棋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围棋游戏非常考验人们的智力,被称为是人类最后的智慧堡垒。可是,在机器面前,人类却输得一塌糊涂。因此,这就很好地印证了机器已经具有完全的智能。

但是,在强有力的证据面前,反对者们却不肯认输,他们也拿出了自己的证据。他们的证据是科学家约翰.瑟尔提出的一项思想实验,具体的过程这样,假定有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英国佬,被关在一个封闭的小屋内,小屋内除了一本英文手册和一些中文纸条外,什么都没有。游戏的规则是,当有人从外面递给他一张中文纸条时,当他看到纸条上有提前约定的中文字符,那么他就可以通过查询手册,找到相对应的另一张中文纸条,然后把这张中文纸条递出去。外面的人连续不断地递进来纸条,而这位不懂中文的英国佬可以通过查询手册,顺利地将对应的纸条递出去。事实上,在他们彼此之间传送的中文纸条都是相互对应的提问和回答。在外人看来,似乎房间里的这位英国佬中文很棒的样子,每次都能顺利地回答中文问题。但实际上,他对中文却是一窍不通。

反对者们解释说,事实上,那个屡战屡胜的机器人就像小屋里的英国佬,它其实并不具备人类那种可以独立思考的心智,它对围棋也是一窍不通的,只不过,那些聪明绝顶的发明者,为他们制定了完美的行动手册,他们只需要按照对应的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因此,反对者们就认为,机器并没有具备完全的智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以普通人的眼光看,似乎反对者们的观点更有说服力。那么,我们是否就能认定机器并不具备完全的智能呢?我想恐怕还不能。本书的作者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归结到哲学的范畴,想要真正搞明白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更深的层面去分析。

我们想要搞明白人工智能是什么,势必还要搞清楚人类的心智是什么,就好比说,我们想要判断一种生物是不是鱼类,就要先弄明白什么是鱼类,这样才能有一个参照的标准。

在这里,我们需要解释一下这个叫做符号主义的概念,它的基础理论是,认为理性能力就代表着人类智慧的全部。符号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心智主要就是认知和推理,认知和推理的基本单元是符号,其中认知是对那些代表着一定含义的符号进行运算的过程,推理则是采用启发式符号和启发式搜索,对问题进行求解的过程。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把人类看作是一台具有运算功能的机器,而人们产生的思维和判断,实际上是建立在这台机器对外部信息的认识和推理的基础之上。

那么,这种观点有没有理论基础呢?当然有。

在过去,甚至是现在,人们应该都会认为,人们的心智和身体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因为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具体的形状,而且也需要遵从一定的生理规律,就像我们不吃饭就会饿,不喝水就会渴一样的道理,或许也可以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手机,没有电池它就开不了机,但心智却不同。它不仅没有具体的形状,不需要占空间,也没有生理规律的限制,完全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能够随意地联想,也能够存在与不同的空间和维度,因此就可以证明,人类的心智不属于身体,两者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科学家们却推翻了这种观点,他们已经证明,心智事实上就是大脑实现的功能。因为如果大脑受损的话,人们的心智就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如果照这样说的话,心智肯定就不能脱离身体而单独存在。于是,符号主义者就根据这一点判断,机器其实已经实现了完全的智能。

他们认为,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也是信息的一种形式,当然就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而机器完全具有处理符号的能力,所以就能够实现运算和推理,这同人类对符号进行运算和建立的基础推理是一模一样的。

关于符号主义者的这种理论,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

比如说,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说“外面下雪了”,他大概就会想到,出门的时候需要带一把伞,另外还要多穿点衣服。这是一个简单的推理过程,当人们在听到下雪这个词汇的时候,实际上是得到了一个符号,人们会对这个符号代表的含义进行分析,然后得到天会变冷,雪花会把衣服打湿这样的认识,最后再根据相关方面的信息,推理出出门的时候需要带伞,还要多穿点衣服等行为。

