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90年代,

华语电影,黄金时代的没落的开始。

有两个比较直接的原因:

第一,台湾省八大片商疯狂购片,导致港片产生泡沫,粗制滥造的作品数不胜数,最后还欠下250部烂尾或未完成摄制的电影。

第二,台湾省市场开始全面开发电影市场,西方电影,日本电影开始进入电影市场,港片逐渐失去在东南亚和东亚的占领空间。

其次,还有个间接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大陆的电影局对合拍片进行管控。

在上世纪90年代,合拍电影失控,原本大陆电影局规定,每年生产合拍不能超过1/4,但由于八大片商的购买堆积泡沫

港片和台商的合拍电影几乎达到了1/3,且这还仅仅只是合拍片,不包括协拍片。

根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合拍片数量达到了54部,而协拍片达到了160部。

台资港片几乎垄断了大陆的影视,港片的出产幕后金主也全部依靠台湾省片商

台湾八大片商不仅制作港片,还制作华语电影。

过去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他们打入欧洲电影市场的艺术品,幕后都是台湾片商注资,在大陆取景拍摄。

那会大陆电影还没起色,物价也低廉,台湾片商用相对低的投资成本,换取了高额的回报,第五代导演也拍出了高素质的影片。

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黄建新的《背靠背,脸对脸》

它们的背后都有着港台资本的身影。

而在香港本土电影电影市场最癫狂的1988到1992年,

历史地缘是因素,电影检查制度开发是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八大片商的注资,香港院线制度主宰的电影业的确立。

有资金,有设备,有观众,有人才...

徐克,杜琪峰,王晶,成龙,洪金宝,都是在这个时候前后进入了香港电影的主流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看到的《英雄本色》《东方不败》《黄飞鸿》《警察故事》《赌神》都出自黄金年代。

1992年,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癫狂周星驰,又创造了星年。

年度十大票房,其中有7部是周星驰的电影,而其中前5名都出自周星驰之手。

香港电影就此形成“两周一成”的时代。

只是此时的“两周一成”时代,

不像过去张国荣和谭咏麟,在歌坛上打了好几年都没分出胜负。

无数的烂片堆积,无数的粗制滥造,无数的噱头欺骗....

加速了“两周一成”格局的瓦解。

大陆电影局为防止资本垄断产生泡沫

强制性限制台资进入电影市场。

这使得1993台八大片商开始制裁香港电影,逼着电影人交出250部未完成的港片

粗制滥造,赶工,限令...

1994年,香港电影的合拍片一下子降到了26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雪上加霜的是,上世纪90年,马来西亚和泰国货币风潮,亚洲金融危机...

一纸条约打开了门户,

东南亚和东亚市场也不再购买“港片”。

“里应外合”之下,港片逐渐失去台湾市场、东南亚市场——

黄金年代彻底走向了下坡路。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港片的售价平均售价仅30万港币,制作成本也回落到300万港币

八大片商时期,港片的制作成本高达千万。

资金缺失,香港本土资本开始转向房地产,电影不再是香饽饽的热门行业,

没有敢赌,没有敢投,没人敢拍,没人敢演...

大导演,大明星,全明星阵容也不再是票房的保障。

1993年之后,吴宇森,徐克,黄志强去了好莱坞,

周润发,李连杰,成龙也去了好莱坞拍片发展...

周星驰拍了《大话西游》票房口碑惨败,在永盛跟王晶拍戏还钱,积累资本再创业。

港片的困境越发的明显...

黄金一代的出走,也给了留下人的机会,他们挣扎,拼命拯救日落的香港电影。

曾志伟,陈可辛的“UFO”

王家卫,刘镇伟的“泽东”

杜琪峰,韦家辉的“银河映像”

也都在那个时候依靠着影碟市场,电视台市场,网络泡沫给香港电影插上“呼吸机”

陈可辛也推出了行销亚洲电影概念,开局形势良好,但最终只是“活”在了理论上。

1999年,杜琪峰17天250万港币拍出了《枪火》——

香港电影也似乎再度看到了黎明前的希望。

那个时候的杜琪峰是真的敢拍。

荃湾商场的滚梯电梯,杀手伪装的保安从一侧上电梯,文哥带着一批人从另一侧下电梯

在上帝视角的5秒内,文哥和杀手一直处在同一个画框。

一上一下,一大一小,形成了对立,虽然还没动手,但画面的构图上已经具有十足的张力。

暴风雨来临前,总是有着短暂的宁静。

5秒后,杀手突然出手,其他人异于常人的反应速度,不到4秒结束了这场“暴力”美学。

杜琪峰的电影不同于早期吴宇森“火光四溅”,“义薄云天的男性暴力美学”,

他更希望是一个贴近生活或者是有缺点的一个不完美的人物。

在杜琪峰的电影里边,警察没有固有的道德,都呈现出一种回归的自私和保护自我的疯狂。

而在以前的香港电影,经常是仗势欺人或者正义凛然的两种极化的形象。

杜琪峰有意识地去模糊了警察黑白的身份,也让警察失去了职业的标签,警察的形象在杜琪峰电影里边变得不再气宇轩昂

他们往往散发着市井气息,杜琪峰对警察形象的结构的特点就在于,他从来不会让警察或者过多的道德批评或者让观众去讨厌他。

杜琪峰无论在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他始终都希望观众能够站在一个庞大的上帝视角,极为冷静地去看待我们周遭所发生的一切。

