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人看待中国留学生的眼光中,可以看到一种基于基督教的情感变化。

我是77级的大学生,因为学的是英语,同学中有一些人后来去了美国,并且留在那里,成为移民,大都进入了中产阶层。

他们当年去美国,可以说是身无分文。有位同学踏上美利坚国土时,口袋里就装了10几个美元。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得到了美国人和美国学校的资助。

当年如果不是有很多美国人,尤其是美国老人的帮助,恐怕也不会有那么多中国青年学子能够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

这些美国人对中国青年学生是慷慨的,他们怀有怜悯、同情和帮助弱者的慈善情怀。这与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相关,也由此而满足了一种给贫穷者施舍的基督教道德优越感。

从历史上看,这样的宗教情怀一直都在影响着美国人看中国人的心态,而今天中国和中国人的迅速变化则是影响他们心态之变的主因。

当然,前提是现在大多数中国学生也不再需要这样的帮助。这些学生的家庭有了资助他们在美留学的资本。

美国人看到的是,一大批带着美元,甚至比他们更有钱的青年人跨洋过海来这里求学。

我近年来在美国游历时就发现,在那些大MALL里购买名牌的有不少都是留学生。媒体还时不时地传出谁开着豪车去上学,谁又买了豪宅的消息。但大多数中国学生花的还都是他们父母辛辛苦苦挣的钱。

如果你注意一下美国一些大学周边的变化,可能会发现中餐馆的增多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有不少餐馆的味道都很“中国化”,菜肴也呈现出多样性,不再像过去只有“咕咾肉”、“宫保鸡丁”等简单的几样。

中国留学生是那里的常客。每到周末,饭馆里几乎全是中国学生。而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几乎都是以洗碗或端盘的侍者身份出现在饭馆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的中国餐馆不断出现。 丁刚摄

“中国人来了”,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旧故事。新故事的开头还是“中国人来了”,但另外半句是:“他们很有钱”。

这并不是说中国学生都很张扬,其实很多人都和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一代留学生一样,勤奋学习,但整体上他们的钱包和消费习惯的确发生了变化。

美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把中国与唐人街等同,现在自然而然地把他们看到的中国学生与当前的中国相对应。当他们在餐馆中看到中国留学生点着上百美元甚至几百美元的饭菜时,他们会怎样想呢?

这个变化让他们惊奇,也让他们的心里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失落感。

普通美国人不会去想中国学生给美国大学带去了多少美元,而这些美元又是他们的父母通过多么辛勤的工作挣到的。

美国人的逻辑是很清晰的: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不断增长,赚走了大笔大笔的美元,同时造成了资本的外流,夺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失业增加的时候,他们看中国的心态就与过去完全不同了。

中美双边的贸易除了给美国多年的低通胀做出了贡献,当然也给美国企业、商家带来了巨额利润。但是,这些巨额利润都去哪里了呢?普通美国人似乎未能真切地体验到。他们的工资没什么变动。

比如,从2010年到2015年,美国汽车工会和汽车行业的老板协会谈判,决定五年不涨工资,以共克时艰。其中的原因,可能需要另写一篇文章来解析。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在美国人眼中的身份变了。就像那些留学生一样,他们虽然是求学者,却不一定是在美国人的资助下来求学的,而是用美元来购买美国学历和美国大学“生产”的知识。

然后呢?

这些美国人中的一些人一定会想到,他们将回到中国去,创造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抢走更多美国人的饭碗。事情走到这一步,这些人就不再会去想肩负的文明传播使命了,同情感也随之而变。因为中国人正在成为竞争者,而不再是他们所希望的追随者。

正对着华尔街的三一教堂。 丁刚摄

当然这只是影响美国人看中国的一个因素。根据2014年盖洛普公司的调查,信仰基督教的美国人为70.6%。他们看中国和中国人的眼光变化,并非只是上面谈到的这一种。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要想更准确地了解中美关系,需要了解基督教对美国人怎么看世界、看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关系学专家王缉思先生就说过,理解国际政治的关键是理解其他社会与文明。