而人工智能呢,它们虽然对天冷没有切身的感受,但同样也能根据下雪这个信息得出需要带伞和添加衣服这样的结论。

再比如说,一加二等于三,这道简单的数学公式,人们根据一和二还有加号,这三个符号,最终推理出三的结果,而人工智能也是根据那三个符号,得出三的结论。

当然了,在这个推理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心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虽然两者都能根据相同的符号和信息,得出同样的结论,但其中的工作原理却不一样,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人们在得知下雪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天冷和雪花会打湿衣服,人们得出要带伞和加衣服这样的结论,是基于对下雪这个概念的理解,而人工智能显然是不能够理解的,它们实际上完全跳过了思考的过程,直接得出了结论。

但是,机器毕竟是机器,目前的人工智能,也只是基于符号主义理论,制造出来的,我们前面说,符号主义讨论的主要是认知和推理,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内容。因此,我们对这样的人工智能进行评判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参照人类智能的标准来评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如何评判人工智能,英国著名的数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给出了一套标准,被后人们称为图灵试验,它的基本理论是,让人们对电脑进行提问,根据电脑回答的失误率来判断它是不是具有智能。具体的方法是,把参与测试的人和电脑分开,让测试者向电脑提出问题,然后再判断答案是其他人回答的,还是由电脑回答的。经过多次的测试,如果参与测试的人,平均失误率超过30%,那么就说明电脑通过了测试,就会被认为具有人工智能。

根据图灵的理论,只要机器能够做出一定比例准确的回答,就说明机器已经拥有理解能力了。当然,这里的理解跟我们普通意义上的理解并不是一个概念,这其中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小屋的实验,小屋里面的英国佬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中文的意思,但却给人一种理解的假象。

但不管怎么说,如果只在认知和推理的层面,人工智能已经达到了和人类相似的水平。

有了这种结论,符号主义者就变得更加得意,前面我们说,符号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理性能力代表着人类的全部智慧。因此,符号主义者就认为,人工智能事实上已经达到了人类智能的水平。只要是人类智能,能够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也同样能解决,比如说那些精彩的表演,比如说奥数比赛中所有题目的解答过程,再比如说物理学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

关于符号主义者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人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知道每一个具体的数字代表着一个数量,比如说5这个数字,人们都知道,它可以代表5个人,也可以代表5只猫,5条鱼,总之,人们知道5这个数字,可以代表任何跟5这个数量有关的东西。而人工智能呢,只要人们输入相应的指令,告诉它,5可以代表任何表示数量是5的东西,它也能做出正确的运算,比如说,你提前输入了指令,告诉它,5可以是5个苹果,也就可以是5个香蕉。这个时候,如果你再问它,5个香蕉加上5个苹果总共有几个水果,它就会正确说出10,这个数字。

以此类推,按照这样的思路,只要人们输入足够多的指令,人工智能就能帮助人们完成任何事。

但是,随着深入的研究,人们发现,用符号主义理论,来建立人工智能系统,在投入使用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在是对不确定的符号和问题进行求解时,它们往往表现的非常不智能。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事实上正是出在足够多这三个字上面。按照符号主义者的理论,输入的指令需要足够多,但足够多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概念,根本不可能实现。比如说那个小屋子里的英国佬,如果你想让他,对任何问题都对答如流的话,那你就需要把中文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翻译成英文,然后记录在那本英文手册里。我们可想而知,那本英文手册得有多大呢?且不说英文手册大小的问题,只说把中文全部翻译成英文,这也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事。

放在人工智能上,道理是一样的。比如说5这个数字,如果想让人工智能每次都不会出错,就必须把5这个数字,能够代表的事物,全部以命令的形式,输入进人工智能系统里。除了5这个数字外,还有其他无数个数字。

