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地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客家人把读书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高于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耕读传家:客家人的优良传统

古时,客家人为使族中子弟受到较高的教育,兴建了许多由乡族集资创办的书院。许多家族还在县、府、省城的“总祠”,除了奉祀祖先的牌位外,还为家中应试的举人才子提取供居留场所、提供膳宿之便。

▲客家人设在祠堂的学校

在客家地区,许多宗族往往用祠堂作学堂,而且每个祠堂都有公产,公产收入的相当数量用来办学,学生读书基本免费。许多宗族把办学,奖学,鼓励仕进的措施订成族规,写入族谱中,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乡村里,若出了秀才、举人、进士(到现代则是大学生)、不管是哪家,都被视为全乡、全村的荣耀。在许多乡、村也采取各种办法,筹集钱、粮、用于资助学生和奖励学生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山书院:梅州古老的书院之一

探求客家人重教的原因,当然不仅仅于此,还有更深层的因素:

其一,客家先民乃炎黄裔胃,中原氏族,远祖多为仕宦之家、书香门第。他们从东晋五胡乱华起,开始“衣冠南下”。这些南下的门户高贵的北方贵族,都存在儒家所谓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传统观念。

其二,为环境所迫,必须识字读书,以求向外发展。客家人经过颠沛流离的游民生活,在栖息地又要与当地原居民进行强烈竞争,身处逆境,更知知识、学阶、官阶的重要性,知教育对维系其家族,对仕途进取的重要性,为求发展,必须读书。

▲客家人曾宪梓开展办学、奖学和助学的活动

其三,客家宗族重视提高族人文化素质,兴办族学。客家各姓宗族对“入仕”的重视和扶助,往往使该宗族同官僚士绅阶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凡登科入仕的族人,不仅自己春风得意,前途无量,而且还给家族带来了政治上的权势。在旧时,政治权势往往伴随着经济利益,进而,整个家族得到光耀门楣的显赫社会地位。

宗族通过兴办族学,一方面对本宗族大部分子弟进行启蒙基础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另一方面又培养出一部分支撑宗族社会地位的士绅学子,维护了宗族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楣杆:客家人考取功名的标志

其四,社会和家族重视教育。客家人认为,读书是谋生的必要途径,视不读书的人是没出息的人,不识字者是“睁眼瞎”。只有读书才能知礼识义,才会有出息。所以,一般的学龄儿童,都要进私塾或族塾粗识文字;而做父母的,为了维护祖先的声誉,或能在族中、乡间居于较优越的地位,对子女的及时上学堂、受教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家中有断米之虞,犹省吃俭用,宁愿肩挑买卖挣点钱,自己捱饿受冻,也要想尽办法让自己子弟上学读书。

▲辛勤劳作的客家人

社会上也颇尊重读书人。尊师是客家人的一大美德,尤其在乡间,对教师尊敬倍至。那些不识字或少文化的农民,更把孩子的前程,寄希望于教师。因此,对教师,思想上十分尊敬、崇拜、生活上关心周到。有人说待老师犹如对灶君,“逢年过节必送礼,家有宴席必有请,杀鸡宰猪忘不了,新鲜菜蔬先敬尝”。

客家地区“重文教”的传统,使交流闭塞经济落后的山区似是天然人库,从宋末的文天祥、明末的袁崇焕,到近代的洪秀全、孙中山,他们通过读书求得真知,名扬史册。千年的尊师重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传统的承继,构成了客家人有历史使命。随着客家人在中国各个领域中的崭露头角,可以预言21世纪。他们在履行自己的“使命”——中华民族的振兴上,也将会有更为出色的表现及更为辉煌的建树。 来源:客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