刘国昌在《五亿探长之雷洛传》用江湖道义去掩饰罪恶的本质,而在杜琪峰电影里的警察动机没有养尊处优的狼子野心

他们或多或少是被推进某个陷阱,又或者是一场意外,一场案件,他们所表现的也大多是事件突发后的保护。

观众经常能够看到,杜琪峰电影里边的警察为了寻求自我保护,不断游走于体质秩序的合理运作,又游走于无监管状态的“灰色地带”。

所以在杜琪峰的电影里边经常为了生存又或是为了自我,去做一些违反法律但又极具江湖道义的事情,跟吴宇森的坚定不同的是,杜琪峰电影里边的警察是迷茫和模糊的。

杜琪峰自己给出的解释是,他希望我们能够模糊对警察的认识,模糊关于警察,正义,秩序之间的关联认知...

电影里的警察形象不再担任道德审判的作用,在不成规矩的灰色地带行走,是警徽下个人的现实精神宣泄,这是杜琪峰的目的。

不同的警察形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黑色幽默的黑色暴力世界”——

2005年,杜琪峰对权力深思塑造了《黑社会》系列

过去的“古惑仔”都是各类江湖道义的粉饰,但杜琪峰彻底结构了香港传统黑社会的情节。

不过是为了一个“话事人”的龙头棍,所有参与权力竞争的人都被赐予了坠落和悲剧的宿命。

任达华饰演的大D饰演的话事人因大D一句“分两个话事人”

用石头砸死了大D

在第二部里边《以和为贵》设下鸿门宴,请自己五个“干儿子”给自己祝寿,实际上就是想让他们自己再度竞选话事人

但五个干儿子实际上划分了3个不同的阵营,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想法,而杜琪峰就是借用了2分53秒的镜头,刻画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看你的了jimy”,

“是你给我机会”

你让我选你,我就选你,因为你是我老大。

只是杜琪峰并没有延续这种张力的“黑话”,在《黑社会》里边是对传统香港的权力结构,

于是,我们看到了所有人的结局——

大D死在了车内的乱棍,临死前无望地看着坠落黑道的儿子。

jimy虽然最好赢得了胜利,但是被一句“取消黑社会民主选举,以后实行世袭制度”的命令,碾碎了他对儿孙医生律师的单纯的梦想...

飞机,他是最讲江湖道义,最守旧时代规矩的人,拼命又有勇气,只是他的命运就像是个悲剧的小人物,黑道的权力高层不会有他的位置,他的宿命就是死在“冲突”中...

杜琪峰塑造的忠于“暴力”的描述,“黑色幽默”背后的无所适从,张力中的“视听美学”

让观众感受到杜琪峰的电影不再是为了纯粹的暴力或是批评

他的出现让更多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角度和丰富的理解。

只是,也不曾想到是杜琪峰,凭借着一己之力的“神经喜剧”和“黑色暴力美学”的融合——

给山河日落的“香港电影”插上了呼吸机,

只是,他也不曾想到的是,自己成为了香港电影最后的遮羞布。

香港最后一个大佬。

新世纪之后,庞大的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正在崛起。

华语电影的艺术中心,电影工业,文化中心,由香港完全转到了北京。

如今最好的电影公司在北京,最好的制造公司在北京,最大的宣发公司在北京,最大的媒体公司在北京,最好的导演,演员也都在北京...

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也已经建立了成型的院线商业化体系

虽然院线模式跟过去香港电影一样,但是内地电影做到了太多香港电影想做做不到的事情。

过去香港电影之所以要卖电影出去,就在于本土市场太小,需要海外市场支撑。

如今的内地影视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票仓,虽然说很多人要把电影走出去,但实际上,海外销售绝对不是评价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

电影的影像虽无堡垒,但是文化是有堡垒的。

还是中国那句老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万事不必太悲观,电影市场是没有规律的,未来的不可知性永远潜伏在我们身边。

过去的法国电影的新浪潮,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电影人,但是至今法国和意大利至今没有回到“电影浪潮”的闪耀。

好莱坞的类型电影也开始有了疲惫,越来越多的声音质疑好莱坞的“正确”,异军突起的韩国电影也在去年靠着《寄生虫》拿了奥斯卡

日本也在是枝裕和的电影,新海诚宫崎骏的动画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没人知道,黄金岁月什么时候会到来,也许在明天,也许在后天,又也许在10年后,

但唯一能够肯定的是,

我们若什么都不做,

曙光永远不会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