另外,除了输入命令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外,符号主义理论也会面临另一个重要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步骤和条件下,搜索出最佳的答案。在求解答案的时候,随着问题难度的提升,人工智能所需要的运算量会呈指数增长,如果运算量达到某一个临界点,人工智能就面临着瘫痪的风险。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当年,国际象棋电脑,“深蓝”的表现。深蓝在制造初期,重达1270公斤,有32个处理器,每秒的计算量接近2亿步,其中还输入了二百多万局,优秀棋手的对局。就算以现在的眼光看,深蓝也能称得上是一台超级计算机。但是,在1996年的人机大战中,深蓝还是输给了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于是,科学家们对它进行了改造,才在1997年以领先一局的成绩险胜卡斯帕罗夫。深蓝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人的话,很显然是胜之不武的,因为它的块头就摆在那儿,而且,它还拥有32个处理器,对于一个人来讲,就相当于是长着32颗脑袋。

从深蓝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按照符号主义坚持的理论,人工智能想要在简单的国际象棋上,与人类打一个平手,都显得如此困难。那么,在其他更为复杂的方面,我们也就不敢奢求的更多。而后来人们制造出来的围棋电脑,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因为围棋的棋路比国际象棋更加复杂,采用人工智能的话,就需要更大的运算量,因此,这些围棋电脑在赛场上表现的就非常不理想。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基于符号主义理论制造的人工智能,事实上并没有实现完全的智能。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到我们开头部分说到的那个围棋机器人,这位下棋小能手在赛场上的表现可谓是风生水起,它不仅打败了世界顶级的围棋手,还让五位顶级棋手组成的联盟也溃不成军。这个围棋机器人在赛场上的表现确实很出色,但是,它并不是基于符号主义理论制造出来的,而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联结主义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严格来说,联结主义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它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但起源恐怕还要归功于英国的哲学家大卫.休谟。前面我们所说的符号主义,它的主张是,人类的理性能力,代表着人类智能的全部内容,而它的理论基础则是,以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理论为前提。但在18世纪时,这种传统的理论却遭到了休谟的深刻批评。他认为,除了理性外,还有很多方面能够体现人类的智能。就比如说人们对因果关系的判断,从表面上看,人类对因果的判断是一个简单的理性推理,但实际上还是源自人们观念的联结习惯,而这种联结习惯,又是人们汲取了以往的经验而形成的。在这里,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第一次伸手去拿装着开水的玻璃杯,结果被狠狠地烫了一下,这时候,我们就总结了一个经验,那就是,装着开水的玻璃杯很烫,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拿。到了第二次第三次,我们再看见装着开水的玻璃杯时,大概就不会直接伸手去拿。从表面上看,我们不去拿装着开水的玻璃杯,是对开水很烫这个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的推理结果。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根本不需要推理,仅仅是基于以往的经验所做出的条件反射。

休谟在提出这种理论的时候,完全是基于自己对人类行为方式的观察,不过他的理论最终也得到了神经科学家们的证实,科学家们发现,人脑的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当联结在一起的两个神经元遭到频繁的刺激时,联结两者的突触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当以后再受到同样的刺激时,人脑就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事实上,这也正是我们记忆的形成过程。

在休谟和神经科学思想的启发下,人们逐渐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也就是联结主义,最后,联结主义理论也被应用在人工智能的研发上。

