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书法家李邕,文名天下,李白杜甫等曾干谒,却因贿赂而死

文:枯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习传统书画的朋友,大概都听说过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要学其笔意,而不是照猫画虎。事实上这句话出自唐代书法家李邕“似我者俗,学我者死”,最早记录于清朝刘熙载的《艺概》,李邕的意思要比齐白石更加博大宽广,意思是不要一味地模仿学习一个人,而是要兼容并蓄,才能得到书法精髓。

李邕,虽然在唐代星辉熠熠的书法家里面排不到前列,可是若以行书而言,李邕堪称大家。李邕师法王羲之,得其神韵,并为之变体,结体茂密,笔画雄劲,笔力遒劲,险峭爽朗,对后世行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宋元时期几位大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无不受其影响,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

李邕不但擅长书法,而且在当时以文名天下,因曾任北海太守,被人称为“李北海”。要知道历史上第一位被称为“北海”的当属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因能诗善文,举贤荐士,蜚声天下,时称“孔北海”,却因刚直不阿,触怒曹操被杀。而李邕最后的结局也是被杀,不过却是因财而死,下面我们就来翻开历史尘封,概述其始终。

一、出身名门,少年成名

李邕《叶有道碑》(局部)

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广陵江都人(一说武汉,一说扬州)人。其父为唐朝著名学者李善,博学多才,却不善于言辞,被时人称为“书簏”,也就是书箱之意,专心著书,著有《文选注》、《汉书辨惑》传世,《昭明文选》由南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撰,然而真正使得“文选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则源自李善。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七·文艺中·李邕传》记载,李邕年少聪慧,其父李善注释《文选》书成,让李邕阅读,李邕提出不同见解,李善认为颇有见解,于是把两种注释并书。等到成年后,李邕拜见当时文辞大家宰相特进李峤,想阅读秘书阁皇家藏书,李峤说:“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在李邕多次请求下,于是让李邕暂时在秘书阁值班,没想到不久李邕就辞去,李峤大惊,试着询问一些玄奥书籍,李邕应对如流,于是赞叹“子且名家!”,于是推荐给朝廷,李邕被拜为左拾遗。

二、不不狂,其名不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邕《李思训碑》局部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文苑中·李邕传》载,李邕为官,直言敢谏,屡贬屡起。当时为武则天执政时期,御史中丞宋璟弹劾武则天幸臣张昌宗谋反,武后不应,李邕在阶下大喊:“璟所陈社稷大计,陛下当听”,武后准了宋璟之奏。退朝之后,有人说李邕,你位卑言轻,一旦忤逆圣意,将遭不测之祸,李邕则回答道:“不愿不狂,其名不彰。若不如此,后代何以称也?”

唐中宗时期,秘书监郑普思以方伎得到中宗宠信,其妻第五氏因鬼道得宠韦后,李邕勇敢弹劾郑普思,不被采纳。又因为和宰相张柬之相善,张柬之被武三思排挤流放,李邕也被贬为富州司户参军事。韦氏被杀后,又被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弹劾任职,人颇惮之。

三、屡贬屡起,文名天下

李邕《李思训碑》局部

唐玄宗继位后,李邕被升为户部郎中,然而宰相姚崇认为李邕阴险急躁,左迁括州司马,起为陈州刺史。后来唐玄宗封禅泰山,李邕在汴州拜见唐玄宗时,献上辞赋,龙颜大悦。于是李邕便沾沾自喜,给人说自己将要当宰相。这让宰相张说非常不高兴,而且李邕平常也比较轻视张说,正好有人告李邕贪赃枉法,于是将其下狱,准备处死。

然而李邕当时以文著称,以敢谏知名,因而这时有一位和李邕素未谋面的许昌人孔璋,上书天子,替李邕鸣冤,说李邕以前直言敢谏,刚毅忠烈,曾经弹劾武则天时期和韦氏宠臣,是国家需要的贤臣。如果非要杀李邕,那么自己愿意替死,说道:“臣闻士为知己者死,臣不为死者所知,而甘之死者,非特惜邕贤,亦以成陛下矜能之慈。”最后李邕被免死,贬钦州遵化县尉,孔璋也被流放岭南而死,二人自生至死从没见面,也可以看出李邕当时声誉之佳。

后来李邕跟随宦官大将杨思勖在岭南讨贼有功,徙澧州司马。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起为括州刺史,又累转淄州、滑州刺史,后回到京师。当时李邕久负盛名,重义爱士,为人称道,人们传其面貌有异,于是在京城因其围观,后进文士,争相拜谒,使得门巷填隘。结果引起他人嫉妒,不得留在朝廷为官,出为汲郡、北海太守。

四、盛名之下,李白杜甫崔颢等纷纷拜谒

李邕《麓山寺碑》局部

李邕当时以文名天下,声誉极佳,因而后学文士纷纷拜见,以诗干谒,希望得到推荐,以博名显。李邕也广泛结交学子,然而针对不同人却待遇不同,我们以李白、杜甫、崔颢等为例说明。

