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雨的时候,为什么总想喝汤?

——今天的编辑土豆儿

前几天因为《你好李焕英》和朋友讨论起小时候最温暖的瞬间。

@聪聪 一下提到了天府滇味,一下引起了在场成都人的共鸣。这里是一部分60后成都父母们最爱带80后的娃们吃的餐厅。

@聪聪 记忆最深的是小学时候去少年宫跳完舞,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面去玉龙街吃碗最爱的滇味米线,那时候工资不高,但老妈在吃上对@聪聪一直很舍得,那碗比脸还大的滚烫米线每次都会把她肚子撑得溜圆,那一刻就是温暖到冒泡的瞬间。

说到天府滇味,在很多本地人心中她确实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存在。从1984年在顺城街开店,这家店已经走过了37年了。

有人从没出生就在这里吃。@乐乐 说:从我妈怀着我的时候就开始吃,最早是8分钱一碗。现在我又带着我女去吃,都涨到30多了。

有人从幼儿园就开始吃。在@小朱 最早的记忆里。那个时候要未来号天桥还在,要和爸妈还有外婆一家人坐着有轨电车在未来号天桥下车,然后再走过去吃。

有人从小学开始吃。以前在文化宫上完画画、跳舞,爸妈 骑车回家路上总会带去吃碗米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家店除了美味,在很多人眼里还有别样的意义。

小时候如果生病去三医院看病,如果全程很勇敢,爸妈就会用一碗过桥米线作为奖励,算是一种安慰。

跟着大人们如果看全兴队比赛,那必须到天府滇味“打个尖”,才能吼得出“雄起”。

而对于很多60后的大人们来说,这里是谈恋爱请客吃饭的好地方。

走到90年代初的天府滇味门口,会经过一排卖自行车的,然后是陈麻婆豆腐,最后才是挂着红红灯笼的新通惠天府滇味,这里有着浓浓的国营单位范儿,服务员孃孃们都穿着统一,夏天是白色衬衣短袖,冬天是黑领大红色外套。

一进门就是恒古不变的几个大字“滇味餐厅本市无连锁店”。

木色的装修是90年代初最流行的样子,被烟火气熏得又黄又亮,墙上和收银台都像上了包浆。头顶的两顶白色电扇感觉从来没开过,夏天总是让人汗流浃背,白色的圆形大桌子和白色铁椅有的已经掉漆了,但依然锃亮亮的像是用油抛过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最爱坐的地方还是楼下,楼上是个夹层实在太闷了,不透气。到了饭点生意好的时候,跨进门就要快速扫一眼,看哪个快吃完了,就去守到,虽然很不好意思,但是为了卡位也没办法。

对小朋友来说来吃滇味是很有仪式感的,看着孃孃们像练了铁砂掌一样,把巨大的汤碗,小小的碟子配菜,快速送到桌上。

一份飘着黄黄鸡油得大汤碗,比大人的脸还大,里面的汤像是永远都喝不完。

一份米线装在白瓷碗里撑撑展展,白磁盘里是一片薄薄的腰片、2片生鱼片、1片豆腐皮、1片熟鸡肉、2片火腿、2片榨菜、2朵木耳。挨个从生到熟把它们一样一样的烫下去,就像办姑姑宴一样。

鹌鹑蛋是生的,放下去的时候最小心,不敢使劲翻动,生怕怕把蛋DUO烂了。

一般吃米线会先喝一口汤,吹开上面的油,一勺下去太鲜了,那个时候哪有那么多鸡精味精,汤底就是猪骨、鱼骨、鸡汤熬出来的,喝完不会觉得口干。

除了米线,天府滇味的川菜真的是一绝,每个人家里都有属于滇味的套餐:

过桥米线+夫妻肺片+糖醋排骨

米线套餐+锅巴肉片+茄盒(椒盐或者鱼香)

