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的楼市,正迎来新一轮“调控潮”。

杭州将法拍房纳入限购范围,严禁经营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楼市。

上海调控继续加码,商品住宅用地出让实行限价竞价,优先政策购入的新房,在购房合同网签备案满5年后方可转让。还推行了房产中介人员实名从业制度。

深圳前段时间发了二手房参考价后,效果异乎寻常的好,银行卡住了房贷的口子,二手房成交量直接缩水7成以上,如今深圳又准备修订商业用地新规,商务公寓可能就此退出市场,未来住宅用地的供给可能会“井喷式”释放。

为什么经历了1月份和2月份的连续加码之后,长三角、珠三角等热点城市的调控,还是停不下来?

凡事不能看表面,各个城市持续收紧政策只是“表象”,提高购房门槛、延长限售时间、严查经营贷流入楼市这些措施背后,是央行、住建部共同出手主导,矛头指向房企和银行的“长效行动”。

比如,央行在收紧货币政策的同时,开启属于房地产的“双限时代”。

所谓“双限”,指的是对银行“限贷”,对房企“限融资”。

经济参考报3月5日报道称,近日部分大城市出现个人住房贷款额度紧张、放款周期延长、资格审核更严格的情况。

在广州一家股份制银行,每名信贷客户经理只有500万元人民币的房贷额度,据调查,当地新建商品房商业贷款的平均放款周期已经延长到2个月。

而深圳一家股份制银行收紧了对于按揭贷款人的资格审核,要求月入流水至少要覆盖2倍月供,对不符合偿债收入比例要求的购房人不予放贷。

为啥银行房贷迅速收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很简单,央行今年开始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给每一家银行规定了“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房贷余额占比”。

把所有银行分为5档,标准也不尽相同。

比如,六大国有大行(工农中建、邮政、交通)、国家开发银行为第一档,两个上限分别为40%和32.5%,这个集中度管理制度,蓝白已经解读过很多次,这里就不多说了。

说白了,央行不让银行再给房地产那么多贷款了,宝贵的信贷资源要用到刀刃上,银行也很听话,刚出了“限贷”令马上就落实,房贷额度大幅缩水。

还有针对房企的“限融资”。

去年8月份,央行给房企制定了一个“硬规矩”,重点房企都要执行融资新规,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满足这3个要求,有息负债增速才能保持在15%的水平上,否则就不准发债融资。

从今年开始,央行又要求所有房企都执行这“三条红线”,2023年之前,届时财务指标若无法满足,就限制开发商发债借钱。

开发商是房地产市场里的“毛细血管”,融资就是他们的“生命线”,不准房企借钱,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地王出现,从上游遏制楼市里投机情绪的滋生。

对房企下狠手,这条政策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中房报3月9日报道称,根据克而瑞统计,截至2020年三季度,招商蛇口、首开股份、华侨城、大悦城等房企成功降档;截止至2020年年底,融创、金科、阳光城、蓝光等房企成功降档;2021年2月末,绿地也称提前“转绿”达标。

无论是“限银行”还是“限房企”,在楼市“双限”时代,还有一个背景不容忽视:央行正在收紧货币流动性。

众所周知,M2、社融、DR007,都是宏观经济的重要“风向标”,如今,M2增速是自2020年2月以来第一次回落至10%以下,M0首次出现了“负增长”,DR007水平自低点持续上行,中枢由1.5%上行至2.2%左右,短期最高突破3%。社融增速已从10月高位下降0.4个百分点至13.3%。

换言之,在整体货币“水源”减少的前提下,央行又对银行、房企进行“双限”压制,稳房价的决心可见一斑。

住建部同样也不“手软”,今年开始要求在22个重点城市中实行住宅用地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全年将分3批次集中统一发布住宅用地招拍挂公告并实施出让活动。

这22个重点城市有:深圳、北京、上海、厦门、广州、杭州、南京、宁波、苏州、福州、天津、青岛、武汉、合肥、成都、无锡、济南、郑州、重庆、长沙、沈阳、长春。

以前,供地是“挤牙膏”式,每次拍地都引来大量房企哄抢,供地“两集中”之后,一年发布出让公告不得超过3次,供地规模增加,供地次数减少,必然会降低单次土拍出现“地王”的几率,远郊、高溢价地块很容易出现流拍。

这一招对房企来说,直接打到了“七寸”。

原因很简单,原来供地是“日常化”,开发商随时可以周转、拆借资金,现在一年只供三次地,每次供地规模都非常巨大,这就极其考验房企的资金调配能力,资金筹集不到位,原来那样上演高杠杆“蛇吞象”式的地王现象,必然会减少。

综合来看,不管是央行的“双限”,住建部的“单限”,2021年的楼市,已经铸成铸成3大“利器”:土地、金融、房企,已经被全面管控。

注意,这三大“利器”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降房价,而是为了稳住房价。

长三角、珠三角、京沪广深这些一二线城市,有任何上涨势头都要遏制住,二线省会城市、三四线城市可以有更高的容忍度,但不能重复2015-2017年那样翻倍式的上涨过程。

“空手套白狼”的开发商们,以后不能再走“土地抵押-开发贷-地王-回款-扩张规模”这条老路了。

把房地产贷款视为主要业务的银行,要慢慢跟房贷“切割”,信贷资源要向制造业、实体经济慢慢倾斜。

凡是准备冲动买房的人都应该认真想想:当高层把“人、地、钱”全都管住了,2021年楼市,又能掀起多大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