先说崔颢(704年—754年),这个以《黄鹤楼》传承千古,让李白搁笔的诗人,虽然非常有文采,然而嗜赌好色,作风风流,《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文艺下·崔颢传》记载,“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早年作诗,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诗风较轻浮。李邕听说崔颢颇具才气,便邀请其前来,崔颢献诗,第一首为《王家少妇》:“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谿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李邕听后叱责:“小儿无礼!”,于是没有接诗进入室内,崔颢自然难以得到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李白,李白在早年为了出仕,也多次以诗拜谒达官贵人,李邕就是其中之一。在拜谒前,李白曾经非常钦佩李邕的文采和政风,当时东海县有一位女子,为报夫仇,手刃仇人,李邕为之上表免责,李白在《东海有勇妇》诗中有“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赞叹其为民请命。

然而李白属于豪放倜傥之人,并没有寻常士子那样的拘谨和收敛,因而并没有得到李邕的赏识,反而颇有微词,李白遭到轻视,于是有了千古名篇: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当然,李白还是对李邕颇为佩服,也感叹其命运之乖舛,在李邕被杀后,曾经在诗中提及李邕的风采,诸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有:“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感叹残酷政治现实。

那么,和李白齐名的诗人杜甫呢?李邕又是如何对待的呢?这在杜甫诗中颇有体现,在自传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叙述自己年少才气出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有“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引得当时名人李邕争相结识,边塞诗人王翰(687年~726年)愿意选择做邻居。可见李邕对杜甫非常看重,大概是和杜甫的性格相对沉郁有关。

杜甫得到李邕赏识,自然感激在心,在李邕被杀后,曾经在组诗《八哀诗》中,以长诗《八哀诗·第五·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悼念李邕,诗中记述二人交往伊昔临淄亭,酒酣托末契。重叙东都别,朝阴改轩砌。并高度讴歌赞美李邕,诸如“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独步四十年,风听九皋唳”等等,可见杜甫一生都对李邕极为敬佩。

五、李邕贪财奢侈,却因贿赂而死

李邕《麓山寺碑》局部

李邕虽然文名天下,并且直言敢谏,举贤荐能,颇有声誉,可是也并非其全貌。据历史记载,李邕贪财奢侈,最后却因一匹马而死。

《旧唐书》记载,李邕才气出众,尤其擅长撰述碑颂,因而朝中大臣,寺庙道观,纷纷持重金前来,索求撰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意思是在当时人们认为李邕以润笔方式获取财物,超过了古代所有文人。《新唐书》云:“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

可见,李邕堪称当时“文豪收入排行榜”第一,然而也有八卦传世,说其财富来路不明。在唐朝文学家牛肃(804年前后在世)的笔记《纪闻》中,曾披露一件和李邕有关的秘闻,说曾经派人把日本遣唐使的船只上财物,盗取一空,然后凿船沉水,说被风浪刮走。于是朝廷又派李邕造船,送日本遣唐使归国,结果又被水工在海上杀害。并且有一句:“邕又好客,养亡命数百人,所在攻劫,事露则杀之。后竟不得死,且坐其酷滥也。”

关于这件事的真实性,笔者没有详细考据,真伪未知,不过牛肃距离李邕去世时间不长,似乎诬陷的可能不大。另外,在《旧唐书》中,有一句“天宝五载(746年),奸赃事发”,然而没有具体说明“奸赃”是何事,因而也有可能是指的此事。然而最后大概没有证据,因而李邕并未被处死。

不过,李邕晚年过于招摇,《旧唐书》记载:“邕性豪侈,不拘细行,所在纵求财货,驰猎自恣。”结果却因为一匹马被杖杀。原因是李邕曾经送给左骁卫兵曹柳勣一匹马,柳勣和东宫太子李亨是连襟,岳父都为杜有邻,长女嫁给柳勣,次女杜良娣为李亨妃子。

柳勣和岳父发生口角,便状告““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结果柳勣被捕入狱,杜良娣被废,当时李林甫当权,指使酷吏吉温拷问柳勣,让其牵连李邕,说李邕“议及休咎,厚相赂遗”,意思是李邕参与皇太子之争这类重大政治事件,并且还厚相贿赂,而证据就是一匹马。于是皇上下诏,让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奭就郡杖杀之,李邕时年七十。

六、小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邕 行草书法《晴热帖》

可见,李邕死非其罪,虽然贪财奢侈,并且有谋财害命之嫌,不过最后却是因为牵扯到谋篡上来,因一匹马而死,确实有点冤枉。然而,倘若牛肃记载为真,也是因果报应吧。

不过,历史往往波诡云谲,其中真相难以辨别真伪。就李邕而言,其品行勿论,然而若以文化遗产角度来讲,给后人留下的却是难得的艺术瑰宝,那就是如同行云流水般的书法结晶《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李邕《法华寺碑》(局部)

2021/3/8榆木斋

主要参考文献: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文苑中·李邕传》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七·文艺中·李邕传》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文艺下·崔颢传》

《唐才子传·卷一·崔颢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