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聚焦两会

近日,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要科学总结和评估中西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效果,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

— 2021.3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次两会上,都有哪些中医药相关的声音,我们一起来聆听。

张伯礼:将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期医药支出纳入医保

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将向大会提交《关于重视新冠肺炎康复问题的建议》:

一、相关部门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开展一揽子新冠肺炎康复问题科学研究,建立统一的中西医康复治疗方案和评价标准。

二、建立康复定点医院,开展医务人员康复培训,并建立康复平台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和评估。

三、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患者主动康复,居家康复,自觉参与康复治疗。

四、康复工作中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在统一的康复方案基础上,制定一人一策的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康复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治疗。

五、建议相关部门将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期医药支出纳入医保,给予适当比例报销。有关部门在康复药品及器械研发及注册方面予以支持。

耿福能:建议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课程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医药文化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建议,“在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强大势头下,我们更应该对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让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树立文化自信。”

在耿福能看来,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全程参与治疗,取得显著成效,更显示了中医药强大的优势,“但是在当今社会上,“中医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让国人破除偏见,建立文化自信,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非常重要。”

中医药必须从娃娃抓起,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让中医药文化的根深植于下一代心中,树立起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志向和理想。耿福能认为,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传递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积极引导中小学生认识中医药,对于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长远影响。

司富春:建议建立和完善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

社区是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社区疫情防控是我国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功的重要经验和做法,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中医药疫情防控的经验既为社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新的思路,也促使社区中医药发展迎来新的机遇。针对建立和完善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健康社区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司富春建议:

一是建立和完善社区中医药疫情防控长效机制。

二是建立智慧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平台。

三是多方联动健全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

四是加强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五是建立社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模式。

唐纯玉:建议将中医药纳入疫情防治体系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长足发展,但在重大疫情防治中发挥作用还明显不足,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尚未形成制度化,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应急规范中均没有体现中医药参与的内容,让中医药作用发挥处于尴尬境地。

全国人大代表唐纯玉表示,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医药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为此,唐纯玉提出三点建议。

1、修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西医协作机制和救治机制。

3、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医医疗预防和救治的综合保障体系。

庹勤慧: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建议加强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训

“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随之而来是慢病成倍地增长起来,生病的老人谁来照顾成了很关键的社会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庹勤慧一直十分关注人口老龄化情况,她建议加强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培训,提高慢病管理服务质量。

庹勤慧建议,现阶段应加快完善中西结合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例如可以中医药高校为主体,将中医的理论体系与西医的全科医学结合,扬长避短创建一套中医防治慢病和疫病的教材,系统地培养大批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等。“若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将对我国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强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十分有益。”庹勤慧表示。

吴焕淦:完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制度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但中医药标准化人才体系建设尚不完备。”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吴焕淦表示,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制度。

吴焕淦建议,联合多部委建立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顶层设计。建议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将标准工作纳入各部委中医药相关工作施政考虑。

马骏:准予中医学术型研究生报考执业医师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马骏建议修订相关政策,对具有中医临床相关专业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相当于大学本科1年的临床毕业实习和1年以上的临床实践经历的,该研究生学历和学科可作为报考执业医师资格的依据。原因如下:

一是具有中医专业本科背景的中医学术学位研究生具备处理中医临床基本问题的能力。

二是不建议执业资格考试将事实具备相关水平的人员拒之门外。

三是培养需求大与就业难的矛盾,造成医学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是可进一步改善医疗行业特别是基层医疗人员不足的问题。

五是加强社会医疗及健康服务力量的需求。

王宜:尽快开展中医药非遗项目专项调查

“发挥中医药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意义。”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营养科主任王宜带来了《加强中医药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力度,尽快开展中医药非遗项目专项调查、扶持弱势项目》的提案,中医药非遗项目保护成为她关注的核心话题。

王宜认为,中医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仍待推进等问题,中医药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工作需要大力推进。

朱世增:建议成立中医继承和发展委员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第十九款“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提出:“完善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职能,协调做好中药发展规划、标准制定、质量管理等工作,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政协委员朱世增郑重建议升格中医药管理机构:

1、升格中医药管理机构,将卫计委中医司和中医药管理局合并,成立中医继承和发展委员会(下称中医委),任用中医药专业人才管理,独立于同级卫健委之外,赋予足够权责,全权管理中医,使之真正有能力担负起实施中医药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

2、成立由名老中医组成的中医委监督机构,负责监督中医委的工作,防止偏离中医正常的发展轨道。

3、废除以西医标准管理中医医师的法规,由中医委按照中医自身的规律制定相关法规、评定中医医师职称和设置临床机构。

4、废除以美国医药标准为中医药标准的规定,由中医委制定符合中药自身继承和发展的鉴定标准。

姚树坤:加快推进中药审批审评机制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树坤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等在尊重中药研发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中医药临床专家的力量和建议,加快推进中药审批审评机制改革。建立中药新药审批的“绿色通道”;研究并落实依规豁免中药新药临床前安全性研究、部分临床试验的机制,例如具有广泛人用经验的常见病中药新药可豁免第三期临床试验,部分中药新药临床前长期毒性试验周期,可适度放宽标准。科技部应支持、引导中药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形成产—学—研联动机制,提高中药研发成功率。中药复方或天然植物中的单体化合物完成临床前研究、拿到临床试验批件后,研发成功的确定性会大幅提高,对于企业而言,注资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的动力更足。国家医保局应建立中药新药获批后,与医保目录的快速衔接机制。目前医保目录准入遴选是一年一度,对于针对重大疾病疗效突出、重要适应症(如脂肪性肝炎)国际市场短缺品种、药物经济学价值显著的中药新药,可设置更及时的准入机制,保证中药新药在临床的可及性。

王阶:加快中医医院 院内制剂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王阶建议:提升院内制剂的科技含量和人才储备。鼓励医疗机构与企业共同建立符合GMP标准的区域性制剂中心,加强资源利用率。规范制剂研发流程,结合药物研发“非线性建模—多目标优化法”以及大数据算法,将中药性味归经、理法方药及制剂优化配比技术融合,建立新型的院内制剂组方规范。

曾芳:建设高水平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临床实践是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高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等临床实践基地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曾芳认为,在医教协同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临床教学基地的规模和能力与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形。曾芳建议,从供给侧层面进一步扩充高水平临床教学基地。出台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医院成为高校直属附属医院;加强区域协同。允许高校跨省建立直属附属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澎湃新闻、民族广播网

中国中医药报、新浪湖南

红网、央广网、快报、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