在人工智能领域里,联结主义者的主导思想是,在研发人工智能时,首要任务是模仿人脑建立起大脑模型,在计算机上模拟一个神经元网络,让机器能够自主地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有了这个前提后,当计算机在遇到一个问题时,就可以通过最终反馈的结果,不断变换联结的形式,最终构建出能够得出正确答案的联结组合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计算机也能够像人类那样,通过不断地试错,积累出一定的经验,如果以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不需要再进行运算,直接就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联结主义和符号主义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其中最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有没有自主性,符号主义强调的是输入大量的指令,而联结主义更注重培养人工智能,积累经验的能力。就拿开水玻璃杯来举例,如果是基于符号主义理论的人工智能,它在第一次得出,不能直接触碰玻璃杯这个结论时,需要先把玻璃杯拿起来试一次,但在以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时,却还是需要拿起来尝试。而基于联结主义的人工智能就不一样了,它在第一次得出这种结论时,虽然也需要拿起来尝试,但它会把这个经验,记录在模拟的神经网络里。因此,在以后需要得出这种结论时,它就不需要再拿起来尝试。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基于联结主义的人工智能可以省去很大的运算量,这就避开了基于符号主义的人工智能,运算量过大的缺陷,也让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从这个角度看,基于联结主义的人工智能似乎是前途无量的,好像也实现了完全的智能。但是,它并不是一点缺陷也没有,其中暴露的问题也非常棘手,主要就体现在,它太过依赖于以往的经验,而且不会对过往的经验进行甄别。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太过刻板。人类虽然也是从经验中学习,但人类在面对经验时,总是抱着区别对待的态度,人们往往非常重视一些特别重要的经验,但也常常会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经验。而且在很多时候,人们获得的某一种经验很可能只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并不一定需要自己去证实,但基于联结主义的人工智能却不同,它们获得的每一条经验,都是来自自己的亲身经历,而且还是建立在大量试错的基础上。另外,人类的学习有一定的创造性。也就是说,人类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获得某一条经验,人类很可能会额外获得很多条经验,但人工智能显然做不到这一点。比如说,人们得知装着开水的玻璃杯不能摸之后,就会联想到装着开水的啤酒瓶同样也不能摸,但人工智能可能需要去试一试,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因此,如果这样说的话,基于联结主义的人工智能实际上仍然没有实现完全的智能。

但是,不论是基于符号主义的人工智能,还是基于联结主义的人工智能,它们身上暴露的问题,并没有体现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根本差异。毕竟,就算某个人反应慢一点,或者是变的刻板一点,只要他还能进行正常的思维,那他就完全还属于人类。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差异,主要还是体现在通用性和感情上。

我们先来看看通用性。首先说人类,人类的大脑在指挥人们做事情的时候,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项任务,比如说,人类大脑可以指挥人们下象棋,也可以指挥人们驾驶摩托车,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事情可以操控。但人工智能却不一样,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只能在某一个方面发挥出作用,比如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围棋机器人,设计者的初衷是让它来下围棋,因此它就干不了其他事。所以说,现在的人工智能智能依赖设计者给它提供的智能,并不能自发的产生灵活应变的能力,如果设计者没有给它添加某一项技能,它也不可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去掌握这项技能。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感情。我们都知道,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或者体验到不同的感受时,内心里都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的情绪,比如说,当我们被装着开水的玻璃杯烫到时,我们会下意识缩手,疼痛的感觉也会在很短时间内消失,但我们内心还会持久不断地体会到这种痛苦,我们甚至可能在心里咒骂,也可能表现在语言上,而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很可能会经常提起这件事。再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时,我们的情绪会发生一定的波动,在整个情绪波动过程中,我们体验到的可能是兴奋,可能是慌张,也可能是自惭形秽带来的痛苦。

总之,在面对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我们内心都产生了切切实实的感受,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主观感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情。

但是,人工智能就不会这样,它们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但在内心里其实并没有感觉。

比如说,当一个机器人被开水烫到时,它或许也会快速地缩手或者发出一系列咒骂声。但是,它监测到的只是温度的变化,这些都是设计者提前输入进去的指令,它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痛苦,当然也不会产生持续不断的痛苦感。

在《我的女友是机器人》这部科幻电影里,机器人女友悬挂在断崖的边缘,为了救回自己的男友,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将男友甩回到地面上,但最终却牺牲了自己。这一幕确实令人动容,机器人女友也确实拥有人类的感情。但是,这也仅仅存在于科幻电影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远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现在最为先进的人工智能,也仅仅只是能够模仿人类感情的功能,但并不会产生主观的感受。如果有可能,我们可以制造出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仿制品,它们在外观上,在言谈举止上,也许跟人类一模一样,但在主观感受上却完全不一样,确切地说,它们并没有自己的主观感受。比如说,它们看到一个美女时,也许会吹口哨,也许也会表现的很兴奋,但它们并不会在内部产生一系列情绪的变化。再比如,当人工智能看到辣椒时,它们也许会说出辣椒这个词汇,也许也会表达出来辣椒狠辣的意思,但他们并不会联想到吃辣椒时那种热辣的感觉。

