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善良,勿入行

记得jason最初上幼儿园时,我也是每天提心吊胆,恨不得跟着孩子去幼儿园,生怕他被欺负了,有一次和一位从事幼教的朋友聊天,她说了一句话:不善良,勿入行。

她说:做幼教行业的,心底一定要有对孩子的爱,那种爱是装不出来的,即便是对着孩子父母能装一时,也不会一直能装得好,从眼神,神情以及动作上都可以感受得到。

遇到一位好老师,无疑是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但是这名5岁的小女孩,却没有那么幸运。

9月16日,武汉5岁的女孩豆豆在培训机构被老师用戒尺足足打了8分钟,一天打了5次,有视频显示,还拿着戒尺打孩子的嘴巴,嘴巴已经打烂了,手上,脸上,腿上都有明显红肿。

女孩妈妈查找监控发现,小女孩早就开始挨打了,每天都挨打4到5次,用尺子和手掌扇孩子的嘴巴,扇了20多次。培训机构回应是:

老师想要小孩好,手段过激,家长都可以打小孩,老师为啥不能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师为啥不能打?还真是理所当然啊。

02.为什么越是惩罚孩子,孩子却越不听?

前几天听李玫瑾和俞敏洪的对话节目,俞敏洪曾经提到,他上小学时,语文老师特别好,有文采,讲课风趣生动,总是能吸引到孩子们,但数学老师就总是靠吼骂打学生,所以最后小学毕业时,学生们普遍是语文都很好,数学都很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现象,其实这里也有和很多父母错误的认知:就是认为通过惩罚,打骂才能使孩子屈服,把孩子打怕了,就自然不会再做大人不喜欢的事情了。

但是事实上,其结果往往是相反的。

美国青少年研究机构曾经特意做过一次

横断面研究

:所谓横断面研究就是指在同一个时期研究大批的个体数据,以此来发现和证明。

他们对一群孩子从3岁一直追踪研究到高中,

研究打骂孩子是否能够改变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因为害怕而变好。

最后研究结果发现,孩子在挨打后不仅没有因为害怕而变好,相反是变差了。

1.他们出现了攻击性行为

因为他们从成人那里学到的就是,不高兴时就要打人,通过打人释放自己的情绪;

同时性格变得粗暴无礼,长大后容易出现焦虑等情绪,会将配偶家人作为攻击对象。

2.产生更多负面情绪

孩子在挨打时,并不会想到我要改变什么来避免挨打,这只是大人的单方面以为,孩子那时候想到主要是如何改变我自己的痛苦,同时会感觉到恐惧,担心,害怕或者是愤恨,这些情绪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的。

3.打得越多,效果越差

如果父母从小就是喜欢打骂孩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长大到足以与家长抗衡时,就会突然爆发力量,父母会发现自己的那一套完全没用了,孩子要么叛逆地逃离父母,要么与父母抗争到底,要么是紧闭心门,不与父母交流自己的思想。

这是一种边际效应的递减,孩子越来越大,家长也越来越管不住孩子。

03.当孩子犯错误时,你该如何正确“惩罚”孩子呢?

第一:可以先将孩子带离到一边

这一点,在孩子日渐长大,同时开始自尊心逐步加强时,一定要做到,给孩子留面子,不要当场让孩子下不来台。将孩子带离到另一边,孩子也会因为周围没有别人而愿意向大人吐露心声。

不妨在家里设置一处情绪小屋或者情绪角,当孩子犯错误想不明白时可以带孩子到情绪角落里聊一聊,但是注意,情绪角不是惩戒角,不要让孩子有抵触心理。

第二:情绪平和很关键

很多成人在特别生气时容易惩罚孩子,但是相对于成人来说,孩子其实非常弱小无助,他在成人愤怒时,往往会更加慌张,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即便是孩子犯错,也要在情绪平和时惩罚孩子,而不是盛怒之下,直接惩罚孩子。

第三:明确告知孩子他应该怎么做

最近天气凉爽,家家都开着窗子,我们家隔壁楼里就经常传来孩子的哭闹声,还有大人的说话声,总是听到大人特别恼怒地说:你说你错哪了,啊?你说你错在哪了?然后就是孩子的哭闹声,我听着都起急:你不明确告知孩子错哪了,却总是反问孩子,孩子不是更不知所措吗?

孩子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第四:与孩子一同改变错误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犯错的过程,他需要各种人生体验,包括失败与犯错,在这些体验中得以成长。父母可以协同孩子一同改正错误,给孩子营造更宽松的心理环境,孩子在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内,才会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莎士比亚说: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孩子也是如此,当他因为不惧怕犯错误时,也就是他真正成长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