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在中国,“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古传诵。

其最早的典故出处见于西汉时期思想家韩婴的《韩诗外传》,东汉的著名史学家班固曾专门作《孟母颂》

此后,孟母三迁的故事逐渐流传下来,历朝历代的文人学士们都对孟母教子的精神广为歌颂,并将其作为典故列入儒学启蒙读本《三字经》全篇之首。

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封为“亚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子的父亲,名孟激,字公宜。在孟子刚出生不久,就离开了家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但三年后却因病死在了异乡。也就是说,孟子从未见过他父亲。

而孟子的母亲,生卒年份及家庭出身已不可考,相传为魏国公子仉启之女。她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儒家经典教育,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也极为重视。

丈夫去世后,孟母坚守贞节,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年幼的孟子。 转眼,孟子就到了该读书学习的年龄,孟母开始教习他一些基础知识,为将来入学做准备。

但很快,她就发现一个问题,一向聪明伶俐、懂事听话的孟子,却总是显得心不在焉。渐渐地,她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他们家当时住在乡下一处墓地旁边,周围经常有人出殡举办丧礼,祭拜的人们披麻戴孝、跪拜哭嚎。于是,孟子和他邻居的“熊孩子”们也有样学样,玩起了模仿丧事的游戏。

这样怎么行呢?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下定决心,历尽辛苦把家搬到了集市旁边居住。然而不久,孟子又故伎重演,和小伙伴们玩起了模拟经商的游戏。

不甘心的孟母再次出发,这一次她把家搬到了一所学堂附近,受浓厚的学习氛围影响,孟子也变得规矩起来,他没有再辜负母亲的期望,开始发奋读书。

从这个故事可见,孟母为了能让孩子成材,可谓是殚精竭虑、煞费苦心,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短时间内接连搬了三次家,最终得偿所愿。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身心发育还不健全,对外界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干扰,且小孩子都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长时间下来,就会影响其身心成长的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仔细想想,“孟母三迁”的故事倒是与现在兴起的“学区房”热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和两千多年前的孟母一样,今天的人们也充分认识到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质的教育资源却是有限的,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焦虑的家长们把目光投向了最好的捷径——学区房。

于是,我们看到,无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是四线小县城,持续飙升的房价榜上,临近名校的天价“学区房”永远占据霸榜位置。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稀缺的房源永远是家长们追逐的中心,其价格更是一路水涨船高。有房即有学位,开发商们永远不会担心学区房的销售业绩,无论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还是普通的工薪阶层,都是打破了头也要往里挤,高昂的房价已不是问题,有人甚至卖掉了面积宽敞的住房,只为凑够那50、60平米甚至更小的学区房的首付。

笔者不禁有一个有趣的联想,如果孟母搭乘“时光机”,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会有为子三迁的故事发生吗?

前文说过,孟母出生自魏国一公子门下,而在战国时期,能被称为“公子”的人,一般都是身份尊贵、地位显赫的望族。所以,孟母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熏陶,从这一点来说,在当时她的家境条件起码不会太差。

但是,她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她也一直没有再嫁,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和主要经济来源,她和孟子孤儿寡母,只靠耕田和织布维持生计。用今天的眼光看,属于典型的普通平民家庭,不会有太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

从她的搬迁轨迹看,先是从乡下搬到了闹市,又从闹市搬到了学校旁,用今天的房地产行情衡量,房子地段越搬越好,价格也越搬越贵,最后还搬到了“名校”旁边。如果孟母真的穿越到了现在,以她的家庭条件,想实现这样的搬迁无异于天方夜谭。无论她教子成才的心情多么迫切,面对普通人奋斗几辈子都买不起的房价,也只能望洋兴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运的是,她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候还没有所谓“学区房”的概念,没有商品房,也没有房产证。人们都是随流逐居,甚至搭一个简易的草棚就可以算一所房子。

由于经济社会水平不发达、大众教育普及率很低,那时的孩子想要上学,一般都要请私人老师(相当于现在的家教),所以读书只能是贵族子弟的专利。当然,也有极少数量的官办学堂(相当于现在的公办学校),因此,家境并不宽裕的孟母只能为孩子选择后一条道路。

放到现在,孟母不但可能请不起私人家教,甚至连好一点的公办学校都上不起(没有学区房),这样“孟母三迁”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也就埋没了一个天才,这不由不令人心生悲哀。

但是,外部环境真的能决定孩子的一生吗?换句话说,“孟母三迁”真的是孟子成为“亚圣”的决定性因素吗?

三字经里,我们往往只注意了那前两句:“昔孟母,择邻处”。却忽视了后两句:“子不学,断机杼”

实际上,孟母在第三次搬家以后,孟子并没有立刻改头换面,刻苦学习,他顽皮好动的本性仍然没有根本改观。一次,孟子在外面玩了大半天才回到家,正在织布的孟母看到儿子不思进取、耽于玩乐的样子,不由得心生愤怒,猛地把织布机上的机杼给折断了。

看到一向温淑慈祥的母亲作出这一举动,孟子一下子被吓住了,从此他才开始彻底醒悟,不再四处玩耍,一心学习专研儒家典籍,最终成为流芳千古的大思想家。

由此可见,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固然重要,但从辩证学上讲,外因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孟子的成功一方面是环境对人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父爱缺位的情况下,孟母通过一以贯之的“言教”和“身教”,形成长期耳濡目染的教育氛围,在童年孟子的心里播下了思学上进的种子,在合适的外因刺激下,最终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今天,面对愈演愈烈的“学区房”抢购热潮,我们不妨冷静地思考一下,除了创造优质的教育条件外,我们还要给予孩子什么。某种意义上说,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发展,再好的学校教育也替代不了家庭教育的角色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

教育不仅是把孩子交给学校,还需要家长全方位的言传身教,因为孩子的人格及心理塑造往往在入学前就已经定型了。

成人不一定会成材,但不成人一定不会成材。

有充分的理由可以相信,即使穿越到今天,无法为儿子“三迁”的孟母,也一定会使儿子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