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事件”最新细节:女孩曾询问偏航原因,司机称心情不好未回答

23岁女生在货拉拉车上跳窗身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事情终于水落石出,调查结果出来了,并没有网络上之前揣测的见色起意,而是真的只有单纯的费用纠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场极端案例里付出的极端代价,我们不禁反思:生命安全、金钱和原则哪个重要?如果可以换个脚本,司机若能体谅女孩半夜搬家的不易和害怕,坦诚告知自己偏航原因;女孩若能给司机一些价值上的肯定和尊重,也许这一路,还能聊出点温暖小事来。

“货拉拉事件”或许可以促进平台规则的完善和规范,但是牺牲了一条鲜活年轻的生命换来的整改实在悲哀。

实际上,这事儿前因后果比较复杂,用“反转”去形容,是对事实和死者的不尊重。

有人认为司机有问题,私自偏航并言语威胁,有人责怪女孩不通人情世故,省钱省出人命。

实际上,这两方的矛盾并不是事件的核心,死盯司机与女孩的矛盾并放大争执是在模糊重点,这种无休止的撕裂对事件的推进和处理没有实质作用,反而会让始作俑者逃脱舆论批判。

多数类似冲突都源于系统机制的问题,但像货拉拉这样的平台似乎总能神隐,在甩掉责任、赚取费用后,将一地鸡毛留给给劳动者和消费者。

在这次事件里,两个同样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摩擦在于两次“未予理会”,一次是女孩在司机告知“等待超40分钟将额外收费”,另一次是司机在女孩发现偏航要求停车时的“未予理睬”。

看客们的猜测不一定是错的,但我们不能指摘一个初入社会不久的女孩,在司机数次偏航并且不予回复情况下的警惕,也无法知悉她平日的生存境遇,为什么在月入颇丰的情况下这么“精明”地省下这笔搬运费。

所以,悲剧之后,除了货拉拉要认错挨打之外,那些“A拉拉”、“B拉拉”是不是也应该“有则改之”?

滴滴“顺风车杀人事件”之后,女孩的过激举动,是能够被很大一部人所理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某为了能够省几分钟时间,多接一单,选择了偏航,并且在女孩发出质疑时,“不予理睬、语气恶劣”。

试想一下,如果女孩和司机任意一方,能够耐心解释一番,悲剧是本可能被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