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疫情的考验,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的开年,我们面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挑战,同时将迎来老龄社会。 已提交“两会”审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以及2021年计划报告草案中,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吗?

感觉像危言耸听一样,感觉不太到,对不对?看看下面的内容就有焦虑感了。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计:“65岁+”5年后将破2亿,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2050年,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30%,老年人口将近5亿。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潘迎春教授指出,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中国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人口基数在逐步变小,加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生育观念改变,90后00后生育意愿明显下降,新生人口出生率下降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老年化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几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老”的这么快,仅仅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从老年人口占总人数的10%攀升到了20%,而法国、瑞典、英国和美国的深度老龄化都比中国有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如何快速适应和预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无疑成了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经济发展是首要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潘迎春教授说:“人口波动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相关,一般来说,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社会对家庭的替代功能越大,生育意愿就会越低,这是被发达国家证明的普遍规律,因此,中国社会发展越快,未来生育率越低是必然的。在中国已经出现生育率低走、老年化显现的趋势时,应该及时终止计划生育政策,让人口自然波动,就好比已经出现低血压症状,就该及时停止降压药一样。生育是一个自然规律,相信人和社会的理性,少点一刀切的行政干预,把生育权还给社会和个人。”

人口老龄化将是下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影响经济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在我国老龄化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为保证充足的劳动力供给,除了降低失业率之外,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尤其有必要加强老龄人口的再就业研究。

中国康养医学会医养结合专委会主任委员、浙一医院副院长、《中国康养》融媒体编委会主任陈作兵认为,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飞速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之路?是目前也是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五中全会,都提出要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养老产业,中国康养产业也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避免“灰犀牛”事件

老年人是一个群体,从医疗、护理、生活、教育、文娱设施、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出发,这些不单单是有钱就能解决,都是需要长远的规划、长期的资源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才能达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医务人员的缺口、养老资源的匮乏、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过缺的问题、社会大众的心理影响问题等等,都是棘手的问题。

潘迎春教授表示中国老龄化需要从两个维度来关注:

短期问题: 1、主要是医疗保健问题,压力很大,现在来看,中国的医疗体系还很不完备,没有为老年化的到来做好准备,尤其是县级、乡镇以及社区卫生医疗体系的建设还很薄弱。 2、养老保障问题。一是资金上,养老社保基金显然不能满足养老的巨大需求;二是养老机构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差距很大。这些短期问题解决不好,会引发非常大的社会问题,影响国人的生命质量。 长期问题: 1、劳动力短缺问题,人口红利消失,未富先老会制约经济长期发展的活力。 2、国防军事问题。

从发达国家早于中国在老龄化问题上的探索和经历,潘迎春教授认为要取长补短,毕竟国情不同,文化不同,要符合国情:“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养老还是根深蒂固的传统,像西方那样把养老全部推给社会是不现实的,国家一方面鼓励养老院的建设,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否定家庭养老,让个人和家庭有选择养老方式的权利和责任,国家不需要大包大揽,也确实承包不了。总之,放权于社会,政府的工作是补漏补缺,否则会承包了太多事又力不从心,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家中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基本意愿。 希望中国的养老体系可以逐步完善,让每一个人老了,都能老有所依。

文|《浙商》全媒体中心 施晓艳

编辑|徐燕娜

监制|冯永明 审核|余广珠、胡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