总之,人工智能并没有一个自我的概念,也就是说,它们没有自我意识,总是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断自身遇到的问题,它们只会去处理问题,而不会对问题本身产生一定的思考。

当然,这也是人们在研发人工智能时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毕竟,人脑的结构太过于复杂,人们甚至连人脑的构造都没有搞清楚,当然就谈不上模拟了。

不过,人工智能的研发工作并没有到达走投入路的地步,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途径可以去尝试。在我们面临绝境的时候,一个叫做赫伯特.雷德福斯的哲学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他认为:人类的智能不仅仅发生在大脑中,还发生在人们的身体上。因此,如果想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就不仅仅需要考虑发生在脑袋里面的事情,还要认真地研究身体方面的智能。

初看雷德弗斯的理论,似乎显得非常荒诞不经,但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而且现实中很多客观的事实也能证明这一点。比如说,当我们触摸到装着开水的玻璃杯时,会迅速地缩手,但在缩手的一瞬间,我们事实上并没有感觉到灼热,往往要等到一两秒之后,我们才能感觉到那种疼痛。也许大家不愿意承认,但这就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相信很多朋友也都有过切身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当人们做出缩手这个动作时,事实上大脑并没有接收到相关的信息,因此,做出缩手的动作,并不是大脑下达的指令,而是我们的手臂自己做出的反应。

其实类似的例子也很多,特别是在体育赛场上,比如说篮球运动,当篮球忽然飞来时,运动员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大脑也根本来不及下达相应的指令,但运动员往往能够准确地接住篮球。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能够做出正确的动作,完全靠的是手臂本身的智能。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身体好像也拥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在没经过大脑指挥的情况下,也会自发地做出一系列举动。听到这里,大家内心是不是升腾起一丝忧虑?会不会担心自己的手,会不由自主地伸进别人的口袋?又或者是担心自己的腿,在没经过大脑允许的情况下,随意奔走在马路上?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像类似这些意图明确的举动,大概还得接受大脑的控制,人们的身体之所以能够做出那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举动,实际上还是因为大脑没有来得及反应,这才让人们的身体智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

但是,德雷福斯的理论,如果能够应用在人工智能领域里,前景就相当的广阔了,因为人们完全可以避开人脑这个大难题,转而研究人类身体的智能机制,身体相对于大脑而言,那就简单多了。

不过,就算是人类身体的智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研究透彻的,这势必还需要相关的科研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人工智能的研发,也许还需要更加前卫的观念来引领。

至此,我们本期要讲的核心内容就为大家讲解完毕,下面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理性主义的传统理念和符号主义理论的局限,人工智能只能实现认知运算和推理方面的智能,它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运算量。联结主义理论的提出,让人工智能的发展实现了技术层面的突破,人工智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主性,但它们过于依赖以往的经验,又常常执着于那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经验,因此,也表现得不是很智能。最重要的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并不能像人类那样,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们没有自己的感情,没有自我的意识,更没有人类丰富的情感。由此可见,现在的人工智能并没有实现完全的智能。因此,在发展人工智能的道路上,人类势必还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但是,我们在研发人工智能的时候,务必要做到小心与谨慎,我们理想的人工智能,是那些像机器人女友那样的,有着丰富感情的,跟人类站在同一个阵营的人工智能,而不是那些把枪口指向人类的冷血机器人。

五哥读书,每天一本好书精读。和我一起,精进学习,自我迭代。

本文由董浩读书app创始人、《粉丝经济学》作者吴高远先生(网名五哥)原创撰稿。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