过桥米线+凉拌鸡片+水煮牛肉

一万个家庭,既有一万种搭配自家的搭配方式。

@兔兔 从幼儿园就在这里吃,每次爸爸带去的标配就是米线+锅巴肉片+ 京酱肉丝。“炸好的锅巴淋上酸甜的酱汁,呲呲啦啦的响声,这道菜我觉得现在好像没得哪个餐厅有,有的话也很少很少,感觉快失传了 ”

@三水 从小在东门长大,也是从小吃,她家的标配是:米线+糖醋排骨+炸茄盒。

@驰哥 上初中的时候,最爱和班上的同学伙起来,一加米线就是3、4碗的加,然后把碗垒得很高,但是只点一份红油鸡片,用底下脆爽的莴笋丝丝收官。

毕竟是国营单位,里面的师傅都说以前老食品公司的老师傅,传统川菜都掌握了精髓,麻婆豆腐也不比隔壁的差,但是总有人还是更爱隔壁陈麻婆豆腐,如果是老熟人,就会大胆的请服务员代买隔壁的陈麻婆豆腐,5元一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西玉龙街改造,天府滇味贴出一张搬迁红纸,附近很多老成都赶着它还在市中心前去打卡。

有人说鸡汤淡了,有人说汤不烫了,有人说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2018年春节后,天府滇味搬到了金沙附近的同盛路8号,最近带着怀旧的心情,我们前去吃了吃。

走到门口还是有点惊讶,竟然有种“同仁堂”的感觉,连门把手都有雕龙。进去之后,又像走进了老式的茶餐厅,

去的时候已经过了饭点,人不多。刚坐下,10点钟方向“呲呲呲呲" ,顿时5点钟方向也”呲呲呲呲“,快速扫视原来的是锅巴肉秒现场浇汁水。

10点钟方向是一位大哥,点了一份过桥加了一份锅巴肉片,5点钟方向是一群大妈大爷点的。

我们当然也点了每桌必点的锅巴肉片和过桥米线再加了一个糖醋排骨。过桥米线30元,米线套餐38元,不算便宜。

很快米线就上来了,过桥和套餐比脸大的高汤和米线都没变,装小菜的白磁盘换成了塑料格子,榨菜片变成了榨菜丝、生鹌鹑蛋变成了熟鹌鹑蛋,鱼片从2两片变成了1片。

见我们在拍照,热情又急切的说”搞快把菜倒下去,一会儿汤不烫了“。说了两遍之后,干脆一抬手,就帮我们倒了。

瞬间锅巴肉片又上来了,这上菜速度不超过5分钟吧。刺啦一声,汤汁和脆砰砰的锅巴相遇,锅巴被酸甜的酱汁降伏,还是熟悉的配菜,玉兰片、猪肉片、木耳、平菇。

直接走流程,先喝汤,漂开鸡油,吹一吹,还是那么鲜,只是略淡,自己加了点盐,刚刚好。

米线烫嘴又带着自有的韧性,是鲜米线的爽滑。

鱼片腰片丝毫没有腥味,就是一口就没了。

糖醋排骨跟过去略有变化,没有了芝麻,酱汁改良加了梅酱,吃完后,嘴里留下了酸甜的果味。

锅巴肉片一定要趁热吃,这样才能吃到一半脆一半软的锅巴,是软脆酸甜四重天的味道。

吃完米线,这碗高汤,还是和小时候一样,怎么喝怎么喝永远都喝不完。

不少人觉得不是小时候那个味道了,因为现在更多种类庞杂的羊肉米线、小锅米线、酸菜鱼米线层出不穷,人的味蕾早已被牵引,但不得不说天府滇味依然是一碗好吃米线,值得带长辈来一起怀旧的米线。

吃饭的时候,后面那桌带了一家老小6口人点了一大桌,一看就是老客人。

这就是一家从幼年吃到中年,会瞬间让你回到小时候的店,看着这些过去年轻的服务员阿姨,已变成了中年妇女,似乎就能看到时间刷刷的在眼前经过。

图片| 土豆儿 赫赫

今日编辑 | 土豆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友提供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